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系統(tǒng)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劉寶凱
縱觀世界發(fā)展史,每一次科技變革與產業(yè)革命都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提高,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是一場集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諸多技術領域于一體的革新運動,其中,數字化、信息化被視作關鍵要素與核心驅動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化發(fā)展,明確提出了數字中國戰(zhàn)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fā)展,以新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輝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中國的數字化進程已經擴展到政務、教育、經濟等各個領域中,隨著智慧城市、智慧社區(qū)、智慧農業(yè)等等建設,數據已經成了一種生產元素,人們在打電話、刷微博、聊微信、購物、閱讀、繳費等各個場景中,時時刻刻都在產生數據,對這些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挖掘會創(chuàng)意想不到的價值。而與此同時,數據安全帶來的風險也在逐步累積。《2018年中國互聯內網網絡安全報告》中指出,雖然通過惡意程序感染、網頁篡改、后門攻擊等傳統(tǒng)攻擊手段而帶來的網絡安全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出現了新的安全風險,例如:對關鍵信息基礎措施、云平臺等的APT 攻擊、分布式拒絕攻擊等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積極面對數字化、信息化帶來的強大推動力及大數據時代可能存在的風險,切實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不受損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大數據是工業(yè)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隨著社會對于大數據的依賴,大數據必然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全面而深遠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正在加速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
當前,數據存儲體量隨著技術發(fā)展以指數增長模式快速激增,據國際信息技術咨詢企業(yè)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報告,2020年全球數據存儲量44ZB,2030年將達到2500ZB。海量的數據推動了技術改革,為有效利用數據,充分發(fā)揮數據價值,大數據領域每年都會涌現出新的技術,成為數據獲取、存儲、處理分析或可視化的有效手段。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不斷催生新的業(yè)態(tài),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和應用在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1],已經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新動能。尤其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已成為非常重要的發(fā)展趨勢,并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推薦系統(tǒng)、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等。然而,隨著研究應用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前期在大數據分析應用中大放異彩的深度神經網絡尚存在基礎理論不完善、模型不具可解釋性、魯棒性較差等問題。在很多關鍵領域,如自動駕駛、醫(yī)療健康,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普及,隱私、安全與共享利用之間的矛盾問題尤為凸顯,也因此推動了聯邦學習等一系列基于隱私保護的技術發(fā)展。
在中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即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涵蓋了傳統(tǒng)安全與非傳統(tǒng)安全、兼顧國內與國際安全的國家安全價值理念。其中,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平臺匯聚了大量用戶的海量數據,一旦這些數據泄露,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可以獲得各種用戶信息,掌握個人的隱私,甚至可以分析預測國家經濟形式、生產貿易狀況、政治態(tài)勢等,為國家安全帶來嚴重的風險隱患[2]。
在日常生活中,數據主要是指在互聯網和應用軟件上即時產生和累計的信息。自2013年 “棱鏡門”事件曝光,全球范圍內的個人信息安全危機凸顯,“沒有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已經成為共識[3]。隨著人臉識別、指紋驗證,聲音解鎖、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在治安、金融、醫(yī)療、交通、學校、支付等場景大范圍使用,不少平臺通過收集個人生物特征作為用戶登錄密鑰,但是由于生物特征數據的特殊性,其一旦泄露或被濫用,將造成較一般個人數據泄露更為嚴重的損害。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用戶量已達9億,應用程序數量數百萬個,2018年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了《100 款APP 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報告顯示大量APP 過度搜集個人信息。2021年,某打車軟件因存在嚴重違法違規(guī)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而被通報下架,該軟件可以輕易獲取到大量用戶的出行軌跡,將這些出行數據在大數據作用下進行比對分析,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城市地圖和道路信息,結合其他場景數據,甚至可能導致軍事場所、軍事設施被推算出來,為國家軍事安全帶來潛在威脅。同時,智能設備也存在巨大的風險隱患,小型、便攜的錄音錄像設備,可以時刻采集周邊信息,以現在大量行駛的智能汽車為例,因其裝配了大量的攝像頭與傳感器,可以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車內外進行錄音錄像,甚至對行駛過的道路周邊信息進行全方位和實時的測繪,完全可能記錄下一些敏感信息甚至涉及國家秘密[4],對國家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
從個人隱私防護到國家關鍵數據信息保護,數據安全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最緊迫、最基礎的安全問題,面對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我們也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維護數據安全,確保國家利益不受損害。
加強國家安全管控,完善制度法規(guī),按照“誰管理誰負責、誰采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推動落實數據安全責任制。一方面要求數據平臺運營商落實主體責任,對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保障數據安全;另一方面相關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應制定管理措施,簽訂承諾書,對于本單位涉及敏感信息的人員在互聯網應用程序的注冊使用以及發(fā)布信息上進行合理、必要的約束[5];
對于大數據應用可能帶來的風險危害,建立系統(tǒng)、完整的風險評估與防范機制十分必要。應在與產業(yè)界、學術界密切合作的基礎上,由相關部門牽頭組織建立技術風險評估、風險檢測與風險預防等安全管理體系,從可能存在的技術、法律風險角度開展監(jiān)管審查,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及時發(fā)現威脅,消除風險隱患;
技術因素是大數據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網絡基礎設施、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等相關軟硬件設施均對國外有較大的依賴性,技術層面的劣勢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數據安全,通過互聯網渠道竊取數據在近年的安全事件中比重明顯上升。為此,我們必須加大自主創(chuàng)新力度,推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建設,強化關鍵數據資源保護能力,避免受制于人[6]。
利用安全保密宣傳月、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首都網絡安全日等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提升全民國家安全意識,普及網絡安全知識,了解數據安全手段,推動建立全社會重視數據安全的人民防線。
大數據為社會生產帶來新的推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挑戰(zhàn)。沒有數據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安全必須遵循總體國家安全觀,2021年6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數據安全法》,充分體現了我國維護數據主權和國家安全的決心。通過建立健全制度法規(guī),加強風險預防管控、規(guī)范數據使用管理措施,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保證數據安全、個人隱私安全,充分發(fā)揮數據價值,讓大數據技術能夠真正的為我們實現美好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