李書巧 邵光婭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快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處置問題也變得愈發(fā)棘手。而實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舉措。事實上,中國推行該政策已有20余年,但政策所取得的成效不太理想。在政策推廣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政策內容存在不合理因素、垃圾分類粗放式管理、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各管理主體間職責劃分不清、政府與社會參與主體間缺乏聯(lián)動、基層工作人員責任意識不強、目標群體參與意識與認知水平不足。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優(yōu)化路徑:進一步優(yōu)化政策內容、構建精細化的治理模式、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劃分各個部門的職責、充分發(fā)揮多元主體的協(xié)同作用、強化基層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目標群體的參與意識與認知水平。
關鍵詞: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推廣;精細化治理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5-0095-06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每年城市生活垃圾產出量都在億噸級以上。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擾。如何緩解這一嚴峻形勢,改善民眾的生活環(huán)境,提高民眾生活的幸福感成為我國社會未來發(fā)展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積極出臺有關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政策文件,也在國家層面上反映出垃圾分類在我國政策議題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2017年3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方案選出46個試點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1]。在方案出臺以后,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問題有所緩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試點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有所懈怠。小區(qū)居民亂丟錯丟垃圾的現(xiàn)象還時有發(fā)生。在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有效實施依舊是一個重要課題。
在以往對城市垃圾分類政策的研究中,有不少學者已經對某一特定城市的生活垃圾分類現(xiàn)狀及其政策實施效果開展研究。如陳子玉等采用模糊—沖突模型對南京市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研究,提出南京市政府應該及時調整當前的垃圾分類政策,可以考慮先推出一些對民眾有吸引力的政策促使民眾進行垃圾分類,之后再將垃圾分類推廣開來,并且要充分考量回收網絡在垃圾分類中的作用[2]。葉嵐等人對上海開展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情況進行政策分析,認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的核心是構建政策的合法性框架[3]。由此證實了法律法規(guī)對于政策推廣的重要作用。也有不少學者對垃圾分類政策開展了實證研究,如譚爽對垃圾分類政社合作的影響因素與多元路徑進行探討研究[4]。研究顯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中政社合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合作意愿、合作機制和制度環(huán)境等。本文是在總結回顧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推廣所面臨的困境,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探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
(一)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萌芽期
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雖然“垃圾分類”一詞在當時沒有盛行,但是已經出現(xiàn)了以回收舊報紙、舊銅鐵的方式來對居民生活垃圾進行簡單區(qū)分的做法。這一時期的垃圾分類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這一時期的垃圾分類模式是一種經濟取向下的分類模式。第二,生活垃圾設定的分類標準比較簡單,沒有詳細地劃分,民眾將很多具有回收利用價值但缺少經濟收益的可回收物棄之不理。第三,人們將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置的意識薄弱,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十分匱乏,很多人習慣將各種生活垃圾混合丟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快速增長也導致有關垃圾處理部門工作壓力不斷加大,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日趨嚴重,迫切需要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二)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試點探索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tài)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意識到擁有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2000年6月,國家建設部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桂林8個城市確定為首批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這也標志著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正式運行。各試點城市都依次出臺了有關政策規(guī)定以規(guī)范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但截至2003年,除北京以外其他7座城市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均處于停滯狀態(tài)。首次的垃圾分類政策試點并沒有達到預期政策設計的目標。部分試點城市雖然采用了獎金激勵政策以鼓勵民眾進行生活垃圾分類,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無法保證試點效果的持續(xù)性。當取消激勵政策后,民眾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熱情也會隨之遞減。基于上述原因,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雖早已提出,但推廣的效果一直不理想,各試點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率依舊不高。
