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蒙,姜維,劉勝陽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a 腎內科,b 透析室,遼陽 111000)
當腎功能不可逆轉地下降時,腎臟替代療法是患者唯一可以依賴的手段。隨著慢性腎衰竭(CRF)的發(fā)展,最終將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這也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1-2]。與惡性腫瘤等疾病不同的是,CRF患者可以通過腎臟移植、血液透析等醫(yī)療手段有效延長生命[3]。據(jù)統(tǒng)計,我國腎源缺口巨大,加上移植成本高,絕大多數(shù)患者只能依靠血液透析生存,部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透析治療過程中會增加醫(yī)院感染的概率,影響其預后[4-5]。本文回顧性分析了CRF血液透析患者的病例資料,探究導致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其對預后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CRF血液透析患者病歷資料,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范圍51~75歲,年齡(57.2±4.8)歲;透析齡范圍:1~10年,透析齡(4.2±0.5)年;透析治療前,合并高血壓56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心腦血管疾病9例。該80例患者,將根據(jù)是否發(fā)生醫(yī)院感染再分為兩組,進行后述的各項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改善腎臟病全球預后組織(KDIGO)中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6];(2)在我院長期進行維持性血透治療;(3)透析前無感染跡象。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2)合并惡性腫瘤;(3)合并嚴重四肢、胸腹損傷;(4)合并腎功能急性衰竭;(5)合并血液、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6)行腎移植手術;(7)病例資料不完全者。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一般資料收集: 收集80例CRF血液透析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身高、體質量、體質指數(shù)(BMI)、原發(fā)病史、透析時間和頻率、心腦血管狀況、置管情況以及生存情況。
實驗室檢查: 采集入組患者的靜脈血5 mL,使用LWC-36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盒(天津冠嘉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測定三酰甘油、C反應蛋白、血紅蛋白、胱抑素、血肌酐、尿酸鹽、血鈣、血磷水平。
隨訪觀察: 通過電話、門診的形式,對參試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觀察,末次隨訪時間為2020年7月,隨訪率為100%,記錄患者6個月內的生存情況。
1.4 感染診斷標準及分組 感染診斷標準:符合《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中的診斷標準[7],同時合并2個以上臨床感染癥狀:①發(fā)熱≥38 ℃;②白細胞計數(shù)≥9.5×109或≤4×109;③伴隨咳嗽、濃痰,或者胃腸不適;④肺部X線檢查,出現(xiàn)實變體征。經痰培養(yǎng)、外周血培養(yǎng)、糞便培養(yǎng)等確診感染細菌種類。
感染分組:80例患者中,發(fā)生以上診斷標準中2項或更多項感染癥狀的有31例,發(fā)生以上診斷標準中1項或0項的有49例,分別定義為本研究的感染組和非感染組。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3.0進行研究資料分析。觀測資料主要為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及率描述。兩組間比較為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統(tǒng)計量為χ2)。此外,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為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采用逐步后退法進行變量的選擇和剔除。生存等時間隊列資料建立Kaplan-Meier乘積限生存曲線模型,組間生存率比較為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年齡、合并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中心靜脈置管、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是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因素(P<0.05),性別、使用激素、住院時間、透析齡、血肌酐、尿酸鹽、胱抑素、三酰甘油、血鈣、血磷對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影響較小(P>0.05)。見表1。
表1 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2.2 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多因素logisitic回歸分析 回歸設計: 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以是否存在感染作為因變量,賦值1=感染,0=非感染。以上述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項(年齡、合并糖尿病、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合并心力衰竭、中心靜脈置管、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作為自變量初選集。
回歸策略:考慮到樣本量尤其是陽性樣本量較少,經同臨床和統(tǒng)計專家會商,對影響作用已知臨床共識的年齡、使用抗菌藥物等二指標不予考慮,免納入回歸。再將C反應蛋白指標事先剔除(因公認其和感染狀態(tài)為果因關聯(lián)關系,非影響因素)。如此納入了合并糖尿病、血紅蛋白水平、合并心力衰竭、中心靜脈置管情況及住院時間等5個指標。各變量賦值見表2?;貧w過程采用逐步后退法,以進行自變量的選擇和剔除,設定α剔除=0.10,α=0.05。
表2 自變量的選擇及l(fā)ogistic回歸啞變量賦值
回歸結果: 分析發(fā)現(xiàn):合并糖尿病、中心靜脈置管、血紅蛋白<70 g/L、住院時間≥30 d是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OR>1)。見表3。
表3 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多因素logisitic回歸分析
2.3 合并感染對CRF血液透析患者預后的影響 對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發(fā)現(xiàn)感染組患者生存率為74.19%(23/31)低于非感染組6個月生存率91.84%(45/49),兩組生存資料建立Kaplan-Meier生存曲線如圖1。經Logrank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rankχ2=4.464,P=0.035)。
圖1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Kaplan-Meier生存率曲線比較
血液透析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腎替代治療手段,而感染是CRF血液透析患者最容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之一,有研究稱感染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感染主要是指病原菌侵入機體呼吸道、腸道等而引發(fā)的炎癥,其中以肺部感染最為常見,考慮是腎衰竭患者體內毒素聚集導致肺泡毛細血管水壓增加,通透性升高,易引起肺水腫,因而降低了肺部對病原菌的抵抗力;除此之外腎性貧血也會導致肺泡供血不足,無法及時排除痰液[8-10]。
張文玉等[11]的研究指出,長期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相關炎癥的發(fā)生率高于20%,而血紅蛋白、血白蛋白、年齡均是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又有研究稱不同的腎替代治療引發(fā)的感染不相同[12]。所以,分析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腎衰竭患者合并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對預防和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吳家斌等[13]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發(fā)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患者的BMI指數(shù)與感染情況密切相關。本研究中,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別顯示,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中心靜脈置管、血紅蛋白<70 g/L、住院時間≥30 d是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因素。說明糖尿病、中心靜脈置管、血紅蛋白和年齡是影響血液透析腎衰竭患者并發(fā)感染的危險因素,推測原因是(1)糖尿病患者因脂質代謝紊亂,免疫細胞數(shù)量減少,導致患者容易并發(fā)感染,除此之外,高血糖環(huán)境更利于細菌繁殖;(2)中心靜脈導管留置2 d內,周圍有極大可能滋生微生物,留置時間越長,細菌定植率越高;(3)高齡腎衰竭患者并發(fā)感染的情況更多,也是因為機體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在長期的透析治療中,容易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情況,加之多種基礎疾病的影響,增大其感染的概率;(4)住院時間越長,交叉感染的概率變大;(5)腎衰竭患者因其腎臟受損,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減少,紅細胞壽命降低,影響機體造血功能和清除免疫相關復合物功能,所以血紅蛋白降低也是導致感染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14-15]。本研究中,感染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低于非感染組,說明合并感染會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的預后情況。有研究[16-18]指出腎衰竭患者發(fā)展至終末期,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死亡率極高。所以,臨床治療中面對高齡、合并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患者,醫(yī)護人員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定期進行血液常規(guī)、肝腎常規(guī)檢查,避免發(fā)生嚴重感染;對于已經感染的腎衰竭患者應根據(jù)病原菌培養(yǎng)結果對癥用藥。
綜上所述,合并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血紅蛋白<70 g/L和住院時間≥30 d是影響CRF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險因素,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