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絲新
1939 年,鄧小平與卓琳在延安
鄧小平與卓琳都屬龍。他們和水似乎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們親切、自然、包容、深沉,和水一樣,有利萬物而不爭的品德。在人生的長河里,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風高浪急,他們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們愛的小船從延河出發(fā),走向大海,成為不朽的詩篇。他們是同甘共苦的同志,是并肩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是白頭偕老的夫妻,更是永遠的靈魂伴侶。
鄧小平與卓琳相識在延河邊。
那是1939 年的夏天,作為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的鄧小平,從太行前線回延安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他參加了老戰(zhàn)友歐陽毅和陳珉的婚禮。他的個人問題也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這時鄧小平過單身生活已經(jīng)6 年了。6 年來,他戎馬倥傯,無暇考慮自己的婚事。大家都覺得他該成個家了。
同住一個窯洞的好友鄧發(fā)熱心地幫鄧小平張羅,想讓他在延安找一個合適的對象,一有空就帶鄧小平到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保衛(wèi)處去走動,在那里工作的都是年輕的女同志。鄧小平首先看上了年輕、漂亮、性格活潑的卓琳。
卓琳原名蒲瓊英,1916 年4月6 日,出生在云南一個工商名紳家庭里,是家中第七個孩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她的父親浦鐘杰,字在廷,是著名實業(yè)家,支持過蔡鍔的護國運動和孫中山的北伐戰(zhàn)爭,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
1926 年,蒲瓊英跟隨父母定居昆明,在這里她開始接受新式教育,接觸新思想。在她十三四歲的時候,被選拔出來赴北京參加60 米、100 米等短跑項目。那時從云南到北京要辦出國護照。先從云南到越南海防,從海防坐船到香港,從香港坐船到上海,再從上海到北京。到上海后,卓琳被告知運動會不開了。她考入北京女子一中,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她積極參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不久,七七事變爆發(fā)。蒲瓊英和同在北京讀書的兩個姐姐穿著普通老百姓的大褂,只身從北京逃到天津,再從天津到青島,最后到達西安。和30 多個愛國青年一起,步行7 天到達延安。延安寶塔成為他們?nèi)松臒羲?,照亮了他們的夢想。到延安后,蒲瓊英進入陜北公學。次年年初,因表現(xiàn)好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因工作需要而改名為卓琳。
雖然,此前卓琳已經(jīng)認識鄧小平,并聽過他演講。但對這位前方來的長征干部還是缺乏更多的了解。加之,當時并沒有結婚的打算,因此,曾希圣找她談了兩次,都被拒絕。鄧小平并未灰心,托卓琳好友帶話,希望當面談一談。卓琳表示同意。
誕生在四川廣安渠江邊的鄧小平,大卓琳12 歲,他聽過嘉陵江的嘆息、聽過長江的哭訴,聽過大海的濤聲,有過黃浦江邊的浪漫,也經(jīng)歷過被拋棄的落寞;有過左右江的輝煌,也經(jīng)歷過被打倒的痛苦。
在鄧小平的講述中,卓琳看到了一個追求真理、懷揣夢想、性格堅定的成熟男人。一個走過萬水千山、經(jīng)受過血與火考驗的硬漢呈現(xiàn)在眼前。
