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薇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fā)展還呈現(xiàn)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fā)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制衣的?
上衣下裳制與“深衣”
漢服,顧名思義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是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據(jù)古籍資料顯示,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衣下裳制。
古代文獻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證明,上衣下裳制最遲在商代時就已經(jīng)形成了?!耙隆?,就是上身穿的衣服,到商代時有了右衽交領的上衣,大多為小袖,長至膝蓋;“裳”,與衣相對,廣義上包括下身穿的褲、裙、脛衣。中國歷代的服裝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帝王冕服與其它的重要禮服多符合“上衣下裳”之制,同時配穿大帶、蔽膝、赤舄等物。
《易經(jīng)》中記載,上衣下裳制為黃帝時所創(chuàng),取之于天地的形與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天未明時為黑色,地為黃色,故衣為玄色,裳為黃色。
上衣下裳,天地陰陽。圓袖交領,天圓地方。中縫垂帶,人道正直。“垂衣裳而天下治”,是安定和諧的政治理想;“正衣冠”,正的是一個人的風采與品性。上衣下裳制,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
在先秦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上下連屬的衣服,比如 “深衣”和“袍”。兩者頗有差異,“袍”不分上下,有表有里,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吧钜隆眲t是將原有的上衣和下裳分裁后縫合在一起,包住身子,長及曳地,行不露足,使身體深藏不露,因而得名。
到了秦漢時期,正式的禮服仍然襲用上衣下裳制。但離開了正式場合,“深衣”則逐漸成為了日常?!对娊?jīng)·揚之水》云:“素衣朱襮,從子于沃。” “襮”是繡有花紋的衣領,而“素衣朱襮”,便是指的“深衣”。
深衣分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兩種。曲裾深衣,衣服的后片衣襟接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形。穿衣時,三角形的衣襟幾經(jīng)轉折,繞至臀部,然后用綢帶系束。直裾深衣,在曲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將曲裾上環(huán)繞的衣襟取消,采用方形平直的衣襟的樣式。
深衣之所以由曲裾的樣式演變?yōu)橹瘪盏臉邮?,主要是因為漢朝之前的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于腰間,因此需要曲裾的遮擋。漢代以后,由于內(nèi)衣的改進,曾經(jīng)盛行的繞襟曲裾已屬多余,直裾逐漸普及,成為了深衣的主要模式。也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漢朝以前人的標準坐姿是先跪后坐。
深衣,在中國古代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續(xù)到明朝。它既承襲了漢族衣冠制式的古意,又方便美觀,具有很強的普適性,于今亦然??蔀槌7部蔀槎Y服,作為禮服的正規(guī)性,深衣僅次于上衣下裳制的禮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論男女文武,都可著之。
“布衣”源于大山里的葛麻
服飾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歷代詩詞歌賦中都有表現(xiàn)。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更見端倪。據(jù)統(tǒng)計,《詩經(jīng)》300多篇中,有60余篇涉及服飾描寫,從中也可窺探先秦時期漢服的材質、色彩和意韻等。
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這一稱呼也與《詩經(jīng)》相關。《秦風·無衣》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边@里所說的“袍”透露了當時漢服的材質,也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麻布衣是當時漢服的主流。
《詩經(jīng)》中的《周南·葛覃》篇就生動記載了當時制衣的過程。在當時,漫山遍野的葛麻是人們制衣取之不盡的源泉。葛是一種草本植物,莖可用來做繩,纖維可用來織葛布。從詩歌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制作工藝比較簡單,人們采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浸泡在流動的河水中,材質不會發(fā)臭,再用蒸煮捶打揉搓等方法抽出里面的纖維,細纖維可織成細布,做貼身穿的衣服;粗纖維可紡織成粗布做外套,厚實而耐磨。
據(jù)記載,在先秦時期,葛、皮毛、蠶絲等都是主要的服裝材料。葛多為平民百姓制衣所用,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而皮毛、蠶絲等多為王公貴族所用。動物毛皮,是人類最早采用的服裝材料之一,《詩經(jīng)·秦風·終南》就有記載:“君子至止,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獻里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飾的記載。
《詩經(jīng)》中,與蠶作、桑、絲等相關的內(nèi)容多達四五十篇,可見養(yǎng)蠶在當時的地位。據(jù)傳說,養(yǎng)蠶技術是黃帝的妃子嫘祖發(fā)明的。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學家在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數(shù)千年的絹片;在河南滎陽的青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留有絲綢殘痕的甕棺。這些發(fā)現(xiàn)都說明,中國先民很早就利用蠶絲編繩、織布等。
“綠衣黃裳”靠染色
春秋時期,古代服飾就已有“綠衣黃裳”,服裝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藝已有較高的水平。
《詩經(jīng)》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談及了交領和青色上衣,“縞衣綦巾”“縞衣茹濾”等詩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翱c”是白色的絹,“綦巾”是指淺綠色的裙?!盀V”是一種麻類植物,通過染色可以變成紅色。在當時,服飾已出現(xiàn)紅、黃、藍、綠、白等多種顏色,其中貴族尤其崇尚朱紅色。
《詩經(jīng)》中不少詩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藍、綠、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黃桑,可用作黃色的染料,用以染制成黃色衣物?!缎⊙拧げ删G》云:“終朝采綠,不盈一匊……終朝采藍,不盈一襜。”這里的“綠”是一種草本植物,可用來做黃色的染料。而“藍”指蓼藍,可用它做青藍色的染料。
在古代技術條件下,藍色是一種十分容易染的顏色。藍色的原料也很多,主要有菘藍、蓼藍等?!墩f文解字》有個描述是:“藍,染青草也?!边@指的是當時的衣服染料菘藍?!拜俊笔枪耪Z中對白菜類蔬菜的統(tǒng)稱,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圍之內(nèi),菘藍比較適合在北方種植,所以也被稱為“北板藍根”。蓼藍的花朵,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它的栽培數(shù)量遠低于菘藍,出場的機會并不多。
中國素有“衣冠古國”的美譽,早在周代,衣服不僅用來防寒保暖,還被賦予禮儀等功能,從中可以看到先人“思想的形象”。
先人在特殊場合對服裝有特別的要求。比如,正式場合中,貴族身穿與其身份地位相應的服裝來彰顯身份,同時表達對彼此的尊重。在《詩經(jīng)·小雅·采菽》中描寫了天子賞賜諸侯的場景——“又何予之?玄袞及黼。”“玄袞”指的是繡有黑色龍紋的禮服,“黼”為有黑白相間花紋的禮服。在當時,“皮弁服”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這種朝服一般采用獸皮制成,多用獸骨和玉石來裝飾?!熬l衣”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成的一種朝服。(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