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成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馬克思批判德國古典哲學中“抽象的人”,在理論上確立了“現(xiàn)實的個人”,并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非人”給予了深刻的揭示,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這是一個既破又立的辯證過程。
17到18世紀末的啟蒙運動,主要是由歐洲資產階級所推動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啟蒙運動的主旨是把人們從迷信和充滿偏見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它宣揚用理性來啟迪蒙昧,用自由來對抗專制,用人權來替代神權。因此,由啟蒙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迅速席卷了整個歐洲,這場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變革從根本上顛覆了中世紀黑暗的宗教統(tǒng)治,推動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fā)展,其影響之深遠,意義之重大,正如黑格爾所言,啟蒙運動真正地開啟了“觀念創(chuàng)造現(xiàn)實”的時代。但是,“觀念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并沒有把人真正地解放出來。
首先,啟蒙思想家反對教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翻封建特權階級用以統(tǒng)治人民的理論依據,進而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障礙。文藝復興時期,自然科學的蓬勃發(fā)展揭示了自然界許多不為人知的奧秘,使得教會的說教和謊言在科學面前不攻自破。人們迫切希望擺脫封建專制和教會的壓迫,于是,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得以展開。以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等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博愛”等進步的人學思想。他們認為,人的權利是與生俱來且不可剝奪的,人生來是平等和自由的,這是人的自然存在。然而用普遍概念來解釋一切存在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如果將存在訴諸自明,等于禁止向一切存在進行提問。如果這種存在找不到現(xiàn)實的根據,那這種認識是膚淺的且極易走向它的反面。比如,啟蒙思想家主張?zhí)熨x人權,那么教會同樣也可以堅持君權神授。這種用神秘主義來解釋人權的方法實際上又重新回到了宗教思維的窠臼,因而啟蒙思想也陷入了它自身的理論困境之中。
其次,啟蒙思想家并沒有完全否定宗教,他們只是企圖把人權從教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宗教的權力,但在觀念主宰的世界,個體的人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放,所以啟蒙運動對宗教神學的批判并不是徹底的。不可否認的是,啟蒙運動的進步意義在于它的確弘揚了人的主體地位,人不再是上帝的奴仆,人是自身的主人。啟蒙思想家過分夸大了理性的作用,從而使人從崇拜上帝走向對理性的崇拜。他們認為,只要依靠正確的理性和科學的方法,就可以設計出普遍有效的、合乎人性的自然法則。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的永恒世界,創(chuàng)造出一個理性的社會。但這一理想最終沒能夠實現(xiàn)。因為脫離現(xiàn)實的觀念世界永遠缺乏人的自主性。所以,啟蒙運動只是思想觀念的變革,人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真正確立,這是啟蒙思想無法解決的現(xiàn)實困境。
最后,啟蒙思想家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代表,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積極鼓吹者。他們強調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就確定了他們規(guī)劃的未來社會必定存在著階級劃分。在階級社會里,自由是統(tǒng)治階級的自由,不存在平等的社會關系。啟蒙思想家寄希望于統(tǒng)治階級在啟蒙思想的教育下,能以開明的政治理念創(chuàng)建美好的和諧社會,但是他們不明白,無論在那種社會形態(tài)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社會發(fā)展鐵的規(guī)律。當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權力之后,他們必定會維護和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和階級利益,而被統(tǒng)治階級的權利和地位并不會發(fā)生真正改變,這是階級社會的必然結果,因而也是啟蒙思想無法解決的社會困境。
馬克思在 《哥達綱領批判》 中指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盵1]也就是說,正如不能脫離社會歷史去談論人的存在一樣,決不能脫離社會條件而去談論人權,人權是歷史地形成的,是社會所賦予的。啟蒙運動提出的人權思想在其所處的社會條件下雖有其合理之處,但仍然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
啟蒙運動之后,自康德始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档律钍軉⒚蛇\動的影響,他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并沒有真正超越啟蒙哲學??档律釛壸诮潭蕾囉诶硇浴KJ為,思辨理性為自然立法,實踐理性為人自身立法。為自然立法使科學成為可能,為人自身立法可以使人按照法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人無法超越思辨理性為自然確立的法則,但可以通過實踐理性超越感性經驗的限制而達到無限自由的境界。所以,馬克思在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中說:“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盵2]54雖然康德關于人的能動性思想得到了馬克思的肯定,但人依然沒有擺脫抽象性特征。在康德哲學中,對人的主體性最為經典的論述莫過于他的道德理性。他認為,人應該把自身的人性和他人的人性統(tǒng)一起來,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可以依靠道德自律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自由??档掠谩靶闹械牡赖侣伞眮韺崿F(xiàn)人的自我解放,這種觀點遭到了馬克思的嚴厲批評,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康德沒有認識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的意志是由物質利益和物質生產關系決定的,在“人是什么”沒有明確答案之時,“人是人的目的”這種抽象思辨就陷入了邏輯困境。
