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醬料:雖是配角,卻是戲骨

2021-04-20 12:08林衛(wèi)輝
同舟共進 2021年2期

林衛(wèi)輝

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古以來,不論寒門還是富戶,每天大門打開,開始一天的生活,這七樣東西便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開門七件事”的諺語始于何時,有待考證,一般認為始于宋朝。元代雜劇《劉行首》二折中的“當家詩”曰: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此詩猶如大白話,又不乏生活哲理,“及至當家亂如麻”一句,確是蕓蕓眾生為生計奔波忙碌的真實寫照。

【柴火做飯有“鑊氣”】

“開門七件事”中,柴排在第一位。農(nóng)耕社會里,吃飯是第一需要,生火離不開柴,但能生火的不僅僅有柴,還有薪和草。對于這點,古人分得很清楚,古人云“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大的可劈開的叫薪,小的捆在一起的叫柴。當然,也可以用草來做飯,只是草不耐燒,沒薪柴時只能將就,《漢書·溝洫志》便云“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

在工業(yè)化時代,柴火燒飯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連煤也因為污染空氣被掃地出門,煤氣和電成為了新的燃料。但柴火飯?zhí)赜械南阄?,倒是時時勾起城里人的回憶,有些農(nóng)家樂,就打出“柴火做飯”的招牌,很是吸引人。

柴火飯的香味,一是因為有“鑊氣”。用柴火做飯,灶的設計要有利于火的燃燒,必須是深陷式的,做飯的鍋也必須是深凹式的。如此,炒菜時熱氣流不是直接蒸發(fā),而是螺旋式停留,更有利于熱力的聚集,所以更有鑊氣。另外,用柴火做飯,柴火特有的香味,會隨著燃燒變成氣體,里面含有數(shù)百種化合物,其中一些附著到食物上面,便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味道。北京烤鴨用果木,廣州燒鵝和燒雞用荔枝木,便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當然,也不是任何柴火都有香味?!稌x書》就記載了一個反面例子:一次,大家陪晉武帝吃飯,尚書令荀勖對在座的人說:這是經(jīng)受過勞苦的木料燒制的?!北娙瞬恍牛瑫x武帝遂向御廚求證,燃燒的木料確實是廢棄的舊車輪。古時的車輪是用木頭做的,為了潤滑車輪,會把油脂涂在車轱轆上,燃燒時油味隨著氣體飄進菜里,被嘴刁的荀勖嘗了出來。

柴火做飯被淘汰,還與火候控制不方便有關。猛火時需加薪,慢火時需撤薪,門道深得很,而火候正是烹飪的關鍵。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強調(diào):“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須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則物疲矣。有須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則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場之物是也;性急則皮焦而里不熟矣?!币贿呉刂苹鸷?,一邊還要掌握勺中乾坤,不弄個手忙腳亂才怪。

別看我們現(xiàn)在談柴論薪,家常得很,但這種平常的生活,卻不是每個人都唾手可得的,唐伯虎就曾寫過一詩:“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里看梅花?!痹娮鲗懹诔?,窮困潦倒的詩人還在為生存基本煩惱,只好以詩自嘲。

【大米:解決肚子問題的第一功臣】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最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是:“你吃飯了嗎?”這里的飯,指的當然是米飯。大體上講,北方人的主食主要是面,南方人的主食主要是米,吃大米的國人,大約占了人口總數(shù)的六成。不僅中國人以大米為主食,全世界約有一半人也吃大米,盡管玉米和小麥的產(chǎn)量在水稻之上,但解決人類的肚子問題,第一功臣還要算大米。

中國人總把米掛嘴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是無條件,辦不成事;“食鹽多過你食米”,意喻經(jīng)驗比他人豐富;“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比喻吃同樣的糧食,卻養(yǎng)出了千差萬別的人;“偷雞不成蝕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虧;“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做人要有骨氣……米如此重要,如此熟悉,但我們真的了解大米嗎?

