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災難以后,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現實的沖擊下不得不發(fā)生一系列的改變。人類在謀求自己發(fā)展的時候,不得不瞻前顧后,兼顧一些未來的、全局的、戰(zhàn)略性的問題。在主動謀劃一些事情的時候,不得不思考自身行為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周圍事物對自身的影響,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傊诳紤]問題時,更加堅持系統(tǒng)觀念,重視系統(tǒng)性思維方式。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系統(tǒng)。我們對這個系統(tǒng)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膚淺,更不要說把握其規(guī)律性了。其實,“規(guī)律”這個概念中也包含著微妙的錯誤。規(guī)律和所描述的事物行為有關,所有規(guī)律都是偶然的。如果單純從事物的有序來講,根本就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以把握,這就是所謂的熵的無序性。無序對維持大的復雜的人類文明是非常必要的,無序的熵就是其規(guī)律性,而不斷增加的無序性正是所有復雜系統(tǒng)的特性。從無序到有序,再到無序,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是在經歷這樣地生成—成熟—衰老—毀滅的過程。人類往往認為我們已經認識了自然,進而認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其實,這是一種幼稚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在很小的范圍內,在某一條件下,以就事論事,只看目前的眼光來看,也許是事實,但是這種改變和征服所帶來的惡果卻是一時看不到的,需要逐步顯現。這種短期獲得收益,卻伴隨著長期的成本劇增、危害嚴重,以及對個人和社會都不利的情況,使人類逐步誤入所謂的“社會陷阱”。物質的濫用,有害廢物的隨意傾倒、廢氣廢水的隨意排放、濕地的破壞就是在環(huán)境方面的“社會陷阱”的體現。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講到的,人類往往陶醉于對大自然的勝利,但是對于這樣的勝利,大自然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所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更為可悲的是,人類即使遭到了懲罰,還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往往把苦果與自己的錯誤行為分離開來,“甩鍋”給客觀原因而不愿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固執(zhí)地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不到黃河心不死”。
為了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現實中,人類生存的政治方面、社會方面、經濟方面和文化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我們必須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在發(fā)展的方式上,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質量和效益,不能過度的浪費資源,消耗水、森林等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無限度的掠奪性開采,這樣的發(fā)展是不可持續(xù)的,我們必須替子孫后代著想。同時,在發(fā)展中還要注意保護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如果生活富裕了,錢多了,房子大了,汽車多了,但空氣污染嚴重,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沙塵暴肆虐,也談不上美好的生活。稀有的東西的滅絕,無論它是藝術珍品還是一個生物種,都是無法挽回的。這些非經濟財富和它們所具有的巨大的美學價值、精神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科學價值是大自然完善系統(tǒng)中的固有特色,失去了它們,人類社會就會一貧如洗。天然林、地下化石水、生物多樣性這些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是人類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需要幾萬年、幾十萬年才能形成,一旦破壞,可以說再難恢復。這些都是生命的支持系統(tǒng)。沒有了他們,山洪、颶風,沙塵、霧霾、疫病就會向人類接踵襲來。所以,我們在發(fā)展經濟的時候,一定要有系統(tǒng)的思維,要想的寬一些,看的遠一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zhàn)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fā)展質量、結構、規(guī)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tǒng)一。錢是好東西,但不能一切向錢看。錢是財富,但不是一切財富都是靠錢能買到的。我們現在的貨幣系統(tǒng)并未包括生活的全部真正價值,我們決不能讓貨幣成為我們決策的唯一因素。當考慮到人類的生活質量時,貨幣和人工市場商品的消費不是唯一的因素。文化、美學(對藝術、音樂及自然的鑒賞)、愛和健康在我們對快樂的不懈追求中應該是更為優(yōu)先的考慮內容。而有些看似財富的東西,實際上可能往往只是帶來廣泛而深遠之毀滅的鍍金指標。如果我們把良田都變成高樓大廈,糧食從哪里來,到沒有了糧食的時候,錢能吃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必須充分認識到,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更重要的財富。清潔的水,怡人的森林,清新的空氣,干凈的山川河流,也是大自然免費給人類享用的財富,而我們不知道珍惜,輕易之間就破壞殆盡,而卻愿意花上幾百倍的代價又去制造潔凈水(礦泉水),人工林,空氣凈化器,人造景觀等。其實,我們已經開始為我們過去肆意使用資源來快速發(fā)展經濟的行為付出了慘重代價。一些特大型都市和工業(yè)中心地區(qū)的城市已經不能再飲用當地含污染物的地下水,必須以高昂的代價從幾千公里之外的遠處引調水。這說明一些非市場化的維生價值,正變成一項高昂的開支費用,而非市場經濟的收益。人類總是對一些未來可能引起嚴重問題的行為視而不見,一直等到問題變得迫在眉睫時才采取行動,往往危機和災難才能促使我們作出好的規(guī)劃并開始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思。好的動機和愿望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論證就付諸行動,我們自以為會沿著一條幸福之路走向明天。我們總是在現實的痛擊之下才抱恨前科。我們總是在永遠失去之后才想起珍惜往日揮霍和浪費的一切。
中華民族以農耕立國,即使一些游牧民族,隨著氣候變化,草場衰落和連年的征戰(zhàn)融合,也慢慢定居下來,變成半農半牧的村落式居民。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通過一代代人的奮斗,逐漸創(chuàng)造了自己賴以生息繁衍的家園——村落,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村落文化。這些村落文化沉淀傳承了中華先民最重要的人文特征和生活方式,是中華文化的原質和底色。這種百卉爭艷、各具特征的村落,從地理位置、建筑風格到民俗風情都閃爍著無與倫比的自然之美。這種美是長期積淀升華的天然雕飾,是無法人工創(chuàng)造和復制的。村落文化的多樣性,在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文化的豐富傳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文化自信的自然資本,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所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或外族入侵,舊的王朝被推翻了,城市殺戮焚盡,毀于一旦。但新的王朝建立后,一旦秩序恢復,保存在這些村落的文化就像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在石縫里,在瓦礫下,在碾痕上,在鐮刀留下的根墩里面,在野火留下的灰燼里面,不息地生長而又生長,用它綠色的聲音,召喚著祖國的春天,它們是真正的民族魂。這些星羅棋布的村落文化的細流,一旦形成,就以百川歸海之勢,通過人員交流和商旅往來匯成民族文化的巨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超載的當今,廣闊而居住分散、人口稀疏的村落還為人類在大的疫病和戰(zhàn)爭,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降臨時提供唯一的避難場所。一戶人家可容納城里的好幾家人。如果村落居民過于集中,像城市居民區(qū)的單元樓房那樣,空間沒有彈性,遇到突發(fā)的災難,人類可就真的無躲避之地了。因而,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我們應像保護眼球一樣珍惜保護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一個區(qū)域的原始景觀通常是地區(qū)典型地形、植被格局和水系形態(tài)的廣泛結合,有著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價值。村落因風貌迥異而美麗,如果不顧實際地撤村并鄉(xiāng),一掃而光,將來會后悔莫及的。人和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山區(qū)因有人才有靈氣,河流因蜿蜒曲折而引人入勝。如果人都搬到城鎮(zhèn),等于把人和自然分開;一律取直河道、去除野草,代之水泥覆面,等于棄天工之巧而人為絀作。在環(huán)境承載能力的范圍內,山區(qū)還是應該允許有村莊存在、有人居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