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雙 賈穎
摘 要:大學生群體在就讀大學期間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負性生活事件,由此產(chǎn)生的潛在的學習競爭、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等諸多人生適應問題給他們帶來了極大挑戰(zhàn),這使得處于過渡期的大學生經(jīng)常會面對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進而影響身心的協(xié)調發(fā)展?;诖?,本文主要探索在理性情緒療法和情緒抗逆力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以個案社會工作實務經(jīng)驗為基礎,根據(jù)該療法的心理診斷階段、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和再教育階段的實施過程,在社會工作者的引導與支持下,逐漸改變案主的不合理信念,提升案主的情緒抗逆力水平。結果表明,干預有顯著效果,使用理性情緒療法提升大學生情緒抗逆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關鍵詞:理性情緒療法;情緒抗逆力;個案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由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充分關注,并迅速得到各省、市、自治區(qū)的主動響應[1]。各高校統(tǒng)合培訓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更加重視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紛紛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相應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想要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一些大學生往往涌現(xiàn)出復雜的心理問題,使得學校會出現(xiàn)一些如休學、退學、自殺、兇殺等反常性或惡性事件。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十分迫切,而其關鍵在于大學生群體要學會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逆境或挫折相處[3]。
大學生群體在就讀大學期間或多或少都會遭受各種不同程度的負性生活事件,以往的相關研究認為原因主要在于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所面臨的環(huán)境是嶄新的,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如潛在學習競爭、不良人際關系等,此類人生適應課題給大學生群體帶來極大挑戰(zhàn),使得處于過渡期的大學生經(jīng)常會面對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進而影響其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4]。在面對各式各樣的情緒壓力時,有的大學生能夠很好地適應,進而積極正確地克服困難,而有些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便會產(chǎn)生很多情緒問題。由此,社會工作者如何幫助大學生適應各類情緒壓力這一問題就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而最好的切入點是提升大學生的情緒抗逆力水平。
本研究便嘗試在理性情緒療法理論和抗逆力之間尋求一個契合點,即情緒抗逆力,經(jīng)由個案社會工作介入,探討如何激發(fā)案主自身的抗逆力去應對情緒壓力。并經(jīng)由個案反思社會工作者在面對普適性情緒壓力問題時應該如何激活服務對象的情緒抗逆力的預防功能。
二、理論分析框架
理性情緒療法,又稱ABC理論。其中,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Belief)。在利用理性情緒療法開展個案介入時,常以駁斥D(Disputing)方式進行,即用一個合理的信念駁斥一個不合理的信念,并漸漸取代不合理信念的過程,E(Effect)是新的認知帶來的影響,表示介入的效果[5]。理性情緒療法主要是通過介入服務對象,協(xié)助服務對象澄清自身的信念系統(tǒng),對于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討論和駁斥,進而改變自身的情緒。事件本身無對錯之分,而個體對于事件的看法是影響情緒的根本原因,這是理性情緒療法的核心觀點,所以在干預過程中案主的信念系統(tǒng)是社會工作者關注的重點。社會工作干預重點是案主的信念系統(tǒng),社會工作者在理性情緒療法的指導下干預過程為“心理診斷→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再教育階段”,如圖1所示。
三、個案介入過程
(一)個案基本情況
X某,20歲,家住農村,在家里排行老大,還有一個小弟弟,家庭關系比較融洽。在同輩中,只有X某考取了一本大學,父母親戚對其期望高,這也導致其壓力巨大。X某是某高校大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斂,即將畢業(yè)的X某有著較大的就業(yè)壓力,因此陷入了迷茫,情緒逐漸低落,加之各種壓力事件的出現(xiàn),每日憂心忡忡,漸漸地開始失眠焦慮,每晚多夢,心情也因此變得很敏感、低落,總是會無緣由地發(fā)火,心情煩躁,還會因為一點兒小事情與室友吵架,X某越來越討厭情緒化的自己,遂向學校社工站尋求幫助。
(二)個案介入過程
案主主動尋求幫助,改變動機較強。通過與案主的交談,社工了解了基本情況,認為案主負面情緒和消極行為都是在面對壓力事件時產(chǎn)生,且壓力事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性的,在這諸多壓力事件中必定有最為核心的壓力事件是導火索。綜合案主情況,社工采用理性情緒療法,通過心理診斷階段、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再教育階段來進行干預,致力于激活案主的情緒抗逆力,在發(fā)揮情緒抗逆力恢復功能的同時增強其預防功能。
1.心理診斷階段
理性情緒療法初始階段是心理診斷階段,社會工作者在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首先,與案主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彼此建立基礎信任感;其次,界定案主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即羅列出案主的情緒和行為后果C,并找到造成C的激發(fā)事件A。協(xié)同案主將這些問題和需求及所產(chǎn)生的情緒分類,將案主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作為服務的切入點[6]。
