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玲
(羅山縣中醫(yī)院 內科,河南 信陽 464200)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當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惡性腫瘤疾病。其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排名第4,死亡率高居第2位[1],發(fā)病率最高的是東亞、東歐和南美地區(qū)[2]。據(jù)統(tǒng)計,2003-2007年中國胃癌發(fā)病率為33.14/10萬,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3位[3]。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放療、化療及靶向治療等,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情況[4]。但大多數(shù)胃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jīng)失去手術機會,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放療、化療等不良反應。晚期胃癌總生存期短,接受最佳支持治療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總生存期(OS)僅為4.3個月[5]。長期以來,中醫(yī)藥對延長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質量有其獨特療效。研究表明,惡性腫瘤單純西醫(yī)治療者不足1/3,2/3以上的患者均采取中醫(yī)藥治療[6]。中醫(yī)治療通過調整人體氣血陰陽,增強人體體質和免疫力,從而改善患者預后[7]。我院在晚期胃癌患者治療中采用中醫(yī)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診斷標準:按《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guī)范》的診斷,依據(jù)胃鏡或手術病理學分型診斷明確。依據(jù)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2010年)胃癌TNM分期法進行臨床病理分期。中醫(yī)診斷依據(jù)2011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公布的《胃癌中醫(yī)診療方案》納入標準:胃鏡或手術病理組織學診斷為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按2010年UICC胃癌TNM分期為IV期的晚期胃癌;預計生存期在3個月及以上;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長期隨訪。排除標準:病理組織學診斷為腺鱗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類癌及胃惡性淋巴瘤、胃間質瘤及病理組織學診斷不明確者;兩重癌或多重癌者;接受化療、放療和(或)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者;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和精神病患者;合并其他臟器、組織嚴重病變者。
采用非隨機同期對照研究方法,依據(jù)患者自愿原則,將晚期胃癌病例分為中藥組和對照組。中藥組為在我院接受中藥復方治療3個月及以上者,未服上述中藥的病例則納入非中藥組。中藥治療: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公布的《胃癌中醫(yī)診療方案》進行辨證治療,復合證型,以基本證型用藥有機組合,持續(xù)至少3個月。
虛證——扶正。脾氣虛證:健脾益氣,四君子湯加減;胃陰虛證:養(yǎng)陰生津,益胃湯加減;脾腎陽虛證:溫補脾腎,二仙湯加減;血虛證:補血益氣,四物湯加減。
實證——祛邪。肝胃不和證:理氣疏導,柴胡疏肝散加減;血瘀證:活血化瘀,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熱毒證:清熱解毒,四藤湯加減;痰濕證:化痰利濕,化痰散結湯加減。
一般項目:身高、體重、血壓、心率、呼吸及體溫等;安全性項目:血、肝腎功能、電解質、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OB、EKG等;腫瘤狀況觀察:CT/MRI;治療情況:記錄中藥治療與否及持續(xù)時間,是否出現(xiàn)與中藥有關的毒副反應等。
收集門診記錄及住院病史,隨訪主要采用門診隨訪、電話隨訪方式,直至觀察截止日期2019年3月1日或出現(xiàn)最終結局。失訪的患者觀察截止日期為最后一次接觸日。
生存期(OS):從入組之日至任何原因的死亡之間的時間。
將所收集病例的基本資料、診療及檢查相關信息等填寫入病例報告表(CRF)中,同時錄入Excel表格形成一覽表,對其中的關鍵變量賦值。見表1。
表1 病例變量賦值
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間共有105例病例納入研究。其中中藥組50例,出現(xiàn)終點事件41例,占82.0%,隨訪最長時間28.96個月,隨訪最短時間3.72個月。非中藥組55例,出現(xiàn)終點事件51例,占92.7%,隨訪最長時間14.76個月,最短時間3.35個月。對兩組病例進行構成比和治療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病例資料構成比
單因素分析:發(fā)病年齡(P=0.044)和中藥(P=0.000)是影響晚期胃癌的預后因素,見圖1、圖2。而性別(P=0.466)、原發(fā)病灶部位(P=0. 758)、肝轉移(P=0. 671)、轉移部位數(shù)目(P=0.224)則不是影響因素,見圖3-圖6。
圖1 KaPlan-Meier生存曲線-發(fā)病年齡
圖2 KaPlan-Meier生存曲線-中藥
圖3 KaPlan-Meier生存曲線-性別