說別的東西好不好吃,很難統(tǒng)一意見,但對于大米,大家有一個認同的統(tǒng)一標準:軟糯、香口、有嚼頭、無渣。

五常大米是《舌尖上的中國》推薦的最好吃的大米。清淡略甜的香氣,芳香爽口,飯粒表面油光艷麗,剩飯不回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征集部分朝鮮人在五常一帶引河水種稻,所收獲的稻谷用石碾碾制成大米,封為貢米,專送京城,供皇室享用。咸豐四年(1854年),清政府在當?shù)卦O立了“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以“三綱五?!敝械摹叭省⒘x、禮、智、信”為名,稱此地為“五常”。

響水大米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zhèn)的特產(chǎn),據(jù)《新唐書·渤海傳》記載,當時渤海國進獻給唐王朝的貢品之中,就有響水大米。自唐代以來,至宋、元、明、清,響水大米始終是歷朝貢米。不論是五常大米還是響水大米,主要是得益于良好的土壤和水源,還有合適的氣候條件。這兩個地方都處于北緯44度,這就是著名的“北緯44度現(xiàn)象”,世界級的農(nóng)產(chǎn)品均產(chǎn)于這一黃金地帶。

五常大米和響水大米屬于一年只有一造的梗米,南方的米絕大部分為秈米,早秈米的米粒質(zhì)地脆弱易碎,粘性低,但也并非一無是處。比如廣東的煲仔飯、各地的炒飯,早秈米就派上用場,此時缺點變成了優(yōu)點,又比如做米粉,早秈米就是最好的選擇。

大米很重要,但又很普通,拿來做口頭禪的多,但寫大米寫得好的少,中唐詩人、宰相李紳所作《憫農(nóng)》,堪稱同類作品的翹楚。

李紳早年喪父,日子過得確實辛苦,但發(fā)跡后的李紳,卻奢華得很。傳說他喜歡吃雞舌,一盤菜用了三百只雞,只取舌頭,“余皆棄之不用”。這個傳說可能不足信,但李紳平常的花費驚人則是板上釘釘?shù)氖?。?jù)記載,李紳一餐飯的花費多達上百貫錢,有時甚至上千貫,連一向惜字如金的史書,也毫不客氣地給了李紳“漸次豪奢”的評價。李紳的奢華,連劉禹錫都看不下去,有次他請劉禹錫吃飯,席間有歌女獻酒,劉禹錫寫下了這首《贈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p>

【油和鹽,省著用】

油是我們身體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沒有油不行,但超過了一定的量,也不行。對于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來說,油脂這種營養(yǎng)素,正變得越來越過剩。

我們現(xiàn)在提倡減油,但在古代,油卻是奢侈品,來之不易。植物油的獲取約始于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曰:柰油,搗柰實和之,以涂繒上,燥而發(fā)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知道如何在植物果實中提煉出油,從此,中國人的營養(yǎng)有了質(zhì)的改善。

在漢代之前,那時油不叫油,而叫“脂膏”,從動物身上獲取。禮記·內(nèi)則》記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諸膏,膏必滅之”,即放進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沒所炸的豬?!吨芏Y》中云,春天吃羔羊、乳豬,要用牛油烹調(diào);夏天吃雞干、魚干,要用狗油烹調(diào);秋天吃小牛、幼鹿,要用豬油烹調(diào);冬天吃鮮魚、大雁,需用羊油烹調(diào)。如此講究,不亞于我們今天糾結(jié)用花生油還是橄欖油、葵花籽油。

食鹽也是人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

上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了煎鹽器具,證明了在仰韶時期,古人就已學會煎煮海鹽?!墩f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開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初期制作鹽,是直接安爐灶、架青銅器燃火熬煮,這種原始的做法費工時、耗燃料、產(chǎn)量少,導致鹽價極貴。于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有相關的立法。