(三)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強制推行
2017年3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方案安排全國46個試點城市率先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這是我國首次以強制性的方式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在大數(shù)據背景下,這次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措施也體現(xiàn)出智能化、靈活性的特征,比以往推廣實施垃圾分類政策更加有活力和生機。但不可否認的是,方案實施后依舊存在垃圾運輸和處理等問題,有一些城市為了完成任務盲目推進,導致生活垃圾在分類收集之后得不到及時地處理,造成垃圾堆積。
(一)政策內容存在不合理因素
制定系統(tǒng)完善的政策內容是政策得以推廣的基礎和前提。但我國現(xiàn)階段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還存在不合理因素。首先,政策內容規(guī)定模糊不清、選擇空間大。2017年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共同發(fā)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中存在大量“鼓勵”“可以”等模糊性、選擇性的虛詞[5]。因為政策文本中選擇性的條文較多,強制性的條文較少,所以政策在實施和推廣過程中的權威性減弱。其次,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反復變化。我國各試點城市普遍存在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反復變動且分類名稱過于學術化的問題,這就造成民眾在學習和適應垃圾分類方面出現(xiàn)障礙。我國最先開始推行垃圾強制性分類的城市——上海,現(xiàn)行的垃圾分類方式已經更換了五次。比如“用過的衛(wèi)生紙”這一項在上海的垃圾分類中就經歷了無機、可焚燒、廚余其他、干垃圾四種不同的類別劃分。
(二)垃圾分類管理方式較粗放
垃圾分類粗放式管理阻礙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進一步推廣。垃圾分類粗放式管理具體體現(xiàn)為在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存在專業(yè)化程度低,垃圾投放時間設置不完善等問題,個別城市甚至還存在“分類投放、混合運輸”的現(xiàn)象??傊?,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階段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管理不到位、實施細則不完善[6]等問題。由于垃圾分類各環(huán)節(jié)缺乏明確細致的管理細則,結果是垃圾分類效率低下,垃圾分類末端處理不受重視,影響垃圾變廢為寶,循環(huán)利用。
(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一項政策得以推廣實施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推廣同樣需要強有力的法律法規(guī)作為支撐。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有關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完善法律法規(guī)體系。1996年,我國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法規(guī)中也并未對垃圾分類提出強制性的要求。雖然我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相繼出臺了一些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指導性文件,但這些文件僅僅是為垃圾分類提供了原則上的指導,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懲罰措施和監(jiān)督手段。當參與主體沒有履行其職責時,無法依據法規(guī)對其進行懲罰,因此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
(四)各管理主體間職責邊界模糊不清
合理劃分各管理主體職責是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得以推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垃圾分類各環(huán)節(jié)中管理主體的責任不明確會造成多頭管理和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的問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涉及城市各級人民政府,以及住建、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商務等多個部門。但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各管理部門之間缺少明確的界限,對于彼此的職責范圍沒有進行合理劃分。比如存在住建部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門同時對垃圾分類的有關事項進行管理的問題。由于兩者之間的職責劃分并不明確,很多事項的管理就會出現(xiàn)重復管理或是管理真空的現(xiàn)象。該管的事沒有管好,當真正出現(xiàn)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出面協(xié)調解決時,又出現(xiàn)相互扯皮和推諉的情況。
(五)政府與社會參與主體間缺乏充分聯(lián)動
雖然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推廣過程中,政府及社會各主體都會參與到整個過程中來,但只是實現(xiàn)了簡單的多主體參與,將各主體的功能進行機械的累加,而沒有充分發(fā)揮多主體間的聯(lián)動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所達到的僅是“1+1=2”的結果,而無法發(fā)揮“1+1>2”的優(yōu)勢。一方面,地方各級政府作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執(zhí)行者,在推行政策時往往習慣于憑借自身力量,忽視了與社會其他參與主體的交流和互動[7]。另一方面,社會參與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不足。這樣,在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時,就經常出現(xiàn)政府“一廂情愿”的尷尬局面。政府出臺的規(guī)定僅是政府層面想要去做的事情,無法得到社會參與主體的充分支持,缺乏社會基礎。鑒于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包括前期的收集、中期的轉運和后期的處置,因此實現(xiàn)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還需要來自全社會成員發(fā)自內心地共同參與。
(六)基層工作人員責任意識不強