結合訪談所收集的資料,可以分析得出案主現(xiàn)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1)案主自我評價低,時常自我否定,缺失生活豐富感與意義感;(2)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不明,陷入無休止的迷茫期;(3)家長的期望高,給案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4)心理壓力造成失眠多夢,帶來生理上的困擾。
社工通過訪談去挖掘案主產(chǎn)生困擾的原因,主要源于生活事件A:即將畢業(yè)、考試掛科、實習被批評、家人的期待過高。案主在面臨這些充滿抉擇性的生活事件時,由于沒有順利作出抉擇或得到支持,受到信念系統(tǒng)B的影響,自我否定感就越來越強,由此產(chǎn)生了不良情緒或行為C——煩躁、焦慮、難過、緊張等。同時,在短時間內沒有及時積極處理好消極情緒,隨之而來的負性生活事件會增強案主的自我否定感。對于這種情況,社會工作者可著手從提升案主的情緒抗逆力出發(fā),使案主用合理信念去取代不合理信念,增強自信和生活意義感。生活事件A、信念系統(tǒng)B和情緒及行為C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2.領悟階段
領悟階段,社會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同案主一起梳理并認識負面情緒或生活困擾產(chǎn)生的緣由,即發(fā)現(xiàn)不合理信念產(chǎn)生的來源,并和案主一起分析不合理信念所帶來的不良影響[6]。
領悟階段是整個個案社會工作介入的前提。社會工作者對所收集到的案主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社會工作者積極介入,協(xié)同案主一起梳理目前所面臨的生活事件和面對這些生活事件時所產(chǎn)生的合理和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會帶來諸多的情緒問題,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就會產(chǎn)生更為消極的作用。以往研究指出,大學生主要的情緒問題是人際關系障礙和濃厚的自卑感[7],這也體現(xiàn)出大學生目前情緒問題的內隱性,平時缺乏人際互動,社會支持網(wǎng)絡也呈現(xiàn)出脆弱的一面,外顯為行為倦怠,主要有逃避行為、學習積極性較低、人際關系淺薄及職業(yè)規(guī)劃模糊等[7]。案主也存在這些問題,所以在這一階段社會工作者要同案主一起對這些行為進行歸納分析,使案主意識到不合理信念和負面情緒的消極影響。
案主信念系統(tǒng)B里面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1)糟糕透頂?shù)南敕ā瑢W都有自己的規(guī)劃,自己處于迷茫期,就認為自己處處比別人差,比不過別人;(2)以偏概全的想法——考試掛科、被老師罵,認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不會做;(3)絕對化的要求——必須要出人頭地,不能夠讓家人失了面子,一定要在畢業(yè)這個階段有清晰的職業(yè)規(guī)劃等。案主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源于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件,對比性需求受到了沖擊,進而引發(fā)了矛盾、痛苦、煩躁等情緒問題。案主也明確表示自己意識到負面的情緒帶給自己困擾,但是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所以,激活案主情緒抗逆力,幫助案主進行積極的情緒管理,是下一階段干預的核心內容。
3.修通階段
修通階段是個案社會工作介入的核心階段。在這一階段,社會工作者采用辯論的方法動搖案主的非理性信念,或者是用夸張或挑戰(zhàn)式的發(fā)問要求案主回答他有什么證據(jù)對A事件持與眾不同的看法,等等,并通過反復不斷的辯論,促使案主真正認識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現(xiàn)實、不合乎邏輯、沒有根據(jù)的,并開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從而在對待生活事件時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6]。
在修通階段,社會工作者首先以ABC理論為主,講解幾個小案例來幫助案主迅速理解ABC理論的內容?!爱斁终呙裕杂^者清”,社會工作者借助案例的形式,也是想要案主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案例,這樣能夠更加明晰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案主表示,初次聽到該理論,表示十分感興趣,從分析這些小案例中的“案主”到分析自身不合理信念,并對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同服務對象進行辯論,進而逐步改善案主的不合理信念。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抗逆力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內在和外在保護因子功能的不足[8]。社會工作者為了達到提升案主情緒抗逆力的目的而同案主進行不合理信念辯論時,分析案主自身的內在保護因子和外在保護因子功能發(fā)揮程度以及可激發(fā)的程度。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案主坦誠內在過于脆弱敏感、內在與外部壓力無法調和,同時也沒有同家人、朋輩溝通交流過感受。社會工作者在意識到這一點后及時跟進案主后續(xù)的想法和行為,并建議案主,如果再發(fā)生此類事件,先不要進行歸因,而是積極尋求方法去解決問題,更多關注自身的收獲和成長。
4.再教育階段
再教育階段是整個理性情緒療法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確保服務成效的關鍵一環(huán)。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已取得成效,幫助案主逐漸養(yǎng)成用合理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的習慣,引導案主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逐漸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學會科學思考,減少負面情緒[9]。
在這一階段,社會工作者以家庭作業(yè)的形式來幫助案主鞏固已有成效,如寫心情日記,鼓勵案主用文字記錄每天的心情,并簡單分析總結引發(fā)不良情緒的事件、應對的措施以及后續(xù)反思后更佳的措施。一開始,案主的家庭作業(yè)呈現(xiàn)的都是負面的情緒和事件,而隨著會談次數(shù)的增多和對不合理信念的駁斥增多,案主開始慢慢轉變,記錄自己開心的事件。在結案階段,社會工作者和案主將心情日記中每天所發(fā)生的事情串聯(lián)起來,去呈現(xiàn)情緒改變的過程,案主發(fā)現(xiàn)自己合理性想法越來越多,不合理想法漸漸變少,對此改變十分欣喜。
