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
【摘要】讀書活動既是一種個人行為,又是一種社會行為。所以,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擔負起指導學生熱愛閱讀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因此,家校一起攜手開展閱讀教學,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愛上閱讀。
【關鍵詞】家校攜手? 快樂誦讀? 創(chuàng)作繪本? 走進整本書? APP助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2-0004-03
朱永新教授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蓖ㄟ^閱讀,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象;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生命的寬度和厚度。讀書活動既是一種個人行為,又是一種社會行為。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擔負起指導學生熱愛閱讀的責任。家校一起攜手開展閱讀教學,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
一、家校攜手——快樂誦讀
晨誦,是聲音與黎明的共舞,是經典與美感的穿越。聲音信息比文字符號更具有可感性,聽覺形象和美感之間構成了直接情感對應關系,可以迅速撥動閱讀主體感應的心弦。每天清晨短短的20分鐘,老師會帶領孩子復習前一天所學的詩歌,然后教授一首新詩,孩子在反復的不同形式的誦讀中,達到熟讀成誦。如在教學《吃瓜歌》時,我先帶孩子復習了前一首兒歌《鼓》,一起拍著小手齊讀了一遍,XX XX,是這樣節(jié)奏明朗的四拍子,接著男女生分句子在桌上打節(jié)奏來讀,孩子們邊讀邊拍桌子,班級里充滿了快樂,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在讀熟的基礎上,男女生打著節(jié)奏對讀,和老師對讀,一組一句對讀等,換著不同的形式反復讀了七遍。孩子已經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程度。
每天孩子要把晨誦內容有感情地背給家長聽,家長自己制作了誦讀記錄單(老師提供了一份范例),對孩子的背誦進行評價。在家長和學校的共同配合之下,經過一個學期的堅持,孩子對晨誦特別感興趣,課間也經常富有節(jié)奏感地誦讀小兒歌,有時家長還把孩子誦讀的視頻傳到朋友圈,孩子的誦讀興趣與日俱增,從之前的唱讀、拉長音、沒感情到現在有節(jié)奏感、有感情地表現出來,誦讀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
只有讓學校、家長和學生相互配合才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體會閱讀過程中的樂趣,并讓他們更加喜歡閱讀。很多學生在和老師和家長配合之后養(yǎng)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二、家校攜手——創(chuàng)作繪本
繪本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兒童生活為主的兒童圖書。繪本中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還有情感發(fā)育等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帶領孩子走進繪本的世界,孩子慢慢地開始愛上繪本,自主的閱讀繪本,更有的孩子會仿照繪本自己創(chuàng)作繪本了。
一年級剛開學一個多月,每次午飯后12:00—12:20之間,孩子們總覺得無所事事。我就打開課件出示了一頭與眾不同的大象,讓孩子們說說這頭大象與平常的大象有什么不一樣。頃刻間,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顏色不一樣,有的說非常有趣,還有的說看上去不像大象了……“是的,這頭大象不僅穿的五彩格子的外衣非常獨特,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花格子艾瑪。”孩子們那一雙雙的大眼睛里充滿了期待,那一張張童真的臉上寫滿了喜悅。接著我向孩子們介紹了《大象艾瑪》,這時孩子們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我趕緊和孩子們一起邊看圖邊說故事,班級里立刻鴉雀無聲,不用我大聲地讀,孩子們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以后午飯后只要我走進班級,孩子們都會喊:“艾瑪,艾瑪,我們要聽艾瑪的故事?!蔽疫€讓孩子們回家和家長一起創(chuàng)作艾瑪的故事,《艾瑪看月亮》《艾瑪和表弟韋伯》《艾瑪去放風箏》……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就這樣誕生了。創(chuàng)作完成,大部分家長把孩子的作品進行了裝訂,一本本精美的繪本也就呈現在孩子們眼前。在創(chuàng)作繪本的過程中,學生的畫圖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又因為繪本中講的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故事,所以老師和家長能夠通過繪本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
家校攜手,孩子們不僅能單獨閱讀繪本故事,還嘗試繪本創(chuàng)作,在繪本閱讀、創(chuàng)作中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三、家校攜手——走進整本書
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認為:讀書給孩子聽的作用“僅次于擁抱”,在這樣的“擁抱”下,孩子的讀書興趣上來了,熱情高漲了,慢慢的,他們對讀書的態(tài)度就變成了“我要讀”。對于讀書少或不愿讀書的孩子來說,聽故事是沒有負擔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急不可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老師聲情并茂、娓娓講來。被激化、被渲染的故事情節(jié)早已把孩子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的情感世界里。
開學初我為孩子讀的第一本童話故事是楊紅櫻寫的《半小時爸爸》,故事里的笨狼憨厚可愛、樂于助人,總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有一天,我為孩子讀《奶油淋浴》時,孩子很好奇:“為什么會用奶油淋浴呢?”原來,笨狼在棕熊店里看見很多好吃的直流口水,棕熊掌柜就讓笨狼幫忙把冰淇淋送給山羊,在半路笨狼遇見了小兔……冰淇淋化了,笨狼洗了個奶油淋浴。孩子從老師聲情并茂的敘述中了解情節(jié),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老師不失時機地向孩子推薦相關讀物,孩子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激起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就會產生閱讀這個故事的興趣。每次家長都能積極為孩子購買課外讀物,并和孩子一起閱讀有趣的童話故事。孩子在享受故事情節(jié)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課外讀物的誘惑。孩子在和家長共讀的過程中被淡淡的書香、濃濃的親情圍繞著,孩子性格更好了,也更愛讀書了!家校攜手,創(chuàng)造了閱讀奇跡!在家校攜手的背景下,學生能夠更好地和家長在一起去體會整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甚至將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從而讓學生閱讀的過程變得更加順利。學校甚至可以將繪本中的故事搬上舞臺,將繪本中的故事以立體的形式呈現在大家眼前。
四、家校攜手——APP助力
二年級初,我在班級對學生誦讀能力進行了調查,情況如下:
自從班級開展了誦讀打卡活動,學生的誦讀熱情與日俱增。第二天來到學校,他們也會談論前一天晚上誦讀的內容。當孩子的誦讀被傳到班級群中,所有的同學和老師都能欣賞到。同學、家長和我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及時對參與誦讀的學生進行點贊,及時點評。我驚喜地發(fā)現:“欣欣然、小妖故事集、小天天講故事、Tony果”等很多好聽誦讀名字出現在公共平臺上。他們的誦讀不僅我可以聽到,還能讓更多的聽眾欣賞到。他們的聽眾越來越多,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
誦讀打卡堅持了一學期,我在班級又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我欣喜地發(fā)現孩子的朗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家校攜手,APP助力閱讀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隨著現代節(jié)奏變的越來越快,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利用APP的閱讀方式。這種手機軟件的閱讀方式將閱讀的過程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家長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帶領學生閱讀,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學生的閱讀負擔。但是最好要制作針對學校繪本的專業(yè)APP,并全面提升APP平臺的技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fā)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他的這段話強調了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在我的閱讀教學中,家校合作,攜手同行,閱讀的種子已在學生及家長心中悄悄發(fā)芽,相信堅持下去,必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飄逸出醉人的芳香!
參考文獻:
[1]白園.家校合作: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方式[J].甘肅教育,2017年09期
[2]柳秀云.班主任該怎樣搞好與家長的心理溝通[J].網絡科技時代,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