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
幼兒園門口幾乎每天都要上演母子難分難舍的情感劇,寶寶們撕心裂肺的哭聲讓人無不動容。但有的寶寶卻很少哭鬧,甚至愿意上幼兒園,在幼兒園門口從容與媽媽告別,讓別的媽媽羨慕不已。差別為什么如此之大?幼兒心理學家道出原委——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寶寶,大多來自三種家庭
在幼兒園門口,每天早晨,尤其是每學期開園的那幾天,總能聽到寶寶的哭鬧聲,看到寶寶抱住媽媽的脖子不撒手,像是生死告別。有些本來高高興興來幼兒園的寶寶被這樣的情景刺激,也淚水漣漣地不讓媽媽走。不過,也有一些寶寶情緒穩(wěn)定,大大方方地與媽媽告別,開開心心地跟著老師入園。
差別為什么如此之大呢?是寶寶性格不同還是家庭教育不同?幼兒心理學家的跟蹤調查顯示,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寶寶,大多來自以下三種家庭。
1.氛圍較好的家庭
一般來說,家庭氛圍比較好,寶寶能夠從中獲得充足的幸福感、快樂感、滿足感等積極情感,更容易接受幼兒園的環(huán)境。因為這些寶寶的內心是比較積極的,對于陌生環(huán)境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他們不排斥新事物,甚至還會對新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
如果家庭氣氛不夠好,比如爸爸或媽媽不負責任,平時很少陪伴寶寶,要么把寶寶交給祖輩代養(yǎng),要么交給保姆來帶,平時即便有時間也只顧自己玩手機、打游戲,寶寶是感受不到家庭之愛的。這樣的孩子,即使知道分離是暫時的,也會拼命抗拒上幼兒園,因為他擔心自己被拋棄。
家庭氛圍好,除了要充滿愛,家人之間還要有高度的信任感。生活中,有些父母言而無信,不兌現對寶寶的承諾,比如答應寶寶周末去動物園,結果到了周末又以各種借口推脫。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經常欺騙孩子,比如媽媽為擺脫寶寶糾纏,哄騙寶寶“媽媽出去5分鐘就回來”,結果一走一整天。久而久之,寶寶雖然依然對父母十分依賴,但信任度已經大打折扣。相反,那些平時對寶寶以誠相待、言出必行的父母,給了寶寶充足的信任感。當這樣的父母答應寶寶下午4點一定準時來接寶寶時,寶寶就會選擇相信父母,心里就會踏實,就會開心地過他的幼兒園生活。
2.生活空間較大的家庭
寶寶上幼兒園時哭鬧,其實是環(huán)境改變給寶寶帶來了焦慮情緒。如果父母平時比較宅,很少帶寶寶串門和外出游玩,那么寶寶的空間意識就會局限在自己家,環(huán)境一旦改變,寶寶就會感覺到強烈的不適,從而哭鬧,要求回家。
相反,有些父母經常帶孩子出游,或隨團,或自駕,帶著寶寶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讓衣食住行都換一種狀態(tài),提升寶寶的認知眼界,讓寶寶適應陌生環(huán)境,既降低焦慮,也能增強自信。相比變幻莫測、由成人主導的旅行,相對穩(wěn)定、有眾多同齡伙伴和溫柔老師的幼兒園更讓寶寶感覺輕松,自然不會哭鬧。
3.注重孩子獨立性發(fā)展的家庭
上幼兒園是過集體生活,對寶寶的獨立性是一個考驗。獨立性較強的寶寶,對幼兒園生活就會更快地適應,較少哭鬧。