到元朝時,鹽已成為喜聞樂見的調(diào)味品,百姓吃不起鹽的現(xiàn)象已基本見不到。但人們在吃鹽的時候,漸漸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元代養(yǎng)生學家賈銘的《飲食須知》曾有記載:“喜咸人必膚黑,血病無多食鹽,多食則脈凝澀而變色?!边@個描述,應是高血壓的病征。因此當時的養(yǎng)生學家倡導炒菜放鹽要少放,或者適量。

問題是,大家都習慣了重口味,把鹽的攝入量降下來,大概會和李逵一樣,“口里淡出個鳥來”。如何既能降鹽,又不降味,這既考科學家們,也考廚房大師傅。烹飪上有一些技巧,可以在少鹽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食物的風味,比如用酸味取代咸味,山西人的鹽攝入量明顯低于其他地方的人,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甜味也可以取代咸味,不過,為了控鹽而多攝入糖,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不值得推薦。我的個人訣竅是,做湯時用番茄,番茄的酸和鮮,可以取代部分鹽,這樣做出的湯,即使少放鹽,依然美味無比。

【古人做醬,靠天吃飯】

醬,是用來搭配菜肴的,雖是配角,卻是戲骨,離開它,菜肴會遜色很多。

袁枚在《隨園食單》里對醬就有一番高論:廚師所用的調(diào)味品,恰似婦女穿戴的衣服、首飾。有的女子雖然貌美如花,也善于涂脂抹粉,卻穿著破衣爛衫,即使是西施也難以展示她的美色。精于烹調(diào)的人,用醬當用夏日三伏天制作的醬或醬油,并要先品嘗味道是否甜美。

古人做醬,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三伏天的醬,氣溫高,有利于發(fā)酵,風味才能生成。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可以從容調(diào)控溫度,再講三伏天的醬,就是“翻老皇歷”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商朝,為商湯掌勺的伊尹就說過:調(diào)味的道理在于甜、酸、苦、辣、咸五味的巧妙配合。材料投放先后,用量多少,其平衡是非常微妙的。食材在鍋里的變化也難以用語言形容,就像射箭、駕車中精妙的技巧,也如陰陽變化或四季的推移。掌握了竅門,菜肴才能久放而不腐敗、熟透而不過爛、有咸味但不過咸、辛辣而不刺激、清淡而不至于無味、肥美而不膩口。

此話比較復雜難懂,其實,廣州話“和味”二字,就可概括全部意思。周禮》記載,周天子的日常飲食,一種菜配一種醬,相當講究。那時的醬,全部以各種肉制成,須知在當時,普通百姓七十歲之前在非節(jié)日期間吃肉,是犯法的——吃肉都難,又怎能吃得上用肉做的醬?到了漢代,發(fā)明了以大豆等植物做的醬,醬料方走進人民群眾中。

有趣的是,西餐的醬多為肉醬,從各種肉類和植物中萃取,然后使之濃稠,卻鮮有“發(fā)酵”這個環(huán)節(jié)。從漢字和英文的原意看,中文的“醬”字中,“將”本義為“涂抹了肉汁的木片”,引申義為“涂抹”,酉”意為“腐敗變質(zhì)”,合起來便表示“一種經(jīng)腐敗變質(zhì)過程而制成的涂抹類輔助食品”,所以發(fā)酵不可避免。而西餐的“Sauce”,源自一個古老字根,本意是“鹽”,各種食材加點鹽,就成了醬料。當然,現(xiàn)代的西餐尤其是法餐,其醬料也是十分豐富的,每個大廚都有自己的制醬方法,都堪稱醬料大師。