第二次見面時,鄧小平誠懇地對卓琳說:“我有意要和你結婚。在前方作戰(zhàn)很辛苦。我這個人不大會說話。我年紀比你大幾歲,這是我的缺點,但是我希望能從別的方面彌補?!编囆∑降恼嬲\打動了卓琳。通過兩次談話,卓琳“覺得這個人還可以,他有知識,是知識分子”?!拔乙郧熬驼J識鄧小平,現(xiàn)在他親自來找我了,話又那么誠懇,我就同意了?!钡儤愕?、還學生氣十足的卓琳提出一個條件,就是結婚后馬上離開延安,因為卓琳害怕其他人笑話她嫁了個“土包子”,鄧小平也同意了。他們走在一起,可以說是真誠與純樸的結合。
1939 年8 月下旬的一個傍晚,在延河邊楊家?guī)X毛澤東住的窯洞前,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聚餐會。在這個聚餐會上,鄧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許明兩對新人舉行了婚禮。毛澤東夫婦、劉少奇、張聞天夫婦、博古、李富春夫婦等人見證了他們簡樸而熱鬧的婚禮。兩對新人并肩而站,照了一張合影照,算是結婚照。沒有婚紗、禮服,新娘卓琳特意穿上了一套新做的卡其布制服,略顯拘謹。鄧小平穿著軍褲、戴著軍帽,挽起白襯衣的袖子,顯得特別精神,一副喜上眉梢、滿臉幸福的樣子。參加會餐的人都穿著布衣、布鞋,有的膝上還打著補丁,但他們的祝福是那么樸實、真誠。紅燒肉熬白菜,熬出了幸福的味道。在老戰(zhàn)友騰出的窯洞中,他們步入婚姻神圣的殿堂。
35 歲的鄧小平與23 歲的卓琳在黃土高坡結為伉儷,他們的愛像延河水一樣,清澈透明,在心靈的碰撞中卷起一圈圈漣漪,帶著明媚的節(jié)奏流向遠方,匯入黃河,奔向大海。
1939 年 9月1 日,鄧小平帶著卓琳回到太行前線王家峪。第一次見到彭德懷。彭德懷說:“哎呀,鄧小平你真會找老婆呀,找的跟兄妹一樣。”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夫妻相。在以后的生活中,卓琳也常稱鄧小平為老兄。鄧小平總是給予卓琳以兄長般的關愛。卓琳有沙眼,鄧小平就按時提醒,并幫她點眼藥水。卓琳的好朋友在延河邊那個簡陋的窯洞看到這一幕,便對卓琳的未來放心了。
彭德懷和劉伯承用太行山最豐盛的飯菜,為這對新人洗塵,歡迎從延安“娘家”嫁到太行山的卓琳。鄧小平和劉伯承隨即趕回一二九師師部。卓琳留在八路軍總部婦女部工作,擔任婦女訓練班隊長。
一二九師師部在遼縣(今左權縣)桐峪村,這里位于太行山脊中段,清漳河中游,離總部較遠。那時鄧小平只有從前線到總部開會時,才能和卓琳見上一面,開完會又走了,可謂聚少離多。卓琳說夫妻老這樣也不行,就讓鄧小平給她寫信。
鄧小平:“寫什么呢?”
卓琳:“就把你每天干了什么寫一寫?!?/p>
鄧小平:“那好,我讓秘書給我打幾個底稿,印十幾份,每個月給你寄一份。”
卓琳一聽,就說:“哎呀,那就算了?!?/p>
當時,鄧小平在前線的工作十分繁忙緊張。忙于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到各地各部隊檢查整軍工作,指導和組織向部隊指戰(zhàn)員進行抗日反頑斗爭形勢和加強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教育。
后來,卓琳對鄧小平說:“寫信你也不寫,我們還是在一塊兒共同生活,相互理解吧?!?940 年9 月,組織上把卓琳從八路軍總部調(diào)到一二九師師部秘書科。從那時起,卓琳和鄧小平才真正生活、戰(zhàn)斗在一起。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因戰(zhàn)事分離是難免的,在前方居無定所也是常事,但畢竟有一個戰(zhàn)地之家了。
真正和鄧小平生活、工作、戰(zhàn)斗在一起,卓琳也才真正理解了“不大會說話”的含義。鄧政委作報告,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在生活中卻沉默寡言、不喜歡說話。與性格活潑、喜歡說話的卓琳,形成強烈反差。
性格差異不是距離,理解和溝通才是最重要的。卓琳對鄧小平說:“我說話你得聽。我這個人喜歡說話,你不聽,我跟誰說呀。聽了以后,你有意見就給我提,我對的地方你也告訴我?!?/p>
鄧小平聽了不吭聲。卓琳說:“我說話你不說話,我們這樣相處下去也不行呀,你得說點話呀?!?/p>
