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 200233)
“驀然”作為短時義副詞,在句法結構和語用選擇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搭配特征。通過考察句法結構體中的謂項以及其他成分,間接得出“驀然”的句法特征和選擇限制。
本文語料來自北京大學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
在修飾動詞性謂語成分這一情況上,本文從用頻的角度提供出“驀然”同幾類動詞性成分搭配的比率。這種分類方法不僅可以考察了解“驀然”的性質,還能夠幫助外國留學生有效學習該詞的用法。
在大量語料的基礎上,我們調查了“驀然”同動詞性謂語成分搭配的情況,結果顯示“驀然”與感官類、變化類、生滅類、認知類、動作類動詞的搭配情況(見附表1)。
附表1 “驀然”與五大類動詞的搭配典型代表情況
“驀然”表現(xiàn)出修飾謂詞作狀語的基本句法功能,用來刻畫與相關行為有關的情貌特征,修飾句中謂語,對動作的突然發(fā)生進行描述,表示突然性和意外性。這些動詞性成分雖然在形式上沒有體現(xiàn)“變化”字樣,卻在意義上包含著變化意味。
據(jù)CCL語料庫,我們發(fā)現(xiàn)大量“驀然”放在主謂結構、聯(lián)合結構、述補結構、動賓結構、連謂結構前作狀語的情況。
1.“驀然”+主謂結構
例(1):我來中巖寫作,驀然心動:假如每晚在江邊散步時,手里有一小袋蟲,不時往嘴里丟一顆,那是什么感覺?(CCL語料庫)
例(2):然而借鑒并不能代替創(chuàng)作,他十多年一直苦于不能找到適當?shù)姆绞矫鑼憽栋倌旯陋殹?一天驀然靈感觸發(fā),他想到外祖母那冷雋而絢麗的、不動聲色的局外人敘述方式不是一種最佳方式么?(CCL語料庫)
例(1)中“驀然”修飾雙音節(jié)主謂結構“心動”,表示不經意間突然產生的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驀然”在例(2)中修飾“靈感觸發(fā)”,描述剎那間頭腦冒出的靈感。我們發(fā)現(xiàn),“驀然”用于一般由景象引起的而在視覺或心理上猛地產生某種變化,并且下文對此進一步解釋說明。
2.“驀然”+聯(lián)合結構
例(3):《讀書》同仁,每感人少事繁報酬低,不免心煩。讀此信,驀然心平氣和了。(CCL語料庫)
“驀然”在例(3)中作狀語修飾由雙音節(jié)主謂結構組成的謂詞性聯(lián)合結構“心平氣和”,這個動態(tài)變化的轉化過程對由前文具體情況突然產生的某種狀態(tài)或結果進行說明。
3.“驀然”+述補結構
例(4):她的臉驀然發(fā)白;想起當初她的親耳所聞,只聽到張蕊玲的挑逗,卻不曾聽到乃文的一句話,難道正如乃文所說這一切全是張蕊玲的陰謀……(于晴《紅蘋果之戀》)
例(5):但剛出街口,他猛地一頓,卻在河邊站定,身軀驀然挺直,久久出神遠眺。(CCL語料庫)
“發(fā)白”在例(4)中意為“變白”,“發(fā)”有慢慢變化的意思?!鞍住薄爸薄痹诰渲卸际切稳菰~作結果補語,說明“發(fā)”“挺”的結果和狀態(tài)。“驀然”后跟述補結構,一般緊隨主語,放于主謂之間,具有修飾謂語、連接主謂的作用,能夠使主謂關系更加緊密。
4.“驀然”+動賓結構
例(6):咖啡室里燈火比較暗,臺青找到角落位子坐下,慢條斯理叫了杯冰茶,滿臉笑容,目光追蹤描紅的白襯衫,不錯,她對面的確坐著男伴。慢著,臺青看真了,驀然收斂笑意,不可能,臺青握緊拳頭,忍不住霍地站起來。(亦舒《七姐妹》)
例(7):對國內多數(shù)既無軍事常識又無地理知識的人來說,這則快訊很容易被忽略,只有少數(shù)頭腦冷靜的有識之士才會驀然覺察形勢不妙:既然緬戰(zhàn)連連告捷,為什么遠征軍卻在家門口與敵人發(fā)生激戰(zhàn)呢?(鄧賢《太平洋戰(zhàn)爭》)
以上例句中,“驀然”后接動賓結構“收斂笑意”“覺察形勢不妙”,對該結構表示的這一突發(fā)性行為進行修飾限制,有突然、立刻的意味,突顯狀態(tài)和情況的急速變化。
5.“驀然”+連謂結構
例(8):有一個長頭發(fā)的青年,他要離開草原。他驀然回頭一望,草原一望無邊。他站著一動不動,穿一件大紅的襯衫。(汪曾祺《旅途(八首)》)
“驀然”在例(8)中修飾連謂短語“回頭一望”,意為“不經意間回頭望去”,產生的結果“草原一望無邊”具有出乎主體的意外性。
我們在考察語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驀然”不能修飾性質形容詞,因為性質形容詞作謂語表示事物恒久的屬性,是靜態(tài)性狀的持續(xù),而“驀然”具有動態(tài)性,因此二者與性質形容詞出現(xiàn)的語義背景恰恰相反。