古人以前也在家里自己搗鼓醬,各家各做,估計味道也會不一樣,何以為證?《晉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西晉小文人左思欲寫一篇描寫魏、蜀、吳三國都城勝景的《三都賦》,被另一有此念頭的大文人陸機知道了,于是陸機寫信對弟弟陸云說: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醬甕耳?!边@里有個村夫想寫《三都賦》,如果他寫了,我就拿它來當醬缸的蓋子。陸機看不起左思,把他的文章當醬缸蓋,這說明當時制醬的手藝相當普及。有趣的是,左思的《三都賦》寫成后造成轟動,洛陽人爭相抄寫,“洛陽紙貴”的典故就出于此。

廣州做醬最有名氣的是致美齋,北京則是六必居。六必居誕生于明朝中葉,由山西臨汾西杜村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合作創(chuàng)辦?!傲亍庇媒裉斓脑捳f,就是用料必須上等,下料必須如實,制作過程必須清潔,火候必須掌握適當,設備必須優(yōu)良,泉水必須純香——這道出了制醬的要領所在。

“六必居”三個字,相傳為明朝大奸臣嚴嵩所題,據(jù)說趙氏兄弟請常吃醬菜的嚴嵩題匾,嚴嵩寫完“六心居”后,轉(zhuǎn)念一想,又在“心”字上添了一撇,就成了“六必居”。這在當時簡直是最好的營銷,為他們帶來滾滾財源。嚴嵩下臺后,六必居也沒有撤下牌匾,可這并沒有給三兄弟帶來什么影響,因一直保持著嚴格制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六必居的生意反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醋之佳品,耗時耗材】

中國的各個菜系中,都少不了醋。

中國人食酸,有文字記載的,見成書于周朝的《尚書》,里面提到:要做好吃的肉羹,離不開鹽和酸梅。可見,上古時代可能還沒有醋,要弄出個酸味,靠的是梅。

相傳杜康發(fā)明了酒,他兒子黑塔在作坊里打雜,慢慢地也學會了釀酒技術(shù)。后來,黑塔釀酒后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未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zhèn)?,滋味美妙,便貯藏著作為“調(diào)味漿”。這種調(diào)味漿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調(diào)料。杜康是夏朝的國君,這么說來,醋應該在夏朝時就有了。

史料記載,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巴比倫人就懂得用海棗酒、葡萄酒和啤酒來釀醋,這比我們的夏朝一下子早了兩千年。事實上,醋是酒暴露于空氣中,由醋酸桿菌發(fā)酵的產(chǎn)物,而醋酸桿菌能在世界各個角落發(fā)現(xiàn),平常得很,每個民族在釀酒的時候,一定會發(fā)明出醋,要比誰先發(fā)明醋,可先比誰先發(fā)明酒。

我國不一定是最早制醋的,但一定是世界上最早用谷物釀醋的國家,因為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制醋用的是水果。到南北朝時,食醋的產(chǎn)量和銷量都已很大,《齊民要術(shù)》曾系統(tǒng)總結(jié)過從上古到北魏時期的制醋經(jīng)驗和成就,共收錄了23種制醋的方法。

北宋陶谷在《清異錄》中說:“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反是為惡,醬為廚司大耗,惡醋為小耗?!狈獯诪榭偣?,不懂用醋的損失僅次于不懂用醬。袁枚在《隨園食單》里也品評了一番醋:鎮(zhèn)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他說的板浦醋產(chǎn)地,是江蘇灌云縣板浦鎮(zhèn),此地到現(xiàn)在仍在產(chǎn)醋,浦口醋的產(chǎn)地指的是現(xiàn)在南京的浦口區(qū),是否還在做醋,就不得而知了。

袁枚對醋的評判標準是越酸越好。當然,這只是他的個人意見,不同的制作工藝造成了不一樣的酸度和香味,誰更好,這純屬個人偏好。比如民國時的美食家唐魯孫,他就認為吃螃蟹要用鎮(zhèn)江米醋,山西醋太酸,容易奪去螃蟹的本味。