有些家長平時注重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性,當寶寶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之后,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帶、自己洗漱、自己睡覺等,強大的求知欲就會把他的獨立性成長帶入良性循環(huán),使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相互促進,其結果是,當寶寶面對陌生環(huán)境時,就不會那么焦慮。這便是他們上幼兒園比較從容的心理原因。
在頭腦中建立“分離”的概念,是寶寶獨立性增強的標志。很多寶寶從小幾乎沒有離開過父母,完全不知道與父母分離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說,寶寶沒有形成“分離”的概念,把分離與拋棄、死亡等畫等號,當然會哭鬧不休。
早早在頭腦中建立分離概念的寶寶,知道與父母分開、重聚是正常的事,不會帶來傷害,所以沒必要緊張。寶寶甚至明白,短暫的分離會帶來好處,比如重逢的喜悅、意外的禮物、傾訴的快感等。這些好處能大大抵消分離的痛苦。
戰(zhàn)勝陌生感的法寶有兩個:好奇心和信任感
成為上述三種家庭不可能一蹴而就,父母需要進行長期的努力。在此過程中,寶寶入園困難、在幼兒園哭鬧不休,父母可以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工作予以緩解:
1.調動寶寶的好奇心,沖淡分離焦慮
寶寶入園困難,其實并不是排斥幼兒園生活,而是在排斥不確定的生活,因為寶寶壓根兒對幼兒園生活一無所知,不知道自己在幼兒園將會面臨什么。所以,寶寶入園之前,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調動寶寶的好奇心,比如常說:
“你想同時有10個小朋友和你一起玩游戲嗎?下個月你上了幼兒園就知道那兒有多好玩了!”
“你想不想有一張自己的小床?隔著護欄你能看到小朋友和你一起午睡。沒錯,你的小床就擺在幼兒園里?!?/p>
好奇心是戰(zhàn)勝陌生感的法寶。當寶寶對幼兒園充滿憧憬,自然不會排斥入園,入園以后自然會被新鮮事物和新朋友吸引,興奮勁兒一上來,自然會沖淡與父母的分離焦慮。
2.培養(yǎng)寶寶對父母的信任感
戰(zhàn)勝陌生感的另一個法寶是信任感。
不管寶寶對于父母的信任感是否缺失,父母都需要在寶寶入園之前做好“分離信任”的演練。演練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兩件事:承諾和兌現。
比如,媽媽下樓買菜前,鄭重向寶寶承諾:“媽媽要離開20分鐘。你看著墻上的鐘,當分針指到9的時候,媽媽就會回來?!辟I完菜,媽媽必須準時回家,如果時間還早,最好在門外逛幾分鐘,如果買菜的人較多,20分鐘不夠用,那就放棄買菜,總之要嚴格保證兌現諾言。
這樣演練幾次,寶寶對父母的信任感就會增強,進而大大緩解與父母分離時的焦慮。
3.提前帶寶寶體驗幼兒園
把陌生環(huán)境變得不那么陌生,是緩解陌生焦慮最簡單的方法。
為寶寶報名選擇幼兒園和報名、注冊的時候,父母要讓寶寶全程參與,最好帶著寶寶參觀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的設施情況,熟悉幼兒園的教職人員。這樣,寶寶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因為遇到熟人、遇到熟悉的環(huán)境而變得不那么排斥了。
有些父母在小區(qū)業(yè)主群里搞“相約入園”活動,讓小區(qū)里的同齡寶寶進入同一所幼兒園,最好分在一個班,這樣寶寶在幼兒園就算有了熟人,幼兒園也就不那么陌生了。這個辦法值得推廣。想象一下,有發(fā)小做伴,平時一起出發(fā)、一起回家,是不是就有了“群膽”?是不是就不那么寂寞了?