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基層工作人員包括基層管理人員和垃圾分類指導員。作為試點政策能否切實落地的關鍵力量,他們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對試點政策的重視程度對垃圾分類政策實施效果具有重大影響?;鶎庸芾砣藛T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缺乏基本的責任意識,對政策試點運行情況監(jiān)督力度不足,會阻礙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推廣實施。具體來說,一是對上級政府部門分派的任務重視度不足,表現(xiàn)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敷衍了事[8];二是對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實施的效果監(jiān)督力度不強,沒有起到應有的督促作用,很多基層組織在進行監(jiān)督的過程中存在“搞形式、走過場”的情況。社區(qū)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的目的是為了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和指導監(jiān)督民眾進行正確的生活垃圾分類。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缺乏責任意識,在缺少外部監(jiān)督的情況下就容易引發(fā)“打卡式”盯桶的問題,即他們僅僅站在桶邊當擺設,而沒有對民眾的生活垃圾投放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七)目標群體參與意識與認知水平不足
一項政策的推廣是一個復雜的雙向互動過程。不僅要求政策制定者對政策保持信心,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也要求目標群體對政策持理解和支持的態(tài)度。但現(xiàn)階段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目標群體參與意識與認知水平仍需加強。一是目標群體生活垃圾分類意識薄弱。作為生活垃圾的制造者應該對生活垃圾進行初始分類。但受到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有些民眾的環(huán)保意識比較低,在日常生活中胡亂堆放、丟棄生活垃圾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二是目標群體生活垃圾分類認知水平較低。民眾對于某些垃圾廢棄物還不能明確辨別出應該投放至何種垃圾桶內。比如對于廢舊電池、過期化妝品等能夠做出明確的區(qū)分,能夠將其投放至有害垃圾桶中。但對于廢塑料、一次性生活用品還沒有意識到它們對于環(huán)境的危害性,從而沒有將其投放至有害垃圾桶中,這就會產生混投和亂投生活垃圾的現(xiàn)象。
(一)日本的經驗
日本是世界上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最早、取得成果最為顯著的國家之一。已經有不少學者對日本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經驗進行了分析,大致包含以下三點:第一,完整的法律體系是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得以推廣執(zhí)行的必要前提和強有力保證。日本是目前在循環(huán)經濟立法領域最為完善的國家[9]。日本政府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建立起了層次分明的政策法規(guī)以保證生活垃圾回收的順利實施。第二,明確參與主體的責任是日本能夠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重要因素。日本對政府、企業(yè)、公眾的責任都做了明確的劃分:政府負責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企業(yè)自覺遵守相關政策并盡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公眾有責任促進產品合理利用,適當延長產品利用時長并對企業(yè)制定的相關規(guī)定積極配合。第三,日本政府還充分注意了政策推廣的手段和工具。在出臺法規(guī)政策對人們的行為予以規(guī)定的同時,也會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內化于民眾的內心。通過宣傳教育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將生活垃圾分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使之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機械服從的任務。
(二)比利時的經驗
比利時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率在世界上處于領先位置。這和比利時的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比利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有以下特色:一是專業(yè)化的運作。比利時政府為了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專門建立了兩家處理垃圾的公司,并通過出臺法律規(guī)定,凡是產生包裝物的公司必須成為這兩家公司的會員并上繳一定金額的垃圾處理費,否則將對本公司所產生的包裝物自行回收處理[10]。這種做法,有利于明確生活垃圾分類的標準,防止標準設置多樣,同時對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的追責也更加明確,政府也更方便管理。二是設置固定的垃圾回收時間。通過明確各類垃圾回收的時間逐漸引導民眾養(yǎng)成垃圾分類的習慣。民眾一旦錯過垃圾運輸時間,便只能等待下一次。這一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fā)人們的不滿,但是只要政府妥善安撫好民眾的情緒,讓民眾充分了解政府制定此項規(guī)定的宗旨,人們接受此項規(guī)定只是時間問題。
(一)進一步優(yōu)化政策內容
政策制定部門應在明確政策目標的基礎上,形成系統(tǒng)完善的政策體系,并出臺更加細化、操作性更強的政策文件為政策的實施和推廣提供方向和指導。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門要盡快提升政策文本的規(guī)范性。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減少政策文本中的模糊性詞匯,提高語句的規(guī)范性,以增強其權威性。另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門也要進一步規(guī)范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結合目前生活垃圾分類推廣的情況進一步規(guī)范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確定通俗易懂的分類名稱。將分類標準落實到各個單位,各個單位應嚴格按照有關標準開展垃圾分類工作。避免因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反復更改造成目標群體認知混亂、產生抵觸心理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二)構建精細化的治理模式