黑格爾為馬克思主義的確立貢獻了偉大的辯證法思想,他把“絕對精神”和歷史相結合,締造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黑格爾認為,世界是絕對精神主宰的世界,一切現(xiàn)象都是精神展開的結果,人的意識是主觀精神,客觀精神是那些現(xiàn)實外化的東西,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的結合就形成了絕對精神,宗教就是人的絕對精神的自由體現(xiàn)。黑格爾認為,宗教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神和人的關系問題,宗教的存在就是為了說明人的精神的存在,宗教的真正目的是人,而不是為了統(tǒng)治人,所以神和人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在黑格爾那里,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理性,是人的絕對精神,所謂的實踐活動是人的絕對精神的運動過程。如果按照黑格爾的邏輯,歷史就成為了人的精神發(fā)展史。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這種高度抽象的思辨脫離了人的現(xiàn)實性,把觀念的東西變成了具有自主性的東西,人反而成為了觀念的附屬品,這完全是一種顛倒了的世界觀。毋庸置疑,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為馬克思創(chuàng)立唯物辯證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于人的本質的揭示,馬克思用“現(xiàn)實的個人”否定“抽象的人”,用實踐的超越性和否定性重新確立人的總體性的對立統(tǒng)一,這是馬克思人學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路徑。
作為黑格爾哲學解體后果之一的青年黑格爾派是從人與上帝的關系問題入手展開對于宗教神學的批判的。青年黑格爾派從宗教異化的觀點出發(fā),揭示了人和上帝之間存在著對抗關系。其代表人物鮑威爾認為,上帝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創(chuàng)造了上帝,然后人又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上帝,希望自己從上帝那里得到拯救,所以必須徹底否定上帝的神圣地位。青年黑格爾派認為,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關系、一切活動都是意識的產物,只要同這些意識進行斗爭就可以實現(xiàn)人的解放。在馬克思看來,青年黑格爾派的斗爭是軟弱的、妥協(xié)的、不徹底的,他們只是用蒼白無力地詞句描繪了現(xiàn)存世界,絕不是反對現(xiàn)實的現(xiàn)存世界。
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者”,費爾巴哈通過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建立了他的人本學思想,也通過批判宗教的方法來闡釋其對人的本質的理解。費爾巴哈把神的本質理解為人的本質異化,認為神是人內在本性的外在投射,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設計了上帝,所以宗教世界的形成實際上基于它的世俗基礎。他認為:“近代哲學的任務,是將上帝現(xiàn)實化和人化,就是說:將神學轉變?yōu)槿吮緦W,將神學溶解為人本學”。[3]雖然費爾巴哈撕開了宗教的神秘面紗,極大地消解了宗教的神圣權威,但是他并沒有指出人如何從自身的分裂當中抽離出來,反而用調和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愛的宗教”,想以此來替代革命。所以馬克思說費爾巴哈的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他沒有闡明宗教產生的根源正是由于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消除人的異化就必須要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以及階級產生的原因,然后用實踐的、革命的方式去消滅宗教,以實現(xiàn)人的徹底解放。
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批判之后,“抽象的人”的意識形態(tài)徹底瓦解了,但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對“現(xiàn)實的個人”的確立才是馬克思實踐人學的真正意圖。馬克思說:“德國哲學從天上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盵2]73德國古典哲學家們談論的“人”都是從純粹的意識中抽象出來的人,但現(xiàn)實中有血有肉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切社會關系和實踐關系之中。脫離社會歷史和物質生產去思考、理解、確立人,人就是那種沒有人格的、孤立靜止的存在物,人成為了一種簡單的思想容器,成為一種抽象,整個人類歷史也就成為了思想的演進過程。德國古典哲學家對人的錯誤理解就在于他們顛倒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中,馬克思從意識和生活的關系入手來理解真正的人。他認為,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一旦離開人的物質生活過程就失去了獨立性,所以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馬克思認為,歷史從來都不是從觀念開始的,而是從人的現(xiàn)實活動開始的,人是由現(xiàn)實活動所形成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因而要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歷史。人的社會生活就是人的實踐活動,比如生產勞動、科學實驗、政治活動等等,但是馬克思認為其中最基本的社會活動是人的直接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生產與再生產,簡單來說就是,首先,人要吃喝穿住才能做其他事情,這是產生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物質實踐活動在歷史形成過程中的先決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而以往的德國哲學家恰恰無視了人的這種世俗基礎,因而德國“沒有歷史學家”。其次,人總是要發(fā)展的,當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就會產生新的需要,這是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真正的歷史開端。再次,歷史的發(fā)展不可能離開人的再生產——繁殖,這是歷史產生之初唯一的社會關系,隨著人的歷史活動的不斷發(fā)展,其他社會關系隨之不斷擴大,家庭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當中逐漸處于從屬地位。最后,生命的生產和再生產直接表現(xiàn)為雙重關系,即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也就是說,自己生命的生產要依賴于自然界,他人生命的生產構成了許多人的共同活動——整個社會關系。