鄧小平說:“我這個人就是這樣的脾氣,你愿意說話你就隨便說說,我有意見我就提,沒有意見就這么算了?!?/p>
鄧小平當時全部心思都在鞏固抗日根據(jù)地上,既要前門拒虎,又要后門防狼。鄧小平在戰(zhàn)爭中形成一個習慣,就是一項大的工作和戰(zhàn)斗任務完成后,總要坐下來認真回顧和總結,既充分肯定成績和經(jīng)驗,又分析不足和教訓,既思考當前,又謀劃未來。在難得的戰(zhàn)斗空隙,撰寫文章,指導工作。
卓琳慢慢也想通了?!斑@個老干部,你要老讓他說些家長里短的話肯定是不行的,他也說不出什么。算了,慢慢相處吧。就這樣,慢慢地相互之間就了解了。”
卓琳漸漸適應了鄧小平的性格,也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著丈夫。
在太行山下,在清漳河畔,卓琳,這位北大的才女,在槍林彈雨中,在艱苦卓絕的歲月里,完成了自己角色的轉(zhuǎn)變。每次部隊轉(zhuǎn)移前,卓琳都幫助老百姓把糧食和日常用品藏起來,同時,和秘書科的同志一起把部隊不能帶走的重要文件掩埋起來。為避開日軍“掃蕩”主力,轉(zhuǎn)移時只能走山間的羊腸小道,大多數(shù)在夜半進行。有一次夜行軍時,卓琳的眼鏡打碎了。為了不耽誤趕路,她以前面戰(zhàn)友頭上包的白布為參照,在夜色中盯著一個小白點往前趕。那一夜下來,腳上打起了血泡,腳脖子腫得跟碗口一樣粗。
回憶起這段生活,卓琳感慨地說:“夜行軍的時候,我簡直不知道自己是睡著還是醒著。那時我就想,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找一個平坦的地方好好睡一覺。”
在太行山最艱苦的歲月里,卓琳學會了開荒、種地、挖野菜。她還和鄧小平一起學紡線。有了線,她就和其他家屬一起學習打毛衣、手套。除少部分自己用外,絕大部分讓人拿到敵占區(qū)換回根據(jù)地急需的食物和藥品。卓琳在這里練就了一手又巧又快的毛線編織技術。新中國成立后,全家老少的毛衣毛褲,都是她一手編織。
在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鄧小平與卓琳的感情日益深厚。陳錫聯(lián)說:“在那時候,小平同志對卓琳是真愛護。卓琳洗頭時,小平同志就在旁邊拿水幫她沖洗。小平同志是多么嚴肅的人呀!二野的人都特別怕他,可他也有這么溫柔體貼的一面?!?/p>
清漳河有不同的源頭,流經(jīng)高山峽谷,最終匯合在一起,養(yǎng)育兩岸人民,滋養(yǎng)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他們的愛也像這條河流一樣,雖然有不同的經(jīng)歷,但他們在這里匯合在一起,并不斷有支流匯入。1941 年,他們的大女兒鄧林在赤岸村出生了。由于戰(zhàn)事緊張,轉(zhuǎn)戰(zhàn)頻繁,他們只好將孩子寄養(yǎng)在黎城縣一個老百姓家中。1944 年,他們的兒子鄧樸方在遼縣麻田村誕生。艱苦的生活和連年的輾轉(zhuǎn)奔波,耗盡了卓琳的體力,她一滴奶水也沒有,只好把他送到老鄉(xiāng)家哺養(yǎng)。1945 年,他們的二女兒鄧楠在赤岸村誕生,和姐姐哥哥一樣,被送到老鄉(xiāng)家。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3 個孩子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沒有過過一天正常的生活,他們靠清漳河的水和太行山的小米粥活了下來。
1943 年 10 月,彭德懷、劉伯承等前往延安參加整風學習。39歲的鄧小平擔任北方局代理書記,獨立主持八路軍總部黨政軍全面工作,成為獨擋一面的戰(zhàn)略區(qū)負責人,領導晉冀魯豫全區(qū)開展整風運動。在整風運動中,卓琳對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作了這樣的總結,她寫到:“在北平的時候,作為一個青年學生,我是個逍遙派,當時一心只想讀書救國,沒有想過自己必須參加革命。那時候我甚至還幻想過等別人把國家治理好了,自己再去過自由自在的日子,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應該為國家的安全、和平去做些什么?!咂呤伦儭蚱屏宋业膲粝?,使自己認識到自己再不能做袖手旁觀的局外人了,必須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斗爭中去。……在延安我接受了不少革命教育,但現(xiàn)在想想,那時還沒有完全克服自身的自由主義傾向,那時的心中還存在著濃厚的小資產(chǎn)階級思想意識。”