不過,歷史上公認的醋之佳品,倒是比較統(tǒng)一,那就是清代流傳至今的“四大名醋”:山西老陳醋、四川保寧醋、鎮(zhèn)江香醋、福建紅曲米醋。

純正釀造的山西老陳醋,必須經(jīng)八年以上夏伏曬、冬撈冰。天然陳釀老陳醋產(chǎn)于清徐縣,為中國四大名醋之首,它色澤呈紫,綿、酸、甜、醇厚”,回味悠長。四川保寧醋以麩皮、小麥、大米、糯米為原料,用砂仁、麥芽、獨活、肉桂、當歸、烏梅、杏仁等多味開胃健脾的中藥材制曲,取觀音寺潔凈甘冽、沸而無沉的唐代“松華井”之優(yōu)質(zhì)泉水(古稱觀音圣水)精釀而成,近百年來,被人們被譽為“川菜精靈”,甚至有“離開保寧醋,川菜無客顧”的說法。

鎮(zhèn)江香醋以優(yōu)質(zhì)糯米為主要原料,“酸而不澀,香而微甜,色濃味鮮,愈存愈醇”是它的特色,被人民大會堂列為國宴用醋。福建紅曲米醋色澤棕黑,酸而不澀、酸中帶甜,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香氣。這種醋由于加入了芝麻進行調(diào)味調(diào)香,故香氣獨特,十分誘人。

上述幾種名醋都有一個特點:耗時耗材。不同的原材料和工藝,會帶來風味上的區(qū)別:乙酸含量高的,酸得更徹底,更濃更醇,比如山西老陳醋;乙酸含量低一些的,酸中帶柔,適合做涼拌菜,比如鎮(zhèn)江香醋。

現(xiàn)代人喜歡把醋做成飲料,公開喝醋,唐代的劉餗撰寫的筆記小說集《隋唐嘉話》寫過一個喝醋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賜給宰相房玄齡幾個美女做妾,房玄齡懼內(nèi),不敢要。唐太宗便把宰相夫人召來,問道:“你是想丟掉嫉妒心好好活著,還是想帶著嫉妒心去死?”并送上一壺“毒酒”,讓她在允許納妾和喝毒酒自盡之間選擇。沒想到,宰相夫人接過“毒酒”一飲而盡。這事最終沒鬧出人命,李世民給的所謂毒酒,其實是一壺醋。

此事是真是假,無從考證,正史《新唐書》倒是正兒八經(jīng)地講了一個吃醋的故事。

唐朝時有一個叫任迪簡的進士,在豐州刺史李景略手下任事。一次李景略設宴,倒酒的軍吏誤把醋當酒斟給了任迪簡。任知道李向來治軍極嚴,若將此事說出,那位粗心的手下肯定要為此喪命,任迪簡沒有聲張,強忍著把醋一口喝完,宴畢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吐血。后來軍中上下知道此事后,無不為他感動。

數(shù)年后,李景略因病去世,無人繼位,全軍擁戴任迪簡為軍中統(tǒng)帥。但是監(jiān)軍宦官卻不同意,甚至派人將任迪簡軟禁起來。眾將士十分氣憤,抱團將任迪簡救了出來。這事鬧到了皇帝耳中,還好唐德宗是個明白事理的人,并沒有聽監(jiān)軍的一面之詞,而是親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事情的真實情況,后順水推舟地將任迪簡封為節(jié)度使。

【飲茶靜心,寵辱不驚】

“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說這話的是作家、翻譯家葉君健,他算是一個“茶癡”。

在古代,喝茶被稱為“吃茶”。事實上茶葉確實可以吃,茶葉最初就是作為一種可以食用的菜蔬出現(xiàn)的,《詩經(jīng)》里,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濟”的詩句。早期的茶葉飲用方法極為簡樸粗放,人們在煮茶時,添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依靠這些佐料和刺激性調(diào)味品的氣味,來掩蓋茶葉自身的苦澀。這種飲茶方式,與如今的擂茶頗為相似。

到了魏晉,人們不再煮完整的茶葉了,而是將其碾成粉末。飲茶之風慢慢進入上流社會,士人以飲茶標榜節(jié)儉。

東晉名士陸納以儉德稱名,一天,謝安要來拜訪他,陸納的侄子陸俶覺得自家招待會怠慢客人,于是偷偷地準備了十幾人的豐盛餐食。謝安來了之后,陸納果然只用茶果招待,陸俶很驕傲地端出盛饌珍饈,感覺替叔叔補足了面子。沒想到等謝安走后,陸納便抄起大杖,邊揍邊斥:你丟自己的臉也就算了,居然玷污你叔叔的清名?”

