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
作為電子媒介時代的過年儀式之一——“看春晚”早就成為一種民俗。隨著現(xiàn)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越來越淡成了全社會的焦慮——旅游過年使“團圓感”不再,出于環(huán)保需要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讓“熱鬧感”降低,物質的充盈更使得年夜飯、壓歲錢和新衣服帶來的“滿足感”下降。在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日趨強烈的新時代,過年期間的春晚意義變得更加復雜而重要。2021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則給出了新時代滿意的回答。
這種回答充滿了時代感與年輕態(tài)。從作為春晚預備節(jié)目的《春晚GO青春》開始,那種“讀懂年輕人”的媒體融合感就極為明顯。而廣泛啟用的諸多春晚新人,如楊冪、王一博、黃子韜、周深、李現(xiàn)、迪麗熱巴以及在2020年熒屏走紅的張雨綺、萬茜、楊迪等人,都是這臺晚會擁抱年輕觀眾的表達。此外,春晚還將年味詮釋得更富民族意識與未來指向。
回歸年味:戰(zhàn)勝疫情與全脫貧的家國認知
2020年初暴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明顯拉大,此次“就地過年”的倡議更使“團圓”成了人們在后疫情時代的普遍向往。2021年的春晚就是疫情常態(tài)化之中的特殊“團圓”。這種語境讓這臺春晚具有了獨特的“回歸年味”意義,“云團圓”和想象中的團圓,在熒幕上得到了極好的體現(xiàn)。
從開場歌舞《萬事如意》的“牡丹圖”到相聲《年三十的歌》,再到歌曲《親戚》,觀眾對春晚曾經賦予社會的年味想象逐漸變濃。最受關注的小品《一波三折》《陽臺》《每逢佳節(jié)被催婚》,以及相聲《如此家長》等,都以家庭與親情的不同側面為表達的對象?!堕_往春天的幸?!酚盟膶偃说墓适拢雇獬龃蚬づc“就地過年”的離散情感在流動的列車上得到了理解、彌合與升華。而《陽臺》更是直接以疫情為背景,不同家庭的內部情感通過疫情隔離中的一架無人小飛機串聯(lián)起來,讓平凡的人們感受到鄰里與社區(qū)的溫暖;在結尾處,更用“武漢解封”喚醒了人們對全國馳援的記憶,使小家瞬間上升為國家。
這種由家到國的情感,在特別節(jié)目《向祖國報告》中達到了頂峰。四位航天功臣將“中國”與“宇宙”關聯(lián)在一起,點燃了民族自豪感;而全國脫貧攻堅獎的獲獎個人與組織代表的登臺,又將這種自豪感“從天上降落到地面”。后脫貧時代,人們對年味的直觀感受在歌曲《親戚》的創(chuàng)意表達中得到體現(xiàn):從“雞蛋炒個香椿芽”到“六葷三素”,不變的年味是“熱餃子總有一碟醋”;后脫貧時代,人們對“年味”的精神升華在小品《每逢佳節(jié)被催婚》的扶貧干部婚戀觀中得到體現(xiàn):從“拉郎配”到“事業(yè)合拍”,不變的年味是“年年有余”。
傳統(tǒng)年味的回歸,是2021年春晚的一條主線。除了家國情懷,就連小品的諷刺特征也重新進入了《大掃除》之中,讓從“家”到“國”的意識中不但有溫暖,也有鞭策、寄望與期盼。在這里,“家的團圓”是第一重年味。
強化認同:共同體與中國味的全球想象
從“家”到“國”,春晚的核心命題始終是民族意識。而2021年的春晚,把這種意識向兩個方向進行了拓展:
一是走向全球的“中國年”,是多元文明融合共生的象征。它可以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中包容不同文化想象。如西方古典芭蕾與中國傳統(tǒng)舞結合的《朱鹮》,就暗含著生態(tài)文明的意識;大型歌舞《節(jié)日》,更匯聚了五大洲的特色歌舞,將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之間彼此欣賞、交流互鑒的形態(tài)以文藝形式加以表達,把“一帶一路”主題轉化為“美美與共”的文明悅納,表現(xiàn)了熱鬧與喜慶在世界節(jié)日文化里的民心相通。
二是彰顯自信的“中國年”,是中國韻味詩意呈現(xiàn)的典范。2021年春晚的年味回歸,除了“家的情感”之外,更有中華美學精神的突出表達。歌舞《茉莉》《吉祥,吉祥》表現(xiàn)的都是東方美學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時裝走秀《山水霓裳》,更用中華傳統(tǒng)服飾與現(xiàn)代設計美學的結合凸顯了中國韻味;民族舞《萬眾一心》把中華各民族的彼此融合和團結奮進極富動感地顯現(xiàn)了出來。