朱德熙(1982)指出,狀態(tài)形容詞的語義特征[+動態(tài)],帶有明顯的描寫性,作謂語時表示短暫的變化,它所表示的時間結構可以有內在的自然起始點和終結點[1]。狀態(tài)形容詞大都可以受短時副詞的修飾,“驀然”要求動態(tài)事件的啟動,狀態(tài)形容詞恰好包含[+動態(tài)]的語義特征,因此,“驀然”可修飾狀態(tài)形容詞。據(jù)CCL語料庫統(tǒng)計,“驀然”修飾狀態(tài)形容詞的數(shù)量占0.5%。例如:
例(9)今晨在故鄉(xiāng)的微雨里,心中驀然通透了:慶幸什么都沒改變,沒有改變,母親就不曾駝了背花了眼白了古稀之人少見的青發(fā)。沒有改變,鄰里就依舊家庭和睦老人健在孩童茁壯。(蔣子丹《鄉(xiāng)愁》)
例(10)就在這個時候,天色忽然變了,烏云驟然聚合,天色驀然昏暗,霎時間豆大雨落下來,繼而轉急,啪嗒啪嗒打在身上還有點痛。(亦舒《紅塵》)
“驀然”在上述例句中作狀語修飾狀態(tài)形容詞,一般位于主謂之間,對主語的狀態(tài)進行描寫。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驀然”用于修飾狀態(tài)形容詞時,前文多注明時間或地點,這是因為用于短時變化的語境中時,“驀然”描述的是何時何地主語的狀態(tài)在未能預料到的情況下突然發(fā)生變化的情況。
漢語“副+名”結構在現(xiàn)代漢語中日趨漸增。在我們搜集到的語料中,“驀然”也存在修飾名詞的用法。例如:
例(11)彥火向往沒有被“污染”的自然。他“直奔維園的草地”的驀然沖動,便油然而生。(CCL語料庫)
例(11)中名詞“沖動”作主語,“驀然”修飾“沖動”是指引起“直奔維園的草地”這種行為的突然產生的神經興奮。這種沖動是沒有原因和理由并且在不經意間產生的。
”驀然回首“出自于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據(jù)CCL語料庫統(tǒng)計,“驀然”與“回首”的搭配比例高達25%?!膀嚾换厥住币鉃椤安唤浶牡?突然回頭”,其后一般接某種感悟或發(fā)現(xiàn)。自《青玉案·元夕》后頻繁使用,至今固化。例如:
例(12)第一個境界,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個起點,起點要高,要上高樓,而且寂寞,只有你一個人,望向天邊遙遠的目標。第二個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為什么會寬?得了相思病了,整天就只想著要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別的東西都顧不上了,所以憔悴。第三個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人間詞話》)
有時為了表達需要,作者會對這句詩進行詞語替換,例如:
例(13)如果一個商業(yè)活動融入其中,一定會產生非凡的效益。這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答案卻在燈火闌珊處。(CCL語料庫)
例(13)中“那人”替換成了“答案”,可以針對性地表達作者的觀點。
“驀然回首”可以放于句末獨用,例如:
例(14)我驀然回首。又是那個暇日的中午,又是那本初見的刊物。(CCL語料庫)
例(15)那些天,馬林生總是凝視齊懷遠,看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站姿坐姿和行走徐跑以及驀然回首。幾乎是以一種絕望的心情來盡力捕捉她殘存的舊貌,以求證實自己并非由于恍惚和激動再次認錯了人。(王朔《我是你爸爸》)
這種放于句末獨用的情況,往往能根據(jù)語境將其內容補充出來,表示一下子回頭或突然不經意回頭,目的是說明再次在腦海里顯現(xiàn)經歷過的事情。
“驀然回首”作句內插入語,前后用逗號隔開,例如:
例(16)曹秀英一直在做著一個夢,當越來越多的失散骨肉重新團圓的時候,有那么一天,驀然回首,一個高大漂亮的小伙子向她跑來,輕輕叫一聲媽媽,那是她魂牽夢縈的原原。(CCL語料庫)
另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驀然回首”作定語的用例,例如:
例(17)幸福的婚姻靠什么來建構?是風雨同舟、攜手進退的默契?是千帆過盡、眾里尋他千百度然后驀然回首的喜悅?還是有子萬福、高調示愛的價值觀?或許是全部,或許只是一點點。(CCL語料庫)
