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君 盧娜
當人們回顧漫長的藝術史時,安迪·沃霍爾是個無法回避的符號,就像人們不會忽略杜尚和他的兩撇小胡子。
童年的安迪·沃霍爾(右)與母親及哥哥的合照
安迪·沃霍爾的首張雜志作品
1928年8月6日,美國匹茲堡奧爾街73號的一棟窄小的紅磚房里,一對來自斯洛伐克的移民夫婦迎來了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安德魯·沃霍拉(Andrew Warhola),也就是后來的安迪·沃霍爾。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出身貧困工人家庭,在大蕭條時期長大的孩子,日后竟會成為波普藝術“教皇”和20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根據(jù)社會學家理查德·森內特(Richard Sennett)的統(tǒng)計,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由體力勞動者撫養(yǎng)長大”的男性中,只有不到1%的人會成為“自雇專業(yè)人士”——而成為一名優(yōu)秀藝術家的更是鳳毛麟角。很顯然,安迪身上的“奇跡”與他父母的傾盡全力的培養(yǎng)密不可分。
8歲那年,安迪因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輟學一年,幾乎不再出門的他每日翻看母親給他的電影雜志和漫畫。也是在母親的鼓勵下,他開始試著畫畫,并很快展露出了藝術天分。雖然安迪的父母收入微薄,但他們卻十分支持安迪的藝術夢想,不僅9歲開始送其參加卡耐基博物館的免費美術課。還省吃儉用為他存下了大學學費。最終,安迪進入了卡內基理工學院(現(xiàn)卡內基梅隆大學),并獲得海報設計的藝術碩士學位。
1949年,在大學畢業(yè)之后,21歲的安迪離開匹茲堡來到紐約尋找機會,他想要成為一名杰出的商業(yè)插畫家。為此,他經(jīng)常待在Serendipity 3,這是一個好萊塢明星經(jīng)常出入的咖啡館,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甚至在這里有自己的專屬桌子。他不僅坐在這里靜靜觀察大明星的一舉一動,還獲得了咖啡店老板的賞識,后者幫助其在咖啡館舉辦了個人展覽。
《魅力(Glamour)》雜志成為采用安迪插圖的“第一人”,但這并未讓他一舉成名,反而因為一次廣告的誤印,他將錯就錯改名安迪·沃霍爾(Andrew Warhol)。很快,安迪的藝術天賦與獨有的風格開始為商業(yè)社會所認同,廣告商們喜歡他充滿幻想的構思、細膩的畫作、帶著墨漬的線條,還有可愛而古怪的手寫字體,他開始頻頻獲獎。1954年,他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接觸成績獎”,1956年和1957年連續(xù)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他還用自己攢下的積蓄與朋友展開了環(huán)球旅行,在兩個月的時間內,他們游覽了夏威夷、泰國、中國等地,這是安迪第一次出國。
金寶湯罐頭,安迪·沃霍爾,1962
這時的他年收入已逾10萬美元,在當時已相當不菲,但他卻希望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然而他并不喜歡那個年代的抽象派畫風——為了引起轟動,他需要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在一次聚會上,安迪的室內設計師好友繆里爾(Muriel)跟他開玩笑說:“你應當畫錢。你應當畫一些人人都熟悉的、每天都見到的東西……比如一個湯罐頭?!钡诙?,安迪就讓母親去市場買了32種金寶湯罐頭,開始了新一輪的創(chuàng)作。他先對著這些罐頭一個個原模原樣地畫,然后將所有罐頭的畫作制成幻燈片,投射到畫布上,用不同的尺寸、不同的組合進行試驗。
1962年7月,安迪在助手的建議下開始使用絲網(wǎng)印刷技術。1963年夏末秋初,他選取了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在拍攝于1953年的電影《尼亞加拉》中的一張劇照——一幅微笑著的頭像,以此為題連續(xù)創(chuàng)作出23幅作品。從1962年到1984年,絲網(wǎng)印刷幾乎成為了他唯一使用的作畫方式。從夢露到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安迪的名人肖像是20世紀美國藝術中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作為波普藝術運動的領袖,安迪也因與名人交往而眾人皆知。