充滿自信地走向全球,是新時代春晚彰顯的第二重年味。而這重年味的表達不是簡單的成績羅列,而是把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的光榮歷程用奮斗的艱辛,把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用追夢的征程,把疫情防控的戰(zhàn)略性成果用共克時艱的堅忍不拔與眾志成城,在不同節(jié)目中予以深化,使年味變得更深刻,也更悠遠。就如歌曲《燈火里的中國》所表現(xiàn)的那樣,它是不同人群追逐同一個民族夢想的結果,是不同形態(tài)的個人夢想在同一個時空中匯聚的結晶。
共同體的價值觀深植于“脫貧攻堅”與“疫情防控”這兩件2020年的歷史性大事之中,而祖國始終是整個中華民族認知共同體的底色。從鋼琴與舞蹈《我愛你中國》到歌曲《請放心吧!祖國》,從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到特別節(jié)目《國寶回家》,都體現(xiàn)出這一底色在歲末年關的閃亮。
守正創(chuàng)新:形式感與融合態(tài)的未來指向
春晚高度突出技術化的呈現(xiàn),以此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也刷新老觀眾的認知。多項新的視覺呈現(xiàn)技術,使春晚的媒體融合具有無可動搖的引領力。如首次采用的環(huán)形屏幕,154塊高清大屏與舞臺主屏、地屏和裝飾冰屏的彼此呼應,讓王一博也不禁感慨“非??帷?而劉德華、周杰倫、安德烈·波切利父子在“云端”,虛擬的卡通形象洛天依用VR技術“嚴絲合縫”地參與晚會,更讓整場節(jié)目凸顯了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創(chuàng)新意味,以及這種意味帶來的形式感。
這種形式感的嵌入,不突兀又具融合態(tài),使春晚作為全民族審美意識“最大公約數(shù)”的底線思維轉化為“最小公倍數(shù)”的放大效應。此即“守正創(chuàng)新”在媒體變革之中的表達。所謂“融合態(tài)”,是指2021年的總臺春晚沒有一味求新求變,而是新老結合、新中寓舊,把正態(tài)與奇體的融匯、科技和人文的交織作為舞臺呈現(xiàn)的基本思路。創(chuàng)意表演《牛起來》中,機器人寫的毛筆字;兒童歌舞《聽我說》中,洛天依與王源歌頌的是“節(jié)約不浪費”的傳統(tǒng)美德;新生代歌手周深與資深歌唱家張也搭檔,偶像藝人張藝興的solo表現(xiàn)出的是書法河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在這種“融合態(tài)”中體現(xiàn)了出來。就如魔術與小品結合成魔術劇《喜從天降》,傳統(tǒng)相聲里常見的《叫賣》被用在直播帶貨之中,創(chuàng)新沒有脫離傳統(tǒng),而是使形式感自然地“流淌”出主流價值觀。這是中華文明不斷發(fā)展的獨特形態(tài)——即使“流浪”也要觀照“地球”,即使在天涯海角打拼,最終也要回家過年。而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中,這種執(zhí)著于“回家”的傳統(tǒng)形式,也被2021年總臺春晚用插播廣告的方式,賦予了“一聲爸媽,就是過年”的新意;用預備節(jié)目《春晚GO青春》中“把年味兒送到家”的環(huán)節(jié),賦予了“就地過年”仍然不失溫暖的共情。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出現(xiàn)的2021年春晚,使“回歸年味”倍顯多彩,使強化認同更具格局。這臺晚會顯現(xiàn)出總臺不僅“讀懂了年輕人”,更引導著人們讀懂了新時代的中國。它不是一味“擁抱”年輕,更要有對傳統(tǒng)和過往的尊重,對民族精神與主流價值的維護。新時代當然要凸顯年輕態(tài),但它不僅限于年輕態(tài)。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春晚的未來指向更是一個“老—中—青”三代結合、“中國—亞洲—世界”全球華人彼此認同的“大團圓”意識。在2021年總臺春晚的舞臺上,年味不只是熱鬧與喜慶,它是“家的團圓”,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人的共情”,是中華民族風雨無阻、團結奮進的又一新的征程。
(作者系浙江大學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