恓惶
小時候,大人常常會問:“將來想去哪里上大學???”答案通常都是清華北大。清華北大代表了一個學子最高的榮耀,更代表了“家”會慢慢多一個伙伴,變成“家鄉(xiāng)”。我們許下清華北大的夢,卻不知其為何物。后來,慢慢懂了,清華北大的夢也漸漸淡了,兩者幾乎是在同步進行。
志向在不停地變化,唯一的不變是無論去追逐哪一個都需要踏上綠皮火車。
第一次住校,哭著喊著找媽媽,在火爐旁邊烤了好久好久,然后趕緊跑去找老師,委屈巴巴地說:“老師,我發(fā)燒了。”老師會摸向我早已烤了好久的額頭,然后給我準假回家。
后來,我們慢慢適應了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適應長度從一周慢慢變成一月,又從一月慢慢變成半年,半年也會在后來的日子里被無限拉長。
終于,裝行李的尼龍袋熬成了行李箱,它拖著我們踏上了綠皮火車,甚至連一個笑容都沒來得及留下。
經(jīng)過漫長的旅途,我們終于踏上了家鄉(xiāng)以外的土地,他鄉(xiāng)的第一頓飯、第一次租房、第一天上班、第一次領薪水……太多太多的第一次一點點地分嗜著我們所有的興奮與期待。慢慢的內(nèi)心也就趨于平靜了。
第一次拿到薪水,興奮了一整天。不久,媽媽收到了我們買給她的暗紅色外套,爸爸收到了我們買給他的皮鞋。媽媽打來電話說她有很多衣服,不用給她買衣服,可誰也不知道媽媽穿著那件外套在鏡子前笑了多久。爸爸在一旁說他穿不了皮鞋,可那個把皮鞋穿脫很多次、沾上一點泥土立馬擦干凈的人也是他。
慢慢工作內(nèi)容熟絡了,可不知為什么,越熟絡反而越忙碌。第一次想念家鄉(xiāng),也許是被老板破口大罵的時候,也許是惡劣天氣沒人接的時候,也許是感冒需要自己去醫(yī)院的時候,也許是太久太久沒回去了……
我們奔波了好多年才在外面的世界勉強站住腳,這時的交通便利了許多,家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距離再也不用耗費幾天幾夜的漫長火車,可是終究沒有一列火車的燈光能照出家鄉(xiāng)的輪廓,也沒有一聲汽笛能響徹家鄉(xiāng)的街道。
思念越發(fā)濃厚,視頻通話似乎成了剛需。第一次在手機屏幕上看到爸爸媽媽的身影,明明感覺有好多話要說,可是說了沒幾句就感覺沒什么可說的了。于是開始沒話找話:“媽,外套新買的嗎?穿著挺好看的?!?/p>
預料中媽媽會冗長地給我們介紹這件外套是跟誰一起去買的,什么時候買的,花了多少錢??墒聦嵣希瑡寢寘s說:“這是你第一次工作的時候給我買的。”這時我們才后知后覺,這么多年給爸媽的關(guān)心實在是太少太少,一直以為自己做的能直接獲得滿分……
我們離家越來越遠、越來越久,不知道媽媽第一根白發(fā)是什么時候添的,也不知道爸爸的背是什么時候向弧形發(fā)展的。一切都很緩慢很緩慢,緩慢到已經(jīng)記不清通往家門口的客車會在幾點到達,更記不清街道上最后一聲吆喝會在何時消散。
也許家鄉(xiāng)與他鄉(xiāng)差的不是一列綠皮火車,差的僅僅是尼龍袋到行李箱的距離,可無論是尼龍袋還是行李箱,它都能陪著你走向回家的路。
(一米陽光摘自“矮人散文”微信公眾號)(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