劉少奇的《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對她的觸動特別大。她感覺書上的字仿佛有核桃那么大,發(fā)現(xiàn)那上面講的很多缺點都正是自己過去身上所具有的。通過學習,對黨有了新的認識,開始在工作中注意糾正和克服自己的缺點。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清漳河水洗去了她身上的塵埃,她以更加純粹的目的,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革命,成為一個自覺的、徹底的革命者。
1945 年 12 月,劉鄧率領野戰(zhàn)軍司令部離開駐扎5 年的小山村——赤岸村,離開了在陽光下粼粼閃光的清漳河。
劉鄧司令部遷到武安后,鄧小平和卓琳暫時安頓下來,把3 個孩子接到身邊,全家5 口人第一次團聚在一起。
在清漳河流域戰(zhàn)斗的5 年,卓琳從一名女青年,成為3 個孩子的媽媽;從一名大學生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從一個富家小姐成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鄧小平最高興的3 年。盡管裝備差,但都在打勝仗。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那里站穩(wěn)了腳跟,毛澤東才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p>
劉鄧跨過黃河,搶渡淮河,突破長江。1949 年 4月27 日,鄧小平率總前委、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進駐南京。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等家屬就帶著孩子們跟進。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后,卓琳等5 位家屬帶著13 個孩子,從邯鄲遷到邢臺,幾家人住在一個教堂里,5 位夫人輪流炒菜做飯。鄭州解放后,這一群婦女兒童,坐一輛沒有篷子的大卡車趕往鄭州,每天天不亮就出發(fā),一路不停,幾天后總算到了鄭州,沒住幾天,馬上又轉(zhuǎn)到北張莊,一直跟到南京。渡江后,鄧小平在南京和丹陽停留了一個月,解決了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經(jīng)濟問題。5月26 日,率總前委、華東局機關到達上海。到上海后,生活相對穩(wěn)定,鄧小平與陳毅兩家人住在一個院子里,兩家人親如一家。
鄧小平與卓琳
上海是長江匯入東海的入口,往上有南京、武漢、重慶等大城市。長江發(fā)源于青藏高原,鄧小平家鄉(xiāng)的渠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嘉陵江在重慶匯入長江。卓琳家鄉(xiāng)的小江也屬于長江水系。他們一生中很多重要時段都與這條江上的城市有關。他們的情感也像長江一樣,奔騰不息,源遠流長。
鄧小平經(jīng)常往返于上海和南京開展工作,為解放大西南做準備。
鄧小平、卓琳和孩子們
7 月10 日,鄧小平夫婦帶著3 個孩子從上海到南京,12 日一早離開南京,于14 日晚到達北平。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到北平。
經(jīng)過幾個月的準備,1949 年10 月20 日,劉鄧率二野總部從南京出發(fā),踏上解放大西南的征程。
進軍西南前,卓琳對鄧小平說:“你們老是把我們‘丟’下不管,這次不行,我一定要跟著你去,我是共產(chǎn)黨員,你砍我的頭我都得跟著你去。”