建立精細化的治理模式是推動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進一步推廣的重要支撐。首先,要倡導專業(yè)化的運作方式。借鑒比利時推廣生活垃圾分類的有效經驗,通過成立專門的垃圾分類政策推廣小組,專人處理有關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問題以提高垃圾分類管理的有效性。打破以往臨時性、短期性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方式,轉變?yōu)殚L期性、系統(tǒng)化的管理模式。其次,形成早、中、晚多時段的生活垃圾投放時間體系。目前在許多試點城市已經開始實行定時定點進行垃圾回收工作,但時間設置的合理性還有待加強。有些城市推行上午六點到八點,晚上六點到八點半,其余時間則無法丟棄垃圾。這就造成不在此時段出門的人群無法及時處置垃圾。鑒于存在這種情況的人群數(shù)量較多,因此可以在現(xiàn)有基礎上再增添中午回收垃圾的時段以方便更多民眾。最后,要采取強制手段對不按照要求進行垃圾投放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懲罰。同時,切實解決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出現(xiàn)的“分類投放,混合運輸”的問題,以此倒逼城市管理者盡快實現(xiàn)垃圾無害化和垃圾資源化。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guī)能夠增強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推廣過程中的合法性,減少推廣阻力。通過采用剛性政策手段和政策工具給基層政府和民眾傳達出上級政府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決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并制定具體的獎懲措施。比如通過出臺有關商品包裝的法律來約束目前存在的商品過度包裝的問題;鼓勵采用可降解的、環(huán)保的包裝材料,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環(huán)保包裝袋的使用;提倡簡化商品外部包裝,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對于違規(guī)的生產企業(yè)采取罰款等懲戒措施,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秀的企業(yè)進行獎勵并發(fā)揮其榜樣帶頭作用。另一方面,有關部門還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實現(xiàn)垃圾分類處理的前端、中端和末端的有效銜接。力求將拾荒者零散的力量聚集起來,增加垃圾分類的人力,提高垃圾分類處理的效率。對于發(fā)達城市、欠發(fā)達城市、農村地區(qū)的垃圾分類處理方式也要做出明確細致的劃分。[11]以上措施需要以相對權威和穩(wěn)定的方式確定下來,并作為未來進一步深化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依據。
(四)明確劃分各個部門具體職責
建立健全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責任體系和問責機制是明確各部門職責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制定責任清單,改變以往部門職責劃分不清造成管理混亂的情況。要將各個部門的職責以清單的方式公開列明,進一步規(guī)范各部門的管理權限。比如,城管部門負責指導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做好分類工作;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門負責監(jiān)督垃圾的收運處置工作;教育部門負責將垃圾分類教育納入教學活動;商務部門負責完善回收體系。各部門之間權責明確又相互協(xié)調,共同配合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進一步推廣。另一方面,各部門將任務和責任層層下放,每一個層級都要將責任明確到個人。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將各級各部門聯(lián)合在一起,實現(xiàn)責任的可追蹤、可問責。要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實現(xiàn)職責劃分明晰和權力范圍法定化,在此基礎上完善問責機制,以不同層級政府部門的職責范圍為內容,納入相應的監(jiān)督考核體系之中。
(五)充分發(fā)揮多元主體協(xié)同作用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不僅是政府的任務,更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責任。一是要提高政府部門間的協(xié)同性。廣州市是我國第一批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城市,該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設立有分類管理處,專門負責組織實施有關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法規(guī)和政策,統(tǒng)籌組織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獎懲體系建設工作。該部門成立之后,不僅增強了政府內部部門間的協(xié)同性,同時也提高了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12]。二是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到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推廣進程中來。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發(fā)放津貼補助的方式督促和激勵市場主體主動向社會回收可回收物,以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13]。三是要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目前我國存在大量的環(huán)保型社會組織,他們都密切關注我國資源利用和生態(tài)狀況。我們應充分調動有關社會組織和社區(qū)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的積極性,將其廣泛地納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推廣的隊伍之中,為我國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注入新的活力。要通過這些措施,最終實現(xiàn)政府各部門間、政府與社會間的良好互動,充分發(fā)揮多元主體間的協(xié)同作用。
(六)強化基層工作人員責任意識
要通過大力開展內部教育讓基層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重要意義以及自身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基層的管理人員,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缺乏相應知識、重視度不足的管理人員要組織他們參加培訓班學習,邀請有經驗的專業(yè)人士開展教學指導。要將學習培訓情況納入日??己梭w系之中,提高基層管理人員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視度。同時,還可通過開展宣講大會,強調基層管理人員在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督促基層管理人員提高責任意識,切實履行好自身職責,更好地為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服務。要強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責任意識,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敢于對不按要求投放生活垃圾的民眾堅決進行及時制止和勸導,引導民眾正確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要定期舉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工作座談會,讓他們交流心得,分享經驗,提升工作能力。
