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陳平少時家貧,卻喜歡讀書。他的兄長是個好人,主動承擔(dān)了全部勞動,好讓陳平有充足的時間到處拜師求學(xué)。陳平長得高大英俊,是個帥哥。有人就問陳平:家里這么窮,到底吃了什么好東西,為什么長得這么壯碩呢?陳平的嫂嫂對陳平不事生產(chǎn)早就惱恨在心,就怨恨地說:還能吃什么,也不過是吃些米糠罷了。有這樣的小叔,還不如沒有呢。結(jié)果,陳平的哥哥就把她休了。
哥哥對陳平的關(guān)愛,讓陳平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讀書,去了解天下之事,去明曉治國之道,而陳平也沒有辜負(fù)哥哥的關(guān)愛,很早就顯露出治國之才,一次,鄉(xiāng)里祭社神后,陳平作為社宰,為大家分肉,他把肉分得十分均勻,人人滿意。父老鄉(xiāng)親們不約而同地贊嘆:陳平這孩子分祭肉分得公平,稱職!陳平卻感慨道:假使我陳平能有機(jī)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
陳平的感慨,其實也是他的理想,這一理想最終在大漢王朝建立后實現(xiàn)了,在漢惠帝時陳平相繼做了大漢王朝的左丞相、右丞相。后來陳平聯(lián)合周勃平定諸呂之亂,匡扶漢室,力主漢文帝登基。陳平認(rèn)為在平亂過程中,周勃的功勞要大于自己,便堅決要求將右丞相一職讓與周勃,自己做了左丞相。陳平將右丞相一職讓了出去,但是,與右丞相相當(dāng)?shù)哪芰κ菬o法讓出的,吹鼓手出身的周勃并不能很好地勝任右丞相一職。一次上朝時,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審理多少案件?周勃不知。漢文帝又問:全國一年的錢糧收入有多少?周勃還是不知。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這些問題,主管的人自然清楚。漢文帝問:主管的人是誰?陳平回答:陛下要了解案件審理,可以詢問廷尉;要了解錢糧收支,可以問治粟內(nèi)史。漢文帝說:既然這些事情都各有主管,那么你又主管些什么事呢?陳平故作惶恐狀:依臣看,作為宰相,對上要輔佐天子調(diào)理陰陽,順應(yīng)四時;對下則哺育萬物使之適時生長;對外要鎮(zhèn)撫四夷諸侯;對內(nèi)則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盡其職。
其實,這種小兒科的問題,早年在鄉(xiāng)下分肉的時候,就已經(jīng)難不倒陳平了。
作為一國之相,不知國家每年的收支、案件幾何,好像不夠稱職。周勃就是這樣想的,因此他回答不出就汗流浹背,慚愧不已。陳平的回答則是四兩撥千斤直言丞相的職責(zé)是“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為政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fù)其責(zé)。上級不能事無巨細(xì)都要插手。這就是今天管理學(xué)中常說的金字塔式的管理。
司馬遷說陳平是學(xué)黃老之學(xué)的。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陳平早年就已具備這個材質(zhì)。他先去投奔魏王,后來又追隨項羽,最終跟定了劉邦。為劉邦六出奇計,救國家于危難之中。呂氏專權(quán),陳平竟能自脫,重定劉氏天下。
史書上說,陳平離開項羽前去投奔漢王途中,要坐船渡河。陳平是個美男子,船夫見其儀表堂堂,相貌不凡,認(rèn)為陳平一定懷揣金銀財寶,絕對是個有錢的主,預(yù)謀害之。陳平一下子就看透了船夫的“五臟六腑”,知道船夫動了“花花腸子”,但還不能說破。怎么辦呢?于是陳平不慌不忙脫下上衣,放在船上,意思是讓船夫看清他身無分文,接著上前幫助劃槳,意思是讓船夫清楚:我陳平不知道你在想啥。就這樣,一場個人的生命災(zāi)難在無形中化解。
縱觀陳平一生,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總是清楚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diǎn),該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正因如此,他治國如同分肉,舉重若輕;國家政局變化,他能善始善終,終得賢相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