鄧小平同意了卓琳的要求,允許她帶著孩子們一同進軍大西南。在重慶,鄧小平一家住在曾家?guī)r原來國民黨一個機關的樓上。劉伯承一家住在他的樓下。1950年10 月,劉伯承被調(diào)到南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后,賀龍一家就住在劉伯承原來住的樓下。無論是在追隨部隊南下途中,還是暫時定居重慶,卓琳和孩子們總能和其他家屬孩子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們的互助、包容和團隊精神。
部隊長年在山里打仗,來到大城市,一些人頓覺眼花繚亂,滋生了享受城市生活的想法。一些干部找洋樓,挑好房子住,沒有電燈的房子不愿住,在生活上鬧優(yōu)待。鄧小平知道后,馬上召集相關機關的領導到他家開會。看見司令員、政委是兩家人合住的一套房子,大家都面面相覷。鄧小平開門見山地說:聽說你們來了后房子不夠用?大家來西南,恐怕人民期望我們做的事還很多。你們忘掉了那些漂亮的小房子、小公館的主人為什么跑的嗎?鄧小平一席話,說得許多人低下了頭。
鄧小平從這件事入手,抓機關整頓和克服部隊享樂思想,加強思想作風建設,親自參加處理個別高級領導干部喜新厭舊鬧離婚、影響極壞的案件,對一些拋妻別子、另尋新歡、不講道德的典型案件公開審理并在《新華日報》上報道,引起強烈震撼,及時剎住了一些老干部進城后見異思遷、拋棄糟糠之妻的“改組”思想。
干部都要下鄉(xiāng)開展工作,孩子的教育成了問題。卓琳主動擔起這個擔子,成立人民小學,自己擔任校長,親自上課,親自設計校服。學校分高、中、低年級,吃、喝、住、衣服都由老師負責。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大都有些調(diào)皮。為了教好他們,她就拿自己的孩子治起,慢慢地秩序就好起來了。卓琳想:“鄧小平和二野的干部顧不上管孩子,我一定要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有知識、有文化、有專業(yè)的人才。”
在重慶,他們的第三個女兒毛毛(鄧榕)和小兒子(飛飛)分別于 1950 年、1951 年相繼出生。
不久,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從老家廣安來到重慶,從此便和鄧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那時,毛毛剛滿10 個月,夏伯根就負起帶養(yǎng)孫女的責任。飛飛出生后,也是由祖母帶大。
雖然夏伯根不是鄧小平的親生母親,但鄧小平待這位繼母很好。特別是卓琳,和婆婆從不分你我,她上班,家和孩子就全交給婆婆照看。
鄧小平和卓琳工作都很繁忙、勞累,但一回到家里,看到圍著自己團團亂轉(zhuǎn)、興高采烈的孩子,他們都會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在孩子們眼里,鄧小平是一位非常慈愛的父親,雖然不茍言笑,但孩子們覺得家里很溫暖。在家里,他是丈夫、是父親,不是領導,兄弟姊妹很親密,一切都很自然,他對孩子們的愛是無言的,全心全意的,也是少有的。
1952 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diào)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帶著孩子們一同到了北京。
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妻子提出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
卓琳表示自己不出去找工作了。鄧小平任總書記,文件很多。出去工作還會給有關部門添麻煩,不如就給他當秘書,反正他一個秘書也不夠用。鄧小平也同意了。這樣,卓琳就給鄧小平當秘書了。這一要求也非常符合卓琳的性格,她本來就是一個不愛出風頭的人。進北京后,卓琳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給丈夫當秘書,主要負責整理鄧小平批閱過的各種文件。