(七)提高目標群體參與意識與認知水平
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需要作為目標群體的民眾自身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認知水平。目前還存在一些思想固化、環(huán)保意識不強的民眾對此項政策持冷漠甚至不服從的態(tài)度,僅僅依靠外部的強制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教育是有助于將人們的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內化于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群眾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要積極通過開展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逐步改變人們的心智,切實將人們對于政策的認同轉化為習慣和義務。在學校的日常教育中,要將生活垃圾分類教育作為學校課程中隱性課程的一部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充分發(fā)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自覺遵守相關規(guī)定,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引導民眾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將定期開展垃圾分類示范課堂、推送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在垃圾收集點循環(huán)播放垃圾分類的標準等方式廣泛應用到社區(qū)、公眾場合和工作單位之中以便提高民眾的認知水平[14]。要讓人們時時刻刻關注到生活垃圾分類、充分認識到生活垃圾分類對于整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最終內化成自身的習慣。
新的形勢要求我們要不斷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加快在全國全面實現(xiàn)垃圾分類、構建良性的循環(huán)經濟系統(tǒng)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仡櫸覈_展垃圾分類的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推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場持久戰(zhàn)。雖然我國目前在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過程中存在多方面困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是我國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大數(shù)據時代的技術優(yōu)勢,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推廣朝著發(fā)揮多元主體的協(xié)同作用、增強民眾參與積極性、實現(xiàn)政府精細化治理轉變。只要全社會共同為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推廣注入活力,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勢必走出推廣困境,邁進生活垃圾分類全民化的新時代。
[1]彭韻,李蕾,彭緒亞,等.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發(fā)展歷程、障礙及對策[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8(10):3874-3879.
[2]陳子玉,趙靜,馬國強.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實施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6(3):64-68.
[3]葉嵐,陳奇星.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政策分析與路徑選擇——以上海實踐為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7(2):69-77.
[4]譚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社合作的影響因素與多元路徑——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5-98.
[5]張蓓佳.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結構特征——基于46個試點城市的政策文本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1(1):134-143.
[6]薛立強,范文宇.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公共管理問題:國內研究述評及展望[J].公共行政評論,2017(1):172-192.
[7]杜春林,黃濤珍.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共治: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治理困境與創(chuàng)新路徑[J].行政論壇,2019(4):116-121.
[8]范文宇,薛立強.歷次生活垃圾分類為何收效甚微——兼論強制分類時代下的制度構建[J].探索與爭鳴,2019(8):150-159.
[9]鐘錦文,鐘昕.日本垃圾處理:政策演進、影響因素與成功經驗[J].現(xiàn)代日本經濟,2020(1):68-80.
[10]劉梅.發(fā)達國家垃圾分類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98-101.
[11]孟小燕,王毅,蘇利陽,等.我國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生態(tài)經濟,2019(5):184-188.
[12]葉林,杜聯(lián)繁,郭怡武.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政策何以從引導轉向強制?——基于政策工具的視角[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21(1):33-45.
[13]孫其昂,孫旭友,張虎彪.為何不能與何以可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難以實施的“結”與“解”[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63-67.
[14]董飛,扶漪紅,吳笑天,等.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現(xiàn)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城市發(fā)展研究,2021(2):110-116.
責任編輯韋榮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