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說起枕頭,你也許不會有任何情緒波動,但若是說起博物館里精美的瓷枕,你也許會產(chǎn)生想要了解它們的沖動。枕,《說文解字》解釋說“臥所薦首者”。其中“薦”是指草或草墊子。上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在休息時,或許曾無意間把頭依靠在平坦的石塊、墊高的草堆上,發(fā)現(xiàn)這樣竟意外的舒服。慢慢地,大家就學(xué)會了在睡覺時有意識地把頭墊高,枕頭就這樣出現(xiàn)了。后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枕頭漸漸擺脫了原始粗糙的形態(tài),向更精致的方向發(fā)展,譬如木枕、玉枕、瓷枕、琥珀枕等等。
對于今人來說,枕頭更多地承載著服務(wù)睡眠的功能,但古人卻挖空心思,在枕頭上做起了“文章”。例如,枕頭枕在頭下,稍有異動,就容易驚醒睡著的人,天然地具有“防盜”的優(yōu)勢;一旦遇上火災(zāi)等緊急情況,輕便的枕頭也可以拿起就跑,十分方便。古人看準(zhǔn)這一點,開發(fā)了內(nèi)里中空的“通中枕”。能夠放進“通中枕”的,除了金銀,還有秘籍?!对浇^書》的“枕中”篇就記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雪前恥之后,就將謀士范蠡(滅吳的重要功臣)獻上的計策記錄下來,“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邦寶”?!稘h書》里也記載了大夫劉更生(即劉向)向皇帝“獻淮南枕中洪寶、苑秘之方”。這兩個例子都說到古人會將珍貴的秘籍藏在空心枕頭里,不輕易示人。而“枕中”或“枕中鴻(古籍中,“鴻”與“洪”可通用)寶”還成了約定俗成的典故,泛指珍秘的書籍或藏在枕中的秘術(shù);“枕中書”“枕中記”則常用作文學(xué)作品的名稱,如晉人葛洪著有《枕中記》,記載神仙方術(shù)之事,唐人沈既濟寫有唐傳奇《枕中記》,說的正是膾炙人口的“黃粱一夢”的故事。
枕頭的使用場合,使它成為具有私密性的物品,帶有使用者濃厚的個人痕跡。他人見到離人的枕頭,往往會睹物思人、睹枕生情。據(jù)唐朝學(xué)者李善《文選注》記載,曹植見到心愛之人平時使用的“玉鏤金帶枕”后,想起她平時的音容笑貌,不由得文思激蕩,寫下《感甄賦》。后來,魏明帝曹睿繼位,諱忌原賦中“甄”字與其母姓氏一致,遂將之改名為《洛神賦》。《洛神賦》以華麗的文辭、浪漫的筆法構(gòu)筑了一個夢幻迷離的抒情世界,描寫了一個人與神相愛卻無法相守、最終含恨分離的故事,是文學(xué)史上的不朽之作。
宋元時期,瓷枕相當(dāng)流行,人們不僅廣泛使用這種寢具,還在它的上面寫詩題詞、畫山水花鳥等等。正因如此,精美的枕頭可以用來互相贈送,以示感情深厚。北宋詩人黃寔(shí)曾送給友人張耒一件鞏縣窯瓷枕,張耒收到后十分珍惜,還專門賦詩答謝友人:“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fēng)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這首詩不僅直接說明瓷枕可用于饋贈,還反映了其在盛夏消暑的功能。除了寄托愛情和友情,枕頭還能用來表達(dá)志向?!稌x書·劉琨傳》記載,劉琨聽說好友祖逖被起用后,興奮地寫信說:“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肿嫔任嶂蕖!眲㈢麍髧那校拥桨哑綍r的枕頭換成了兵器,枕在上面等待天亮,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陣殺敵。這里的“枕頭”代表著奔涌的報國之志?!度龂尽づ砹k傳》中又記載,彭羕向官員“兜售”好友秦宓時,贊頌他“枕石漱流,……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節(jié)行,守真不虧”。所謂“枕石漱流”,意思是以山石為枕、以溪流漱口,指隱居生活。彭羕以此說明秦宓很有才干,但他志向高潔、不愿出來做官,所以官員你應(yīng)該客客氣氣地請人家出山,如果他答應(yīng)了,那是高看你,你也得好好地對待人家。
雖然今天的枕頭不再有古代那么豐富的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了,但其背后的工藝進步卻是不容忽視的。更重要的是,與其感嘆“文化流失”,不如主動去尋找,因為文化只有被關(guān)注和傳承,才可能獲得持續(xù)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