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蓮,吳買生,夏 敏,譚 紅,李朝暉
(1.湘潭市家畜育種站,湖南 湘潭 411104;2.湘潭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湖南 湘潭 411104)
沙子嶺豬是我國優(yōu)良的地方品種資源,其繁殖性能高,產(chǎn)仔多;肌肉品質(zhì)好,營養(yǎng)價值高;耐粗飼,抗逆性強。前期對沙子嶺豬的種質(zhì)特性、雜交利用、市場開發(fā)等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討。2008年,湘沙豬配套系的培育工作開始啟動,通過多輪雜交試驗綜合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以沙子嶺豬作母本,分別以盛產(chǎn)雪花豬肉的巴克夏豬和優(yōu)質(zhì)瘦肉型的大約克夏豬為父本的雜交組合,其體型外貌、生長發(fā)育、胴體性能及肉品質(zhì)較優(yōu)且一致。在湘沙豬配套系成功培育的基礎(chǔ)上,為擴大市場,生產(chǎn)不同檔次的豬肉產(chǎn)品,滿足消費者對不同品質(zhì)豬肉產(chǎn)品的需求。2019年,以湘沙豬配套系培育過程中的父母代豬為育種素材,通過橫交固定,閉鎖繁育,按照育種目標(biāo),持續(xù)選育5個世代以上,選育一個新品種(以下簡稱湘嶺豬)。目前,湘嶺豬新品種的選育已進行到Ⅰ世代,這次研究以湘嶺豬選育過程中的Ⅰ世代豬為試驗對象,通過屠宰測定,探討湘嶺豬Ⅰ世代的胴體性能及肌肉品質(zhì),同時,與湘嶺豬零世代的胴體性能及肌肉品質(zhì)進行比較,為湘嶺豬的持續(xù)選育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從沙子嶺豬國家級保種場選擇健康的湘嶺豬Ⅰ世代閹公豬4頭,體重約140 kg左右,于2020年6月19日進行屠宰測定。
選擇在2016年-2017年期間屠宰的巴沙豬14頭,按屠宰體重分為3組,屠宰體重90 kg組8頭,屠宰體重100 kg組4頭,屠宰體重125 kg組2頭。
根據(jù)屠宰時的體重不同分為四組,即屠宰體重90 kg為組1,屠宰體重100 kg為組2,屠宰體重125 kg為組3,屠宰體重140 kg為組4。
1.4.1 胴體性能
依據(jù)NY/T 825-2004《瘦肉型豬胴體性狀測定技術(shù)規(guī)范》對胴體性能進行測定:包括宰前活重、胴體重、胴體長、屠宰率、三點均皮厚、三點均膘厚、后腿比和胴體組成等。
1.4.2 肌肉品質(zhì)
屠宰后迅速取左邊胴體背最長肌樣品,依據(jù)NY/T 821-2004《豬肌肉品質(zhì)測定技術(shù)規(guī)范》測定肌肉熟肉率、貯存損失、失水率、pH和肉色。
用EXCEL 2007對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整理,并用 SPSS 21.0 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結(jié)果以平均值±標(biāo)準(zhǔn)差(X±SD)來表示。
從表1可以看出,胴體重、屠宰率、胴體長、三點均膘厚和脂率這5個指標(biāo)隨著屠宰體重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趨勢。其中,胴體重這個指標(biāo)在組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屠宰率:在零世代中,組2顯著高于組1 (P<0.05),組3極顯著高于組1(P<0.01);組4極顯著高于組1和組2(P<0.01)。胴體長:組3顯著高于組1(P<0.05);組4極顯著高于組1和組2(P<0.01)。三點均膘厚和脂率:組3和組4均極顯著高于組1和組2(P<0.01)。
后腿比隨著屠宰體重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趨勢。組3極顯著低于組1 (P<0.01),顯著低于組2(P<0.05);組4極顯著低于組1和組2(P<0.01),與組3相比,差異不顯著。
三點均皮厚:以組4最高,以組3最低。其中,零世代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組4均極顯著高于零世代3個組(P<0.01)。
瘦肉率:以組1最高,組4最低。其中,在零世代中,組1顯著高于組3(P<0.05),組2極顯著高于組3(P<0.05);組4極顯著低于或顯著低于其他三組。
骨率:以組1最高,組3最低。其中,組1極顯著高于組2和組3(P<0.01);組4顯著高于組3(P<0.05)。
表1 不同世代湘嶺豬胴體性狀測定分析
由表2 可知,各組的pH和肉色均處于正常范圍。b1h值、pH24、貯存損失、失水率和熟肉率這5個指標(biāo)在組間有顯著性差異,其他指標(biāo)在組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其中,b1h值以零世代中組2最高,組1最低,組2顯著高于組1和組2 (P<0.05)。pH24在組1、組2和組3三個組間差異顯著(P<0.05)。貯存損失以零世代的組3最低,以組1最高,組1顯著高于組2和組3(P<0.05),而與組4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失水率以組4最低,極顯著低于組2(P<0.01),顯著低于組1(P<0.05),而零世代不同屠宰體重的3個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熟肉率以組1最高,顯著高于組2 (P>0.05)。