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鮑勃·迪倫(Bob Dylan)、格蕾絲·瓊斯(Grace Jones)和大衛(wèi)·鮑伊(David Bowie)都與他有關。但除了名人效應,安迪的工人階級出身對他的藝術和觀點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事實在此次回顧展中得到了探討。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主要源于商業(yè)美術形式的波普風格萌芽于英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左右,廣告商開始將品牌產(chǎn)品瞄準工薪階層消費者。其特點是將大眾文化的一些細節(jié),如連環(huán)畫、快餐及印有商標的包裝進行放大復制。
1965年,正在“工廠”創(chuàng)作的安迪·沃霍爾
在安迪之前,這些普通的物品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然而對于藝術家來說,任何東西都可能是藝術,對于任何人,關于任何東西。而這個視覺世界與他的出生背景直接相連。消費品、小報照片和好萊塢面孔是一種“工人階級編碼的形象,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一般意義上的‘美國人”。
以瑪麗蓮·夢露為題材的絲網(wǎng)畫是安迪·沃霍爾最知名的創(chuàng)作主題之一
1964年5月,紐約東區(qū)47大道幾間廢棄的工作車間里,安迪那間著名的工作室——“工廠(The Factory)”正式宣布成立。這既是紐約市的一所普通房屋,也是整個美國波普文化的風暴眼。他雇傭很多人為自己工作,又邀請很多人前來做客。安迪將“工廠”本身視作一件裝置,“工廠”被細分為近乎隨機出現(xiàn)的功用,影棚、廠房、狂歡場所,甚而有時為毒窩。這里匯集著來自世界的靈感、金錢和聲名,安迪如創(chuàng)世神,安排來往其間諸人的關系,進而呈現(xiàn)出一幅盛世與末世并存的圖景。
1964 年,安迪·沃霍爾著名的工作室——“工廠(The Factory)”正式宣布成立
“工廠”里的來客形形色色,其中不乏極端主義者,瓦萊麗·索拉納斯(Valerie Solanas)便是其中一個。她主動來找安迪,想請求他把自己寫的劇本拍成電影。這個劇本很對安迪的胃口,因此他留下了劇本,并讓瓦萊麗留在自己的工作室?guī)兔?。但“工廠”管理混亂,劇本莫名其妙地丟失了,隨后,兩部“工廠”出品的電影觸動了瓦萊麗的神經(jīng),她認為這些電影極度侮辱女性。1968年,在一次糟糕的溝通后,她掏出隨身攜帶的手槍,朝安迪連開三槍。前兩槍并未擊中,第三槍射穿了安迪的右胸,從背部穿出,他差點因此死去。雖然遭到槍擊,但死里逃生的安迪并沒有責怪瓦萊麗,反而對她所為表示理解。他放棄出庭作證,最后瓦萊麗只被判入獄3年。
《氧化》
遭受槍擊的經(jīng)歷給安迪的身心都帶來極大的創(chuàng)傷,但這并沒有阻斷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1972年,安迪帶著新的肖像系列宣告回歸畫壇,同時不斷嘗試更有意思的多媒體表現(xiàn)手段。1977年,他實施了自己早在1961年就有過的《氧化》系列的創(chuàng)意。他的助手輪流將尿灑在涂有未干的銅顏料的畫布上,由于氧化,畫布上形成了綠色和橙色的斑點。有人稱這些畫為“安迪·沃霍爾最純粹的作品”。
安迪·沃霍爾使用絲網(wǎng)印刷法復制了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在晚年,他所創(chuàng)作的肖像繪畫更顯露出感性,個人風格特征也愈來愈明顯,但他依舊還在用絲網(wǎng)印刷法復制別人的作品。其最后一件作品是在去世前一年,即1986年創(chuàng)作的六幅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與早期作品的明顯不同之處是,這幾幅均以黑色為基調,似乎籠罩著一種極端沉重的氣氛。
藝術家晚年創(chuàng)作的肖像繪畫更顯露出感性
藝術家晚年創(chuàng)作的肖像繪畫更顯露出感性
1987年,安迪因膽囊手術并發(fā)癥去世,回顧他傳奇的一生,我們得以窺見美國波普藝術的發(fā)展流變以及紐約“嬉皮”生活的迷醉場景。作為一名藝術家,安迪的成功常常被歸功于他將廣告主題——蘇打汽水瓶、布里洛盒子、名人的臉——帶入到藝術世界的能力。與他同時代的很多批評家都認為,他的作品是在向消費主義低頭。誠然,他也的確把藝術做成了賺錢的生意,但曾舉辦過另一安迪·沃霍爾回顧展的策展人格雷戈爾·繆爾(Gregor Muir)說:“這個家伙從小喝的湯就是鹽和胡椒加一點兒番茄醬。我不認為他是喝著奢侈的金寶湯長大的?!薄拔议_始意識到他的故事有多少是關于一個移民的故事?!惫?jié)衣縮食的童年,紙醉金迷的藝術家人生,這兩極間的矛盾性,或許也是這位偉大藝術家留下的重要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