“現(xiàn)實的個人”就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中從事生產活動的人,正是這種現(xiàn)實的生產活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人之所以有歷史,就是因為他必須按照一定的方式來生產自己的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言:“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盵2]68不同時代的生產方式隨著人類經驗、技術、知識的積累而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著社會生活的整體狀況,也構成了人類歷史的運動發(fā)展過程。以往的一切歷史觀撇開人在歷史中的主體地位,撇開人與社會發(fā)展的一切關系,從經驗或觀念上談論純粹概念上的“人”,注定將人抽象為一種虛無。馬克思認為,“現(xiàn)實的個人”不是純粹精神世界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種離群索居、與世隔絕的靜止的人,而是一直伴隨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能動的人,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是現(xiàn)實和歷史的統(tǒng)一。“現(xiàn)實的個人”的主體性確立始終依賴于生產——人的生命的生產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生產不是個體封閉的生產,而是與自然、他人發(fā)生一切關系的生產,家庭、階級、社會和國家的產生就是這種生產關系不斷發(fā)展的產物。
“現(xiàn)實的個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活資料,創(chuàng)造著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著歷史,但是并不是說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自己和歷史,人在改造現(xiàn)實的同時也必然受到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正如馬克思所言,“現(xiàn)實的個人”總是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fā)展”[2]72所制約。生產力的發(fā)展始終與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一定的社會狀況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聯(lián)系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人必定處于這種關系之中。馬克思在看待人的存在和發(fā)展時始終基于這種具體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而不是著眼于孤立的具體的個人,即便在討論個人發(fā)展時,也一定將人置于當時的歷史進程之中。馬克思強調物質生產、社會關系以及人的需要對人的本質的形成所具有的決定意義,實質上就是在闡釋人存在的現(xiàn)實規(guī)定性,即現(xiàn)實的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亦即人只能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出場”或“在場”。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分工的出現(xiàn)導致人的交往空間和活動范圍受到極大的限制,“現(xiàn)實的個人”不能自由地獲得最大范圍內的信息,因而這種社會活動的固化使得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成為控制自己的異己力量。伴隨社會分工出現(xiàn)的還有產品分配,因家庭地位不同或不同家庭對立等原因,這種分配也是不平等的。事實上,私有制就是因分工而產生的一種產品分配方式。同時,分工的發(fā)展導致個體利益、家庭利益與整個社會共同利益的對立,為消除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最終以國家的形式出現(xiàn)了,階級分化也由此產生。國家成為一個階級統(tǒng)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工具。自此,階級對立和斗爭構成了階級社會產生以來的主要歷史。
階級社會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后,機器的產生使社會分工愈發(fā)細化,生產力愈發(fā)擴大,強制在個人身上的這種異己的力量也就愈發(fā)加劇。馬克思對勞動異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下,異化勞動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其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產品是勞動者生產出來的,本應屬于勞動者所有,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因而勞動產品也就不屬于勞動者。他們生產的產品越多,被剝削的程度反而越深,這使得勞動產品成為了與自己相對抗的力量。第二,人的勞動的異化。勞動者沒有生產資料,只有把勞動力貼上價格標簽售賣給資本家,才能使自己的勞動成為現(xiàn)實的勞動。所以,整個勞動過程也屬于資本家所有,資本家不僅擁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還擁有對勞動者的絕對支配權,勞動者除了一無所有,還被套上了鎖鏈,對勞動者而言,勞動本身已經失去了作為人的本質的最初意義。第三,人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勞動本應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勞動異化使勞動變成了一種強制活動,勞動失去了作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人也就失去了作為人的類本質特征。第四,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下,人分化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他們的關系上表現(xiàn)為剝削與被剝削、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異化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一切異化的根源。
所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馬克思所言的“現(xiàn)實的個人”——以勞動確立起來的勞動者,依然沒有擺脫被奴役的命運。也就是說,馬克思在理論上確立起來的“現(xiàn)實的個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卻處于“非人”的狀態(tài)。對于資產階級而言,并不會因其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具備人的真正本質,資產階級在把勞動者變成被剝削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置于“非人”的境地。因為資產階級寄生在勞動者身上,已經失去了勞動的能力,經濟利益是他們最神圣的信念。資產階級把無產階級看成自己的工具,同時也把自己降格為資本的工具。雖然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時表現(xiàn)出了它的進步性,但當它成為統(tǒng)治階級之后,那種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而是比任何時候都加劇了??傊谫Y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被異化勞動所奴役,而資本家被資本和剩余價值所奴役,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他們都失去了一切作為人的本質特征,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使整個社會處于畸形狀態(tài)。