卓琳說:“他看完文件要發(fā)的,就交給王秘書。當時中央領導人當中,數(shù)他要看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看過的文件要有專人負責整理。他的文件看完了,要送到中央辦公廳機要室存檔,我就負責把那些文件登記。登記以后,我再騎三輪車送到中央辦公廳……那時候就數(shù)他的文件最全。所以當時中央存檔的文件,都以我整理送去的為準?!比缃?,卓琳上交的鄧小平批閱過的文件大多還保留在有關的檔案部門。
鄧小平常常回憶說,他最忙的時候,是擔任總書記的10 年。而這10 年,鄧小平只有兩個秘書——王瑞林和卓琳。
家里的事情都是卓琳管,卓琳怎么管,鄧小平從來沒有意見,因為很信任她,他倆的觀點也很一致。卓琳給予鄧小平無微不至的照顧。鄧小平需要安靜,卓琳就規(guī)定,家里誰也不準吵。鄧小平工作累了,需要休息時,卓琳就把小孩子拉到他跟前,陪他散心。鄧小平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蓋什么被子,每天晚上吃幾粒安眠藥,都是由卓琳來安排。鄧楠說:“媽媽這個人一點都不厲害,很單純,沒有什么心眼,挺厚道,從不對父親說什么厲害話,從來沒有?!弊苛丈×耍囆∑揭矅u寒問暖,關懷備至。孩子們沒有見父母爭吵過,沒有見他們紅過臉。他們是夫妻的典范。
鄧小平和卓琳從不嬌慣孩子。鄧林、鄧樸方、鄧楠都是在寄宿學校上小學,學校遠在北京郊區(qū),鄧小平從不準司機接送他們。無論是周一早上趕去學校,還是周末從學校回家,3 個孩子都是自己乘公共汽車。上中學以后,3 個孩子都是騎自行車上下學。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鄧小平和卓琳配合得非常和諧、默契。教育孩子的具體事情,鄧小平從來不管,全權放手,交給卓琳。他相信,妻子有能力教育好每一個孩子。鄧林說:“我爸爸認為我媽媽做什么事情都很合適,不合適的地方,我爸爸會用一句話、半句話去點撥一下,我媽媽立刻心領神會?!?/p>
鄧小平對每個孩子的優(yōu)點、缺點、性格、特長都心中有數(shù)。對他們的教育總是在潛移默化中。
卓琳把對科學的追求融入對孩子的教育,經(jīng)常給他們講科學常識。孩子們上小學期間,每個周末,卓琳都要舉辦家庭“論壇”,孩子們從中受益匪淺。星期天,卓琳會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參觀、郊游等等,有時帶著孩子們一起種花、種菜,教女孩子們打毛衣,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觀念和自理能力。
鄧小平夫婦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為有知識、有文化、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卓琳說:“你們五個都能成才,都能有自己的謀生手段,都能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力所能及地做出成績來,媽媽高興,爸爸也高興!”
在這個溫暖、充實的家庭里,孩子們健康成長,沒有讓爸爸、媽媽失望。
對各自的弟弟妹妹及家人,鄧小平和卓琳也是盡力幫助和照顧。從1952 年鄧小平到北京工作起,鄧家就是一個大家庭。除了自己家的5 個孩子外,鄧小平和卓琳還把鄧小平兩個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老戰(zhàn)友的孩子接到家中撫養(yǎng),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
1966 年,一場政治風暴席卷中華大地。不久,鄧小平受到批判。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看到一些家庭、一些夫妻彼此間或劃清界限,或離婚,或相互揭發(fā)批判對方,非常擔心。她對卓琳說:“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們夫妻這么多年,你應該是了解他的,你可別犯糊涂哦!”