例(18)張永紅說:不怕的,有光陰就是要玩。王琦瑤就說:你認為有多少光陰供你用的,其實都只一霎眼的工夫,玩得再熱鬧也有驀然回首的一天。(王安憶《長恨歌》)
例(19)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的錢夫人,兩眼發(fā)熱,視線都有點朦朧了。(CCL語料庫)
可以看出,“驀然回首”作定語已經固化成為一個整體,后加“的”對形容詞或名詞進行限制修飾。“回首”的動作義也已經虛化,不再指“回頭看”這一具體動作,而是指“回想,回憶”?!膀嚾换厥住庇糜诰唧w的語境中表示主體由于某種景象或原因突然陷入了對以往的回憶中,由此引發(fā)出感悟或認識。
我們認為,“驀然”與“回首”搭配如此固化是因為二者都屬于文言詞匯,屬于書面語體,獨立性較高,且從宋代起就存在搭配使用的情況,一直延續(xù)至今,能夠在多種語境下根據(jù)作者的表達需要靈活使用。因此,我們傾向于二者搭配以表情達意,漸漸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固化搭配模式。
齊滬揚(2014)指出空間認知域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域,空間范疇不僅包含一般意義上的物理空間,還可以拓展至心理空間,空間范疇又有動態(tài)和靜態(tài)之分[2]1。一般來說,有空間就能發(fā)生位移,即產生動態(tài)性?!膀嚾弧痹凇氨弧弊志渲行揎梽幼鬟M行的方式,在心理空間和現(xiàn)實空間里被賦予了動態(tài)性。例如:
例(20)我傻頭傻腦地呆坐在一旁,看著燭火閃閃,杯盤交錯,看著一張張年輕英俊的臉上,閃爍著激動的紅光,我似乎有些麻木的心,驀然被掀動了!仿佛一個美麗動人的夢境氤氳在我的周圍。(CCL語料庫)
例(21)她幾乎看到奶奶的笑容,漾在眉端眼角的每條皺紋中……房門驀然被沖開,宜娟喜悅的呼叫聲同時傳來:“桑桑!你愿不愿意當我的伴娘……”(瓊瑤《夢的衣裳》)
以上“被”字句中“驀然”描述了心理空間動態(tài)性和現(xiàn)實空間動態(tài)性。例(20)中“心驀然被掀動了”,明顯是心理上發(fā)生的變化,是主觀動態(tài)性。例(21)“房門被驀然沖開”,則是現(xiàn)實空間真實發(fā)生的變化,是客觀動態(tài)性。齊滬揚(2014)認為我們討論物體在空間位置的表達形式時,不妨考慮物體運動的時空一致性的特點,并且指出對于同一物體來說,空間位移和時間位移是互相關聯(lián)的,空間運動總是伴隨著時間運動進行的[2]23?!膀嚾弧钡氖褂镁涂梢院芎玫淖C明?!氨磺槿藫砣霊阎小奔劝臻g位移,也存在時間位移,“驀然”就是包含時間位移的標志,“擁入懷中”經歷了“從無到有”這一短暫過程?!氨桓壮樾健币彩峭瑯拥览?在經歷空間位移“從有到無”時也在經歷時間位移。
“驀然”用于“把”字句中,反映出來的語義信息應該是“致使某一事物在突然發(fā)生的位移過程中與某物有了某種聯(lián)系”。語言的“主觀性”(subjectivity)指語言中留下的說話人個性的印記,包括感情、態(tài)度、立場、視角等[3]?!膀嚾弧钡闹饔^性是指在位移過程中,人為的主觀操縱因素使相關事物發(fā)生的變化。例如:
例(22)忽如一夜而至的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驀然把廣袤的沃野剪成條條塊塊的“面條田”、“草帽地”。(CCL語料庫)
例(23)真的,感謝!她咬咬牙驀然把手袋用力一甩,甩到背上去。(瓊瑤《夢的衣裳》)
例(24)教授好像不認識似的翻著眼皮看了女兒一陣子,驀然把拳頭向桌子上一擊,激動地喊道:“一切事情都是在發(fā)展和變化的!世界上永遠沒有靜止的事物。人的思想也是這樣!”(楊沫《青春之歌》)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把田地剪成了“面條田”“草帽地”這一過程變化是由人把控的,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主觀的人為變化;后兩句中的動作行為也都是由人發(fā)起的,動作“甩”和“擊”也都是由人主觀操縱進行的,因此“驀然把”是一種主觀性的動作行為。
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考察了短時義副詞“驀然”的特征。首先是充分描寫了“驀然”與多種結構的搭配情況,并考察了典型固定搭配“驀然回首”的演變;其次是“驀然”的空間動態(tài)性和主觀性對句型的選擇限制在與“被”字句和“把”字句的配合使用中得到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