馬克思揭示資本主義條件下“非人”的存在狀態(tài),其目的是剖析束縛人的本質生成的制度根源,在實踐中再次確立起“現(xiàn)實的個人”,以實現(xiàn)從理論到現(xiàn)實的飛躍?!艾F(xiàn)實的個人”在這里并不是單純指那種機械的、客觀形式的運動使人獲得自身的存在感,而是說實踐本身是一種具有否定性、超越性的活動。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要求改造現(xiàn)存世界的不合理狀況,使其不斷走向符合人性的、符合人內在需求的那種理想世界。人可以在實踐中不斷超越固有限制,全面地發(fā)展自己,自由地去實現(xiàn)自身價值,去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馬克思認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首先,是人的需要的滿足。在馬克思看來,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人的需要會呈現(xiàn)出全面化和多樣化的樣態(tài),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擴張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少數(shù)人的利益最大化,其必然會導致多數(shù)人的全面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只有超越資本主義那種物質需要的主導地位,人的需要才能得到全面滿足。其次,人的交往的自由。在資本主義社會,分工導致人的交往范圍的固化,異化勞動使“現(xiàn)實的個人”成為了孤立的原子式個體,要實現(xiàn)人的自由交往,必須以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將人從機器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只有超越狹隘的地域性局限,建立起普遍的交往關系,人的個性才能夠體現(xiàn)出普遍的類本質特征,這樣的人才是具有世界歷史性的真正的人。再次,人對時間的自由支配。勞動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但是人還應該有充裕的時間去從事除物質生產之外其他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藝術、娛樂等活動。如果說人的自由交往是屬于在空間維度的積極拓展,那么,人在時間維度上的自由延伸,對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更是不可或缺。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4]。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占有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以延長工人勞動時間換取自己的自由時間,對工人時間的無償占有實質上就是對工人勞動的無償占有。最后,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要滿足上述個人物質需要、交往和時間的自由,關鍵在于現(xiàn)存制度是否能夠保護工人的合法權益。資本主義制度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在這種社會條件下,無產階級的權利根本無法得到保障。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把一切關系都破壞了,而一切關系的改變是基于它的占有本性。私有制的產生絕不僅僅在于人性的貪婪,它更是落后生產力的必然結果,所以,要解除捆綁在無產階級身上的枷鎖,要消除異化,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為前提。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人才能夠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也應看到,資產階級在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的同時,也扼殺了它的生機。生產資料私有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發(fā)展,資產階級造就的文明已經走向了它的反面,這是它的歷史命運。而替代這種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舊制度的,必將是一個更加先進的社會制度,即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終結。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勞動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增加財富,勞動成為了人的基本需求;勞動更不是苦役,勞動是為了爭取更大的自由,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由地勞動,勞動和自由高度一致。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勞動實現(xiàn)了人的完全的自主性和流動性,實現(xiàn)了人的才能的充分發(fā)揮,也實現(xiàn)了人的最大價值。用馬克思的話說,人才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真正本質最終應該以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和交往得以體現(xiàn),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才是對自己的完全占有。
在馬克思看來,未來的共產主義是一個不斷批判和超越現(xiàn)存社會、無限發(fā)展下去的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過程。只要人的發(fā)展不停止,這種運動就不會停頓,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意。人類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替代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因為在資產階級產生之日起,它的對立階級——無產階級就一起產生了。也就是說,資產階級在確立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同時,也造就了它的掘墓人,這是現(xiàn)實的物質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要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本質復歸,一切純粹思辨的理論都無法替代這種現(xiàn)實的物質力量,所以,必須喚醒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以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活動去推翻現(xiàn)存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符合人性發(fā)展的社會,只有如此,人的真正解放才能在人的現(xiàn)實的、歷史性的實踐活動中得以生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才是可能的。
總之,如果說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哲學批判是基于“抽象的人——現(xiàn)實的人——非人——人的復歸”的理論邏輯,那么對人的本質的實踐確立就是基于“否定——重建——再否定——再重建”的實踐邏輯,這就是馬克思人學辯證法思想的生成路徑。馬克思的人學辯證法思想充滿了高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始終貫穿著他對現(xiàn)實的科學研判和對人的命運的終極關懷,所以,恩格斯說唯物史觀就是“關于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