卓琳非常堅定地說:“媽媽,我是了解他的。你放心吧!不會的?!?/p>
鄧小平被批判,卓琳很痛苦,但她堅信,自己的丈夫不是壞人。造反派批斗鄧小平時,她緊貼著站在他身邊。批斗結束后,她扶著鄧小平一步一步走回住處,更加精心照顧鄧小平。
夜深人靜的時候,卓琳把女兒們叫到身邊,用被子蒙上頭,給他們講鄧小平的歷史,告訴女兒們,父親是清白的,是沒有問題的。
1967 年秋,孩子們被勒令搬出中南海的家,鄧小平和卓琳開始兩年囚禁的生活。造反派勒令卓琳每天掃院子,鄧小平也主動拿起掃帚一起掃。春掃殘花、夏掃酷暑、秋掃落葉、冬掃寒風,他們坐在一起看書、看報、聽廣播,靜看燕子再筑巢,眺望大雁又南飛。
1969 年 10 月,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勞動,卓琳和夏伯根同行。他們被安排到贛江邊的新建縣部隊的一所步兵學校,住在一幢兩層小樓里。鄧小平被分配到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干鉗工活,卓琳在廠里纏線圈。鄧小平總是站著干活,卓琳讓他坐下,他也不坐。他說:“我一坐下就起不來?!弊苛漳菚r有高血壓,又有心臟病,不能多動,上樓一手扶欄桿,一手讓鄧小平拉著。
他們的孩子被分配到四面八方。為了節(jié)省一些生活費給孩子們當路費,他們把“將軍樓”前的一塊空地開墾出來種菜。鄧小平挖地,卓琳坐在小板凳上撿石頭。種上茄子、辣椒、絲瓜等蔬菜,夏伯根是種菜的主力,鄧小平負責澆水。
贛江邊的夏天炎熱,氣溫高達40 度,冬天又很寒冷。所有的事都是三位老人自己干。卓琳身體不好,繼母又上了年紀。砸煤、劈柴、提水、洗衣等重活主要是鄧小平一個人干。冬天沒有熱水,被子、床單、被罩、工裝都是鄧小平洗。卓琳為全家人補衣服,織毛衣。
平時,鄧小平生火,夏伯根炒菜、蒸飯。夏伯根因照顧女兒鄧先群生小孩離開后,鄧小平就成了主角,卓琳燒火,鄧小平切菜、炒菜。除了勞動和打理日常生活,他們夫婦還讀了大量的書。他們家收藏最多的是書,搬家搬得最多的也是書,這些大都是卓琳的功勞。鄧小平的床頭總是放滿了書。有時間靜下來讀書也是難得的。鄧小平每天都讀到深夜,幾年時間,通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歷史著作及古今中外各種名著。勞動和讀書使他們生活充實。
在這里,他們與最底層的勞動者有了最親密的接觸,對社會現(xiàn)狀有了最真實的了解,對未來有了最深刻的思考。
贛江的波濤帶走了苦難的歲月,歷史的潮流誰也無法阻擋。“小平小道”連接一條大道,連接著中國光明的未來。他們的深情在贛江淬火,綻放出持久的光芒。
1980 年,鄧小平和卓琳在中南海
這種光芒照亮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路。雖然,還會有暗礁、還會有險灘,但他們的手始終挽在一起,他們心中的信念堅如磐石,始終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1976年,鄧小平又被軟禁,卓琳陪伴左右,他們互相照顧,相依為命。卓琳眼睛壞了,需住院手術。他們通過紙條傳遞牽掛和思念。眼病基本好轉(zhuǎn),卓琳就急切地回到鄧小平身邊,他們習慣了在危難時相互扶持,彼此溫暖。
劫波渡盡是晴天,世事蒼茫成白首。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已年逾古稀。他想用有限的時間為祖國換回青春。許多部門或單位邀請卓琳出來擔任職務。卓琳都拒絕了。她陪著鄧小平視察長江、長城、黃山、黃河,跟隨鄧小平出訪日本、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在國際交往的重大場合,展示了中國女性特有的魅力。在美國,她代表鄧小平看望留學人員,希望他們學成回國,報效祖國。
她默默地站在一位偉人的身后,用堅定的信念和深切的愛,支持她以一生相托的人為他們深愛的祖國作出更多的貢獻,讓人間永遠有春天。
鄧小平酷愛大海。到大海游泳是他最愜意的事情。每年夏天,他都要帶上全家人到海邊去。他喜歡大海的氣勢和自由。在大海中,鄧小平喜歡頂著風,迎著浪,鉆進水里,勇往直前,游向大海深處。
面對風浪處變不驚是他的性格。
