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發(fā)煒
一位家長來找我咨詢,說他兒子讀初二。他想方設法將孩子從老家的普通初中轉(zhuǎn)到一所重點初中,結(jié)果他孩子越來越內(nèi)向,經(jīng)常大半天一言不發(fā)。他很焦慮——
家庭教育只是基于親子關系之上的一種副產(chǎn)品。親子關系好了,家庭教育就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并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積極作用;相反,親子關系不好,家庭教育是不會“真正發(fā)生”的
一位家長來找我咨詢,說他兒子讀初二,他想方設法將孩子從老家的普通初中轉(zhuǎn)到一所重點初中。他說,轉(zhuǎn)學可能對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孩子越來越內(nèi)向。他問我,作為父母該如何給孩子支持比較好。
我沒有直接回應轉(zhuǎn)學壓力的問題,而是對這位父親說:“你們還像往常一樣和孩子一起生活,跟孩子多交流就行?!蔽艺J為這件事其實取決于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如果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轉(zhuǎn)學其實不成問題;相反,如果孩子長期不和父母共同生活,轉(zhuǎn)學這件事其實只是親子關系出現(xiàn)問題的一個導火索。
因為沒有陪伴就沒有教育,家庭教育只是基于親子關系之上的一種副產(chǎn)品。親子關系好了,家庭教育就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并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積極作用。相反,如果親子關系不好,家庭教育是不會“真正發(fā)生”的。
果然,那位家長告訴我,他們家一家三口是一種“兩岸三地”的分居模式:他本人在省城工作,他兒子在縣城租房子讀書,由老人陪伴,他妻子在農(nóng)村老家開一個養(yǎng)雞場。鄰居都笑他們是“兩岸三地”。一開始他們不以為然,慢慢才覺得和孩子交流越來越少,孩子和他們說的話也越來越少,親子關系開始緊張。這次轉(zhuǎn)學也是他們的決定,根本沒有和孩子商量,所以孩子內(nèi)心非常抵觸,到新學校后,變得一言不發(fā)。老師覺得異常,要求家長去學校見老師。
這個案例中,親子關系瀕臨崩潰,孩子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因為他長期被父母“拋棄”,父親在省城工作很忙,難得回家一次,孩子覺得“父親不要自己了”;母親在農(nóng)村忙于養(yǎng)雞卻無暇養(yǎng)他,孩子覺得“自己的重要性還不如母親養(yǎng)的那些雞”。他雖然漸漸長大,多少能理解父母給他租房、轉(zhuǎn)學的良苦用心,卻因為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和好感,內(nèi)心因為缺少父愛母愛、缺少與父母的深入交流而越來越自閉,逐漸對外界關上了心扉。
“我自打孩子出生就外出打工,到現(xiàn)在孩子15歲了,我才知道陪伴孩子其實很快樂很幸福!”
我給那位家長舉我自家的例子。我的孩子一直帶在身邊,我們前幾年從北京剛剛搬來上海的時候,我孩子也有一段時期對新學校很不適應,我自己也非常焦慮。后來朋友告訴我,孩子一直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就是他最重要的環(huán)境,雖然我們換了居住的城市,但只要孩子還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就不會有大問題。果然,不出三個月,孩子就完全適應了新環(huán)境。對孩子而言,家庭才是最重要的環(huán)境。
那位家長問我怎么辦,我說還是那句話,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父母回到孩子身邊,陪伴孩子,讓孩子重新對父母親建立起信任感、安全感和親密感。
那位家長很為難。要他放棄省城的工作,他舍不得;要他妻子放棄養(yǎng)雞場,他妻子也舍不得。我說你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就只能舍孩子了。你們這么辛苦打工、養(yǎng)雞,不就是為了孩子嗎?現(xiàn)在孩子有困難,需要你們,你們是時候拿出行動了。
那位家長很矛盾地回去了。我當時不知道他會做出什么決定,也無權要求他必須回到孩子身邊。我只知道,對于那個孩子來說,家長此時此刻的決定十分重要。
一年后,那位家長又一次出現(xiàn)在我的工作室,眉頭舒展,整個人都很放松。他還沒說話,我就說,他們夫婦至少有一人已經(jīng)回到孩子身邊生活,而且很可能就是他這位父親開始陪伴孩子了。
他很高興地說我猜對了。當然事情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去年這時候,他們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去改變,最后還是想維持現(xiàn)狀。直到兩個月后孩子休學在家,他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省城的工作、村里的養(yǎng)雞場和縣城的孩子中間,他們必須做出取舍。養(yǎng)雞場的新一波小雞剛剛出生不久,不能馬上關閉,而他在省城的那家單位受金融危機的沖擊進行裁員,于是他決定回到縣城創(chuàng)業(yè)。
長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終于有機會和父親一起生活了。雖然他休學在家狀態(tài)不佳,和父親也不知道如何溝通,但是父親在工作之余很用心地陪伴他,和他一起踢球、聊天,跟他一起做飯吃飯,陪他一起看球賽,這些讓他感到很開心。那位父親告訴我:“孩子臉上逐漸有了笑容,而且是比初中生稍顯幼稚的笑容?!蔽艺f這就對了,你是在彌補他小時候你沒有陪伴他的缺憾,他就報答你一個天真的孩童的笑臉。那位父親自己也頗有感觸:“我自打孩子出生就外出打工,到現(xiàn)在孩子15歲了,我才知道陪伴孩子其實很快樂很幸福!”看看,感受到家庭溫暖的豈止是孩子,也包括父親本人啊。
半年過去了,新一波小雞長大了。那位父親和孩子母親商量,希望她也到縣城來一起生活,一家人結(jié)束分居,過上正常人的日子。母親欣然同意。一家人終于團聚,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內(nèi)心仿佛有了無窮的力量。休學一學期后,他主動提出回去上學。父母高興極了。
任何學區(qū)房和名校都是非唯一性的,而父母對孩子來說卻是唯一的
親子間的信任來自父母的陪伴,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源于父母所給予的溫暖。
很多父母對此不屑一顧,覺得陪伴還不如學區(qū)房重要,不如上名校重要。其實,父母的陪伴真的比學區(qū)房比名校更重要。因為任何學區(qū)房和名校都是非唯一性的,而父母對孩子來說卻是唯一的。
每次我在咨詢或者講學中強調(diào)陪伴的重要性的時候,總有家長不以為然,覺得沒那么嚴重,還舉例反駁我:“我身邊有孩子是留守兒童,不也考上北大清華了嗎?”其實這里面有三個誤區(qū):第一,留守兒童考上名校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不能把“留守兒童也能上名?!迸c“父母陪伴很重要”對立起來。第二,考上名校和幸福、成功之間不能簡單畫等號。第三,很多人沒有看到更多的留守兒童陷入了人生困境,這個困境不一定表現(xiàn)為學習不好,有些表現(xiàn)為人際交往困難、親密關系障礙等,而且要到成年以后成家時,這個困境才會顯現(xiàn)出來。所以,我們或許因為財力物力各種原因做不到給孩子買學區(qū)房,但是陪伴孩子總是能克服困難做到的吧。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的內(nèi)心是強大的,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在教育中,關系就是一切。孩子不信任父母,家庭教育就無法展開。父母要做的就是,先解決情緒,疏通關系,再解決問題。而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就是父母真心誠意去陪伴孩子,和孩子真誠地過好每一天。在這日復一日的傾情陪伴中,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好感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自然就能夠發(fā)揮越來越多積極、正向的作用。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