表2 不同世代湘嶺豬肌肉品質(zhì)測定分析
湘嶺豬新品種分別含有沙子嶺豬和巴克夏豬一半的血緣,其體型外貌、生長性能、胴體性狀和肉質(zhì)風(fēng)味可能是沙子嶺豬和巴克夏豬兩個品種的結(jié)合。近年來,對巴克夏豬、沙子嶺豬及與沙子嶺豬有血緣關(guān)系的雜優(yōu)豬在胴體性狀和肌肉品質(zhì)方面的研究較多。吳買生等[1]在《湘沙豬配套系選育及展望》中介紹了沙子嶺豬和巴克夏豬的選育情況,巴克夏豬在體重100 kg左右時屠宰,其屠宰率、胴體瘦肉率、后腿比、背膘厚、屠宰后pH1、貯存損失分別為74.8%、63.4%、30.6%、20.7 mm、6.33、1.66%;沙子嶺豬在90 kg左右時屠宰,其屠宰率、胴體瘦肉率、后腿比、背膘厚、屠宰后pH1、貯存損失分別為74.9%、42.9%、24.0%、31.6 mm、6.34、1.70%。這次試驗中,湘嶺豬零世代在90 ~100 kg時屠宰,屠宰率在69.95%~74.43%之間,瘦肉率在53.83%~56.72%之間,后腿比在28.97%~30.76%之間,背膘厚在29.51 mm~33.40 mm之間,pH1在6.37~6.56之間,貯存損失在1.41%~2.12%之間。湘嶺豬在90 ~100 kg屠宰時,其大多數(shù)胴體性狀和肌肉品質(zhì)介于相同屠宰體重的沙子嶺豬和巴克夏豬之間。
湘沙豬配套系商品豬和湘嶺豬均含有沙子嶺豬的血緣,其中,湘沙豬配套系商品豬含25%沙子嶺豬血緣,湘嶺豬含50%沙子嶺豬血緣,兩者在胴體性能方面可能有相似的地方。陳晨等[2]對巴沙豬和大巴沙豬的胴體性狀及肌肉品質(zhì)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屠宰率、瘦肉率、胴體長、眼肌面積和腿臀比例隨著沙子嶺豬血緣含量的減少逐漸升高,而平均背膘厚、皮厚、肥肉率則隨著沙子嶺豬血緣含量的減少逐漸降低。譚紅等[3]和陳晨等[4]分別對不同屠宰體重的湘沙豬配套系商品豬的胴體性能和肉品質(zhì)進行測定。譚紅等分別 對100 kg、115 kg和130 kg的湘沙豬配套系商品豬進行屠宰測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隨著湘沙豬配套系商品豬屠宰體重的增加,胴體重、胴體直長、屠宰率、3 點均皮厚和3 點均膘厚有增加的趨勢。陳晨等分別對85 ~95 kg、>95 ~105 kg和>105 ~115 kg 3個體重階段的湘沙豬配套系商品豬進行屠宰測定,發(fā)現(xiàn),配套系商品豬屠宰體重在95 ~105 kg范圍,其瘦肉率最高;配套系商品豬屠宰體重在105 ~115 kg 范圍,其屠宰率最高、胴體最長和眼肌面積最大;配套系商品豬屠宰體重在85 ~95 kg范圍,三點均膘厚最薄、腿臀比例最高。這次試驗中,不同屠宰體重的湘嶺豬在胴體性狀上的變化趨勢和譚紅等、陳晨等對湘沙豬配套系商品豬的研究有相似點,胴體重、屠宰率、胴體長、三點均膘厚和脂率這5個指標(biāo)隨著屠宰體重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趨勢;后腿比以零世代中的90 kg組最高、瘦肉率以零世代中的100 kg組最高,屠宰率以組4最高,綜合來看,湘嶺豬零世代屠宰體重在90 ~100 kg時,胴體性狀較好。這次試驗中,不同屠宰體重的湘嶺豬肌肉品質(zhì)存在一定的差異,b1h、pH24、貯存損失、失水率和熟肉率這5個指標(biāo)在組間存在差異性,其中,零世代100 kg 組的b1h、失水率和熟肉率在組間表現(xiàn)最差,零世代90 kg 組的b1h和熟肉率在組間表現(xiàn)最優(yōu)。綜合來看,湘嶺豬在90 kg時屠宰,其肌肉品質(zhì)較好。
由于試驗僅對Ⅰ世代中屠宰體重為140 kg湘嶺豬的胴體性能和肉品質(zhì)進行了測定,未對Ⅰ世代中其他屠宰體重的胴體性能和肉品質(zhì)進行測定,所以,無法比較湘嶺豬零世代和Ⅰ世代相同或相近屠宰體重的胴體性狀及肌肉品質(zhì)的差異性。且由于屠宰試驗豬頭數(shù)有限,部分試驗結(jié)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下一步,計劃對Ⅰ世代湘嶺豬屠宰體重在90 kg~100 kg的胴體性狀和肌肉品質(zhì)進行研究,比較其和零世代湘嶺豬的差異性。
通過對不同世代、不同屠宰體重的湘嶺豬的胴體性狀和肌肉品質(zhì)進行測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因I世代湘嶺豬的屠宰體重較大,胴體性能(胴體重、胴體長、屠宰率除外)與零世代中屠宰體重在90 ~125 kg階段相比,處于弱勢;而肌肉品質(zhì)中b1h值、失水率和熟肉率指標(biāo)優(yōu)于或部分優(yōu)于零世代三組。綜上,在這次試驗條件下,胴體性狀以零世代中90 kg組和100 kg組較好,Ⅰ世代中140 kg組較差;肌肉品質(zhì)各組均有優(yōu)劣,整體以零世代中90 kg組和Ⅰ世代中140 kg組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