(三)個案介入成效
對整個個案社會工作介入情緒抗逆力的成效進行分析,案主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得到緩解,當再次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會選擇合適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情緒抗逆力初步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在后續(xù)回訪過程中,社工發(fā)現(xiàn)案主還在繼續(xù)書寫心情日記,案主的自我效能感越來越強,自我肯定次數(shù)也越來越多。
基于理性情緒療法提升大學生的情緒抗逆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學生在掌握其分析框架后能夠積極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理性情緒治療理論下社會工作實務與之“切合”的關鍵點。不斷地積累和訓練會讓服務對象在實際的操作中越來越明晰不合理信念,但有的不合理信念或許根深蒂固,觸及價值觀系統(tǒng),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理性情緒療法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還有待研究。
四、結論與反思
(一)個案工作介入提升大學生情緒抗逆力具有針對性、有效性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關鍵的價值理念,更是個案社會工作的核心理念。個案工作不僅關注服務對象的服務效果,更要關注服務對象自身的持續(xù)發(fā)展,要積極借助專業(yè)的方法幫助服務對象挖掘自身潛能,從內在根本上認知和消解心理問題,這種由外及內、由表及里的方式,給予服務對象持久的動力和抗逆力。個案社會工作以“一對一”的服務形式,聚焦每名大學生所面臨的情緒問題,并通過專業(yè)的工作手法從內在保護因子和外在保護因子去提升服務對象的情緒抗逆力。
(二)理性情緒療法統(tǒng)合知情意,既治標又治本
理性情緒療法綜合運用情緒療法、行為療法和理性療法。與純粹認知療法大不相同,理性情緒療法對于服務對象的要求是具有較深的感悟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此類方法容易理解接受,不僅有利于改變其不合理的認知,而且有利于其行為的糾正。在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論框架下,大學生解決情緒壓力的路徑主要是“壓力情境→適應不良→情緒、行為問題交織→分析情緒問題和案主需求→厘清不合理信念→駁斥不合理信念→落實行動”,從這一路徑可以看出理性情緒療法在處理情緒問題方面不僅會關注到情緒問題,還會聯(lián)合認知、行為進行干預,使其從認知到情緒再到行為有個一以貫之的轉變過程,從而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三)理性情緒療法非萬能個案工作服務手法
理性情緒療法作為個案社會工作重要服務手法之一,在其理論指導下開展實務工作,尤其是運用在提升大學生的情緒抗逆力上,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的案例就是將理性情緒療法的核心內容向服務對象講解清楚,使案主在面對生活壓力時不會感到不知所措,而是積極主動去尋求方法解決目前的問題,從而提升自身的適應力。但是,社會工作者要明確理性情緒療法并不是萬能的,不論是大學生還是其他群體,在面對生活情緒壓力時,其壓力來源都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時在干預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其他外力因素影響干預效果,所以不可過分依賴理性情緒療法,夸大其作用。
五、結語
在理性情緒療法和情緒抗逆力之間尋求一個契合點,并通過個案社會工作方法介入其中,能夠使個案干預的理論視角更加豐富,且此方法簡單易操作,即便在結案后案主還可以根據(jù)其理論實踐框架進行操作。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情緒和行為都很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所以個案社會工作在這一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小組社會工作方法剛好可以在這一點上彌補個案社會工作方法的不足,能夠整合同輩群體正向力量,為其構建同輩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進而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情緒抗逆力。
參考文獻
[1]呂小康,汪新建.從“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到“公共心理服務體系”[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10):582.
[2]周曉琴,奚曉嵐,程灶火,等.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6):1026-1028.
[3]吳九君.積極心理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和諧、抗逆力、總體幸福感及抑郁的影響[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78-188.
[4]王秀希,許峰,任云,等.復原力在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間作用機制的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9):59-60,69.
[5]季小天.理性情緒療法干預青少年吸毒認知的研究:以武漢H未成年人強制隔離戒毒所L為個案[J].中國青年研究,2018(1):25-32.
[6]陳朵多,張一奇.理性情緒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小組中的運用[J].中國社會工作,2019(30):40-43.
[7]張文娟.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意義與對策分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4):298-299,305.
[8]溫欣.情緒抗逆力:小組工作介入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應用研究——以A高校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為例[J].青少年學刊,2018(3):22-27.
[9]盧青青.理性情緒療法介入抑郁傾向者的個案工作研究:對一例抑郁傾向碩士研究生的介入服務[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