每次鄧小平下海,卓琳也要戴上救生圈下海,在海水中陪伴著鄧小平。
他們曾戰(zhàn)斗過的太行山下的清漳河水也匯入了這片海。
那里改變了她的人生,為她的生命注入前所未有的力量。1987 年,卓琳又一次回到河北涉縣赤岸村,回到她和鄧小平一起戰(zhàn)斗過的地方,看望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上了年紀以后,卓琳一般不怎么外出了,但太行山老區(qū)的人來了,她一定要見。她總想為老區(qū)人民做點什么。1996 年,清漳河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卓琳發(fā)去慰問電,并帶去人民幣12000元。
1997 年 2月19 日,鄧小平走了。這一年他93 歲。卓琳對前來為鄧小平送行的親友和鄧、卓兩家的晚輩說:“我知道你們很愛鄧小平同志……既然這樣,我想要求你們,一定要像小平同志那樣,時時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實實為人民做事情,這是對鄧小平最好的懷念?!?/p>
3月2 日上午,在 1800 米高空,81 歲的卓琳強忍著悲痛,眼含熱淚,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鄧小平的骨灰,久久不忍松開,她一遍又一遍地喚著鄧小平的名字。
回應她的只有大海的濤聲。
比鄧小平小12 歲的卓琳還要代鄧小平走一段路。
1997 年 7月1 日,卓琳代表鄧小平參加香港回歸盛典。卓琳百感交集,淚灑香江。
1999 年 12月20 日,在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成立慶祝大會上,卓琳深情地說:“鄧小平的一個愿望,就是在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時能來看看,現(xiàn)在我能夠完成他的心愿,心情十分激動?!?/p>
2008 年 5月12 日,四川發(fā)生特大地震,卓琳寢食不安。5 月15日,92 歲高齡的卓琳拿出自己全部積蓄,并向家人籌措了部分資金,湊足10 萬元捐給中國紅十字會。她和鄧小平都先后為希望工程等捐款。她自己沒有留下什么錢,她的錢基本都捐了。
2009 年 7月29 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忠誠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卓琳走完了她93歲的人生旅程。和鄧小平一樣,卓琳坦然面對生死,早就留下將遺體和角膜捐獻出來的遺愿。她說,骨灰不能留,但愛心和光明要留在人間。
2010 年2 月,卓琳被評為“2009 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組委會授予卓琳的頒獎詞這樣說:“彩云之南的才女、黃土高原上的瓊英,攜小平手五十八載,硝煙里轉(zhuǎn)戰(zhàn)南北,風雨里起落同隨,對她愛的人不離不棄,讓愛情變成了信念。她的愛像一個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堅定、溫暖與攙扶?!?/p>
卓琳和鄧小平,相伴走過了58 個風云多變的春夏秋冬。他們相互理解、相互體貼、相互溫暖、相扶相攜、相濡以沫、生死相依。鄧榕說:“他們表面上性格差別很大,但實際上他們有非常多的共同之處。他們兩個都是非常真誠的人,對生活的要求也比較簡單。他們又是非常純粹的人,他們雖然表面上性格不一樣,但是,實際上他們有很多內(nèi)在的東西都是相通的,是很融合的。”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北京鄧家院子中間,有兩棵大松樹,姿態(tài)非常像龍。家里人取名“雙龍樹”,象征同屬龍的鄧小平和卓琳。兩棵松樹生長在同一片土地,它們的根須在地下相系,它們的枝葉在空中相連,像飽經(jīng)風霜的兩位老人,長相守望。
大海見證他們??菔癄€的愛。他們與大海融為一體。他們就是一片大海。他們是永遠的靈魂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