到了晚唐,茶書《十六湯品》中提出了“點茶”,與煎茶不同,點茶是向茶盞中的茶末注入沸水,一邊注水一邊擊拂。即用勺筷或竹筅環(huán)回攪拌,使茶末與水溶解并泛起細小的泡沫。這一喝茶的方法在宋朝大為流行。南宋畫家劉松年所繪的《十八學士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再現(xiàn)的正是宋代人點茶的場景:中間一位文士左手扶盞,右手執(zhí)一長條形物件,在盞中攪動,桌旁還有一位用執(zhí)壺往盞中添水的侍從。

“以茶入菜”的茶宴自古有之,主要有四種:一是茶菜,如取谷雨時節(jié)茶芽油炸的炸雀舌、泡開明前龍井與蝦仁同炒的龍井蝦仁,基本上都取嫩芽,蓋因嫩芽的苦澀味不會太濃,植物纖維比較細,易嚼易吞。二是茶湯,如茶炒腰花、烏龍茶肉絲、茶汁魚片、茶水浸雞、茶葉蛋等,基本上是萃取茶湯入菜,與喝茶是同樣的道理。三是茶粉,如綠茶沙拉、茶香蟹、茶味雞粥,還有各種茶葉冰淇淋、茶粉甜品,基本上都是少量運用,這時的茶葉,與香料無異。四是茶熏,如四川名菜樟茶鴨、徽菜毛峰熏鰣魚,均是通過煙熏讓茶香進入肉中。

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言盡茶之源、之法、之具,被譽為“茶葉的百科全書”。風爐,是陸羽親自設計的一種茶具。其狀如古鼎,有三足兩耳,多為銅或鐵鑄造。爐內(nèi)為泥壁,爐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風,故稱為“風爐”。窗孔上分別鑄有“伊公”“羹陸氏茶”字樣,只因伊尹是公認的烹飪始祖,開發(fā)出用鼎做飯的方法,而陸羽認為在懂得生活方面,自己可以與他并駕齊驅(qū)。

史上第一茶癡,當屬宋徽宗趙佶。這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皇帝,治國無術(shù),對茶的研究和喜好卻是首屈一指,他針對宋朝的茶葉發(fā)展情況,專門寫了一本著作《大觀茶論》,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F(xiàn)在福建的政和縣,北宋時叫關棣縣,所產(chǎn)白茶銀針為貢茶,宋徽宗干脆把年號“政和”給了關棣縣——“天下第一茶癡”,果然實至名歸。

我最欣賞的茶詩,是蘇東坡被貶海南時寫的《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币粋€人,到了人生的低谷,仍然從容地面對一切,飲茶靜心,寵辱不驚,乃真名士也。

且末县| 清远市| 呼玛县| 湘阴县| 阜阳市| 崇文区| 城固县| 辉县市| 西藏| 黄山市| 马尔康县| 济南市| 衡东县| 格尔木市| 岱山县| 平南县| 三穗县| 桑日县| 西宁市| 留坝县| 绥德县| 萨嘎县| 资阳市| 云梦县| 漠河县| 冀州市| 靖远县| 洪雅县| 宁安市| 宁强县| 株洲县| 襄汾县| 喜德县| 巴彦县| 马关县| 和林格尔县| 乌拉特后旗| 获嘉县| 德化县| 京山县|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