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特蘭·羅素
雖然有這樣一個標題,這篇文章真正要談的卻是怎樣才能不老。
我的外祖母,一輩子生了十個孩子,活了九個,還有一個早年夭折,此外還有過多次流產。可是守寡以后,她馬上就致力于婦女的高等教育事業(yè)。她是格頓學院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力圖使婦女進入醫(yī)療行業(yè)。她總愛講起她在意大利遇到過的一位面容悲哀的老年紳士。她詢問他憂郁的緣故,他說他剛剛同兩個孫兒孫女分手。“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個孫兒孫女,如果我每次分手就要悲傷不已,那我早就沒法活了!”
作為她的七十二個孫兒孫女的一員,我喜歡她的見地。上了八十歲,她開始感到有些難以入睡,便經常在午夜時分至凌晨三時這段時間里閱讀科普方面的書籍。我想她根本就沒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認為,這就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興趣和活動既廣泛又濃烈,而且你又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慮你已經活了多少年這種純粹的統計學情況,更不必去考慮你那也許不很長久的未來。
從心理角度講,老年需防止兩種危險。一是過分沉湎于往事。一個人應當把心思放在未來。另一件應當避免的事是依戀年輕人。
子女們長大成人以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還想像他們年幼時那樣關心他們,你就會成為他們的包袱,除非他們是異常遲鈍的人。我不是說不應該關心子女,而是說這種關心應該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話,還應是寬厚的,而不應該過分地感情用事。動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動物就不再關心它們了。如果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孫兒孫女身上,你就會覺得生活很空虛,那么你必須明白,雖然你還能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比如支援他們一筆錢或者為他們編織毛線外套的時候,絕不要期望他們會因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樂。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惱。年輕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一想到會失去生活能夠給予他們的種種美好事物,他們就感到痛苦。這種擔心情有可原。但是,對于一位經歷了人世的悲歡、履行了個人職責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憐且可恥了。
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隨著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并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我渴望死于尚能勞作之時,同時知道他人將繼續(xù)我所未竟的事業(yè),我大可因為已經盡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