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笛
你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jù),而對方就是拒不接受?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沒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時,即使他是一個愚笨的人,你也可以向他講解清楚一個復雜的道理;但是如果這個人預先有了自以為是的認識,即使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你的解釋不管多么透徹明了,他也是聽不下去的?!边@是怎么回事呢?
1.固執(zhí)的邏輯思維
為了生存,人類需要對世界有一個準確的看法。然而,真理和準確性并不是人類頭腦中唯一重要的東西。歸屬感對人類顯得更為重要。人類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想融入社會,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并贏得尊重和認可。這種努力對生存至關重要。別忘了,在人類進化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祖先們一直在部落里生活,離開部落,往往意味著死亡。
了解真相很重要,但融入部落更重要。雖然這兩者經(jīng)常能很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但偶爾還是會發(fā)生沖突。在許多情況下,社會關系比了解真相對人的日常生活更有幫助。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文說:“信仰會讓一個人被接納或被譴責,因此人的大腦就發(fā)展出一個功能,就是讓人們自覺地親近那些有助于獲得更多盟友的想法,而不是真理?!?/p>
我們并不總是相信正確的事情。有時候,我們相信某件事情,是因為這樣可以迎合和討好那些我們在意的人。如果認同某個信念就可得到回報,那么大腦會讓我們非常高興地這樣去做,而不太會在乎回報來自何方。錯誤的觀點、想法等,從事實意義上來說是無用的,但從社交意義上來說卻十分有用。我們往往不得不在事實和社交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結(jié)果人們總是更愿意選擇朋友和家人,而不是事實。
這種固執(zhí)的邏輯思維,不僅解釋了我們?yōu)槭裁磿诿髦清e的情況下保持沉默,為什么會在親朋好友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表示默許和容忍,替他們打圓場,甚至說服別人接受這些連我們自己也不愿意接受的錯誤。
2.改變一個人的觀點靠的不是事實而是情誼
說服某些人改變想法,就像說服原始人離開部落一樣艱難。如果他們放棄觀點和想法,就會冒著失去既得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的風險。如果他們不想放棄所得,你就不要指望他們改變。如果一定要改變他們,那么首先得另外給他們找到一個更好的“部落”。
說服別人的方法,是和他們成為朋友,把他們?nèi)谌肽愕摹安柯洹?,帶進你的圈子。然后,他們才會放心地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不必冒被社會拋棄的風險。英國哲學家德波頓認為,如果想獲得更多的支持,只需要與異見者分享食物:“和一群陌生人坐在一張桌子旁,有著無可比擬的好處,那就是減少相互之間的憎惡。偏見和沖突源于抽象,然而,一頓飯打破了抽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親近感,比如請同餐的陌生人幫忙遞鹽瓶。解決種族沖突的最好方法也是如此,一起吃一頓飯比什么手段都有效?!?/p>
敵意更可能來自距離,而不是差異。隨著距離的增加,誤解也會增加。我想起林肯的名言:“我不喜歡那個人。所以,我必須更多地了解他。”事實和真相不會改變?nèi)藗兊南敕?,友誼卻能夠做得到。
3.閱讀也能讓人的觀點發(fā)生改變
任何人當面向你提出與你現(xiàn)在的世界觀完全不同的觀點,都能讓你感覺受到威脅。沒有威脅,才能平心靜氣地思考。那么,怎么才能讓你平心靜氣地思考一個與你的世界觀完全不同的觀點呢?讀書能夠讓你在一個沒有威脅的環(huán)境中,去了解與你觀點相互沖突的見解。因此,書籍往往比對話或辯論更容易改變一個人的觀點。
在面對面交談的時候,人們必須顧及自己的地位和面子,不能顯示出軟弱與愚蠢。當感到別人的觀點更接近事實時,人們往往不是認錯,而是更頑固地堅持立場,無理也要攪三分。書籍解決了這種緊張關系。與書交談,談話內(nèi)容就僅出現(xiàn)在一個人的頭腦之中。人只有在不需要設防的時候,才會有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當面爭論,就像是爭論雙方對彼此進行正面攻擊,而讀一本書,就像是在一個人的大腦里埋下一粒種子,然后讓它按自己的方式成長。
4.謬論不會消失的原因
任何想法,只要沒有發(fā)出聲音,都是沒有生命力的。一個從未說過或?qū)懴聛淼南敕〞S著構(gòu)思者的死亡而消失。思想只有在重復的時候才能被記住,也只有在重復的時候才能被相信。正如前面所言,人們重復別人的觀點,常常不是因為這些觀點是正確的,而是為了表明自己與持這些觀點者同屬一個社會群體。當然,人們也會重復他們反對的觀點。本來,反對是為了遺忘,然而悖論是:你若反對它,就需要談論它;而你談論得越多,相信它的人可能就越多。一種觀點,哪怕是錯誤的,重復的次數(shù)越多,相信的人就越多,兩者之間成正比關系。
每次你攻擊一個觀點,都是在給你想消滅的“怪物”投食,批判它,只會給它“添粉”。讓它無聲,才是讓它消失的最好辦法。因此,你最好把時間花在宣揚和傳播好的觀點上,而不是花在駁斥和批判壞的觀點上。向人們苦口婆心地解釋一個觀點為什么是壞的,完全是白費口舌,最后不但事與愿違,而且可能助長了壞觀點的傳播和蔓延。打擊壞觀點的最好方式是遺忘,傳播好觀點的最好方式是共享。這讓我想起了美國經(jīng)濟學家泰勒的名言:“盡可能少花些時間談論別人是怎么錯的?!泵髦堑淖龇ㄊ?,把好觀點喂飽,讓壞觀點餓死。
5.合作共贏才是目標
需要聲明的是,我并不是說,指出錯誤或批評壞觀點是沒有用的。但是,人們必須知道自己的目標。為什么要批評壞觀點?或許你認為,相信壞觀點的人少了,世界就會變得更好了。換言之,你認為如果觀點改變了,世界將會朝好的方向發(fā)展。如果目標是讓人們相信好觀點而不是壞觀點,那么批評壞觀點就不是最好的方法。村上春樹寫道:“永遠記住,爭論和勝利,就是打破了你所反對的人的現(xiàn)實。失去現(xiàn)實一定帶來痛苦,所以人要厚道,即使你是對的?!?/p>
當下,不是爭誰對誰錯,更不是爭你死我活,目標應該是與對方建立聯(lián)系,與他們合作,與他們交朋友,而不是逼得他們失去“部落”而走投無路。我們沒有必要將自己陷入勝利的泥潭。改變一個人,不是將這個人當敵人,而是應該當家人。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