寶寶沒有發(fā)小做伴,父母也可以通過報名名單找到其他寶寶的父母,大家不妨提前認識一下,游玩幾次。這樣,大人成了朋友,以后相互照應起來方便,寶寶也有了新朋友,緩解了分離焦慮,一舉兩得。
究竟是誰在難分難舍?送孩子上幼兒園,父母要克制自己的分離焦慮
調查中,許多幼兒園老師反映,寶寶的分離焦慮,有些是從父母那里“感染”來的。
葉女士是一位情感細膩的舞蹈演員,特別疼愛女兒曼曼,堅持自己帶曼曼到3歲,中間沒有請過保姆,也沒有讓祖輩幫忙。眼看曼曼到了入園年齡,葉女士不得不聽從朋友們的勸說,在一家學費昂貴的幼兒園給曼曼報了名。
開園那天,曼曼早早醒來,穿戴整齊,催媽媽做早飯,顯得很興奮。葉女士卻愁眉苦臉,很不情愿的樣子,仿佛是自己要入園。
在規(guī)定的時間,母女倆趕到了幼兒園門口。受其他小朋友哭鬧的刺激,曼曼抱住媽媽的腿不撒手,一臉恐懼。想到要一整天見不到女兒,葉女士揚起臉,不讓眼淚掉下來。
負責接待的幼兒園老師連忙過來打招呼,用糖果轉移曼曼的注意力。曼曼沒有大哭大鬧,她朝媽媽揮揮手,跟著老師向大門走去。
望著女兒離去的背影,葉女士用手捂住嘴,眼淚像開閘的洪水噴涌而出。曼曼回頭再次與媽媽告別,見媽媽哭了,立刻甩開老師的手,轉身撲到媽媽的懷里。母女倆抱頭痛哭。
幼兒園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勸開母女倆,把曼曼帶進幼兒園??墒侨~女士不肯離去,她懇求幼兒園門衛(wèi),允許她從活動室的窗戶再看女兒一眼。事實上,她在窗前足足站了半小時,仔細觀察著女兒的一舉一動。
曼曼正要坐下,凳子正好被小朋友搬走了,眼看就要坐空,葉女士忍不住發(fā)聲提醒:“曼曼小心!”
曼曼看到了窗口的媽媽,立刻大哭起來,非要出門找媽媽不可。受曼曼影響,小朋友們也跟著哭鬧,活動室亂作一團,老師們不得不停下游戲,重新安撫寶寶們的情緒……
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有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分離焦慮比寶寶還要嚴重,嚴重影響了寶寶的入園情緒。
焦慮情緒的相互“感染”,在心理學上稱為“焦慮的傳導”。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魯普萊希特·比昂對此有精彩的論述。
比昂認為,焦慮的傳導在親子關系中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方向不同,優(yōu)劣迥異。正向的焦慮傳導是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各種需求和未知,會產生各種焦慮。這種焦慮,從孩子傳導給父母。父母作為成年人,更像是一個“容器”,通過看到和包容孩子,孩子的焦慮被接納和轉化,轉化成了正能量,于是孩子獲得成長??墒窃诂F實中,情況往往是相反的。出現焦慮的逆向傳導:父母有焦慮情緒,將焦慮傳導給孩子,讓孩子來接納,結果是孩子和父母都得不到成長。
不難看出,曼曼的分離焦慮其實并不嚴重,她的大哭大鬧更多的是在“接納”媽媽的焦慮。媽媽的過激反應給了曼曼強烈的暗示:幼兒園是危險的地方,可能永遠見不到媽媽了,媽媽非常痛苦,等等。這是典型的焦慮逆向傳導。
按照焦慮傳導理論,正確的傳導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葉女士要克制自己的焦慮情緒,做到不向曼曼傳導焦慮。最好能在心理咨詢師幫助下進行脫敏治療,將自己的焦慮降低到安全范圍之內。
其次,葉女士要學會看到、接納曼曼的焦慮。對曼曼的表現不打擊、不嘲笑、不評判,只是全盤接納,然后用調動好奇心、增強信任感、提前體驗等方式引導曼曼接受幼兒園生活。
最后,葉女士要注意觀察曼曼的情緒,如果發(fā)現曼曼在幼兒園遇到不愉快的事,比如與小朋友鬧矛盾了,要通過不經意的聊天,引導曼曼傾訴煩惱。非到萬不得已,不要介入曼曼與小朋友的糾紛,讓曼曼獨立解決,這樣曼曼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再去幼兒園時就不會哭鬧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