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雯
香港尖沙咀,不僅是熙熙攘攘的都市繁華之地,更是高端文化活動的匯聚之所。最近,就有一場頂級文化盛宴在位于此區(qū)域的香港藝術館舉行。
這個展覽名為“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所展示的300余件藏品同屬于一個社團——敏求精舍。在中國文物收藏界,“敏求精舍”四個字可謂如雷貫耳,在國內外皆具有極高的聲望。作為六十周年大展,“聚道傳承”確如其名:展覽從40多位會員的收藏中精選出300余件展品,涵蓋歷代青銅器、陶瓷、玉器、漆器、竹刻、木雕、紡織品及書畫等諸多門類。明清時期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王時敏等大家書畫,宋元時期的青瓷、白瓷到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等……其藏品門類之豐富、品質之精良,絕不遜于一個大型博物館的文物館藏展。這些藏品展現(xiàn)著中國五千年文物的熠熠光輝,同時也述說著敏求精舍六十年的收藏歷程與成就。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敏求精舍創(chuàng)造了華人收藏的奇跡??梢哉f,敏求精舍不僅是20世紀中后葉華人收藏的典范,其實也是中國民間收藏得以延續(xù)血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歷經六十載歲月沉浮,如今的敏求精舍依然保持住了其重要收藏團體的歷史地位。這個初創(chuàng)時期只有15人,歷經60年發(fā)展也只有40余人的社團,何以能夠長盛不衰?
清雍正 珊瑚紅地洋彩萬壽五福大盤達文堂藏品
清雍正 粉彩福壽雙全團花紋碗 達文堂藏品
北宋 汝窯青釉筆洗 羅桂祥藏品 香港藝術館
明萬歷 青花百壽大罐 懷海堂藏
一句“好古,敏而求知”,當年讓15位對文物藝術品有著真摯赤子之愛的收藏家走到一起。胡惠春、徐展堂、羅桂祥、葉義……敏求精舍的每一位成員在文物藝術品收藏界都是大名鼎鼎。在他們手中,文物藝術品從來不是賺錢的工具、不是炫耀的資本,而是被保存、被呵護的對象。同時,他們對納入懷中的“寶貝”一直是樂于與公眾分享的。他們覺得,要將自己的快樂分享給更多人,才是對藏品最真摯的愛。這種對文物的尊重,應該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必不可少的基因。
可以說,敏求精舍會員的收藏活動極大活躍了香港的藝術品交易。成立60年來,敏求精舍一直秉承著嚴謹研究的理念,并不斷回饋社會舉辦精彩展覽。每到逢五、逢十周年慶,敏求精舍都會組織會員拿出藏品進行公開展覽,60年間從未間斷的展覽成為“敏求”精神的縮影。許多在博物館中都難得一見的稀罕物就這樣近距離地呈現(xiàn)給公眾,很多藏家千里迢迢趕赴香港,只為一飽眼福。
敏求精舍還不僅局限在促使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在為諸多博物館捐贈藏品以完善其收藏體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貢獻。
清雍正 斗彩歲寒三友壺 羅桂祥藏品 香港藝術館
元 青花魚藻紋大罐 天民樓藏品
元 釉里紅斑玉壺春瓶 長青館藏品
明 沈周《蓮塘洛鳧圖》 水墨設色 紙本立軸 樂常在軒藏品
明崇禎 御用監(jiān)制銅鎏金龍女立像 世德堂藏品
張大千《花開十丈影參差》水墨設色 金箋對屏陸率齋藏品
比如社團創(chuàng)始元老、首屆主席胡惠春曾在解放初期協(xié)助內地大量回購戰(zhàn)亂散佚在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宮佚失書畫等,其中最著名的有《四部叢刊》《呂氏春秋》《晉會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當年,王獻之《中秋帖》輾轉流到香港時,也是在胡惠春的協(xié)助下,才得以將文物回歸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外,他還將大量陶瓷器收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二樓“暫得樓陶瓷館”就是以其齋名命名,紀念其于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兩次把個人收藏的精美陶瓷器共300多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進一步豐富上海博物館的館藏。敏求精舍會員還有諸多義舉,都將一直作為佳話流傳,而該團體的典范作用也必將對中國內地藏家?guī)碇卮髥⑹尽?/p>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敏求精舍成立50周年時,《中國收藏》雜志記者曾親赴香港,在位于香港半山的敏求精舍會所中與眾多會員圍繞與收藏有關的話題暢聊。當時在場的有敏求精舍主席黃貴權,以及葉承耀、鐘華培、鐘棋偉、李景勛、黃仲方、陳永達、程壽康、潘錫垣等知名藏家。在他們的娓娓道來中,我們深刻地了解到,敏求精舍何以在成立半個世紀后依然蓬勃向上、聲譽日隆的原因,那就是對文物藝術品的熱愛與尊重。
那次赴港采訪之后,2010年第12期《中國收藏》雜志即推出了特別策劃《好古敏求50年》,大篇幅介紹了這家社團的發(fā)展歷程。時光流轉,一晃十年。十年間,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發(fā)生了諸多變化,但敏求精舍的精神依然在延續(xù)……
60年滄海桑田,如今,敏求精舍的第一代會員大多已經離開人世。但由他們樹立起的“敏求”精神,卻一直綿延至今。他們的精神就像一柄明鏡,映照出了收藏的真正意義。我們希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的成熟,中國收藏者可以更好、更快地成長,將敏求精舍熱愛文物、弘揚文化的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