圖4 KaPlan-Meier生存曲線-原發(fā)病灶部位
圖5 KaPlan-Meier生存曲線-肝轉移
圖6 KaPlan-Meier生存曲線-轉移部位數(shù)目
多因素分析:將性別、發(fā)病年齡、原發(fā)病灶部位、肝轉移、轉移部位數(shù)目、中藥6個變量納入Cox多因素分析,分析顯示,發(fā)病年齡(P=0.018)、中藥(P=0.000)是影響晚期胃癌OS獨立的預后因素,服用中藥的相對危險度為0.293(95%CI:0.181~0.473)。見表3、圖7。
表3 晚期胃癌Cox多因素分析
圖7 Cox模型生存曲線
發(fā)病年齡(P=0.125)的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基線均衡,故能進行生存期比較。中藥組中位OS 12.58個月,較非中藥組7.16個月長(P=0.000)。中藥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56%、29%、17%,對照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29%、9%、6%。療效分析見表4,生存率曲線見圖8。
表4 晚期胃癌療效分析
圖8 生存率曲線
胃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惡性腫瘤前列,但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為晚期,預后極差。無論化療、放療、分子靶向、生物免疫治療,均具有明顯的副作用,且價格昂貴。同時由于家庭經(jīng)濟及體力原因,部分患者無積極抗腫瘤意愿,僅予最佳營養(yǎng)支持治療,效果甚微。中醫(yī)藥治療按照“三因治宜”辨證施治,在提高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優(yōu)勢明顯。采用中醫(yī)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癌是我國的特色。中醫(yī)藥辨證治療胃癌強調整體平衡,以扶正祛邪為治則,在中藥使用上重視“君臣佐使”配伍,同時也十分注重“三因治宜”的辨證用藥,體現(xiàn)了個性化治療思想。
進一步探討中醫(yī)藥復方治療胃癌的理論依據(jù),追本溯源,如《素問·腹中論》中“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在病因病機的認識上,則有《諸病源候論》之“榮衛(wèi)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谷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的論述。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表明,中藥是影響晚期胃癌患者OS獨立的保護性因素(P=0.000),發(fā)病年齡(P=0.044)是影響晚期胃癌的預后因素,將性別、發(fā)病年齡、原發(fā)病灶部位、肝轉移、轉移部位數(shù)目、中藥6個變量納入Cox多因素分析,通過對105例晚期胃癌病例進行Cox模型分析顯示,發(fā)病年齡(P=0.018)是影響晚期胃癌OS獨立的預后因素,年齡的相對危險度為1.823(95%CI:1.110~2.996)??紤]老年人全身狀況差,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等基礎疾病較多,且部分患者因行動不便,未規(guī)律就診而調整用藥,服用中藥的相對危險度為0.293(95%CI:0.181~0.473),中藥組中位OS為 12.58個月,較非中藥組7.16個月長(P=0.000)。并且中藥組1、3、5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56% vs 29%、29% vs 9%、17% vs 6%),與同類研究結果一致[11]。有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在治療腫瘤方面有獨特優(yōu)勢,不僅可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癥狀[8],同時可減輕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9],減少貧血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0]。相關實驗研究也表明,中藥具有反啟動、反突變的作用,能夠誘導腫瘤細胞凋亡[12],并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諸多醫(yī)家應用中醫(yī)藥治療晚期胃癌也取得了一定療效。
縱觀晚期胃癌的現(xiàn)階段治療進展,其總生存期短,接受最佳支持治療的晚期胃癌患者OS僅4.3個月[5],聯(lián)合化療中位OS一般在8.6~13.0個月[13-14],雖然化療方案不斷更新改進,但對晚期胃癌的有效率維持在35%~54%,PFS為4~6個月,OS為9~13個月,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以ToGA研究為代表的多個國際多中心隨機Ⅲ期臨床研究已評價了曲妥珠單抗[15]、貝伐珠單抗[16]等分子靶向藥物聯(lián)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胃癌的療效,結果雖令人鼓舞,但胃癌中HER-2陽性率不高,且價格昂貴而難以廣泛普及。同時相對于價格昂貴的分子靶向藥物,中醫(yī)藥治療的價格相對低廉,同時也具有確切的生存獲益,適合推廣使用,符合我國目前國情,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然而該研究雖通過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齡、中藥均是影響晚期胃癌生存期的獨立預后因素,然而老年基礎疾病較多,對生存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中醫(yī)藥辨證治療方藥不具備均一性,仍需要進一步大樣本、多因素、多中心研究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