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作為家長,對于孩子交友要擦亮眼睛、把好關,教育孩子必要時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為孩子帶來的益處越來越多,特別是《道德與法治》課,不僅豐富了孩子的相關知識,提高了道德修養(yǎng)和對法治的理解,而且能夠助力孩子全方位的發(fā)展。
作為教授該課的一名教師,我深深地感到,無論是從學校教育還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道德與法治》課都是很好的切入點,能夠讓青春懵懂的孩子更加從容、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學校教育篇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許多內容都涉及對學生人格要求和智能訓練,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笑迎新生活》,第二單元的《珍愛生命感悟青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認識自我》,第三單元的《豐富多樣的情緒學會調控情緒》……這些有針對性的內容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豐富資源。
當然,想要在課堂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把課本上的理論回歸到實踐中,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讓學生真正愛上這門課,讓課上的知識真正走進學生心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增加一些互動性活動,或者情感上的交流,通過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和心理狀況,有目的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幫助學生擺脫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結合課程內容,教師可以給一些不愛發(fā)言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勇于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一些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激發(fā)其主動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懷有一顆平常心并經常鼓勵。比如,通過動作、手勢、眼神給予學生贊許,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正確、客觀地看待自己,有利于克服面對困難時的畏難心理。
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有些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缺乏理性認識。在現(xiàn)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在試圖不斷地認識自己,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渴望認識自我的要求更迫切。但由于部分家長、教師對孩子要求過高,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不成熟,學生常常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厭學、叛逆、焦慮、自我否定等。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己。
比如,我在講授《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認識自我》這一課時,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你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嗎?你有哪些潛能?”當有的學生無法說出自己最引以為豪的優(yōu)點時,我便適時提醒: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能力中等或一般的普通人,只要能成為一個履行社會職責、遵紀守法的公民,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以此來讓學生明白:不要因為自己的普通而自暴自棄或感到自卑沮喪,每個普通人都要勇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弱點、不足,以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在教學中,單靠知識傳授效果不明顯,教師完全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方法,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
教師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輔導方法,如個別談話、電話咨詢、心理游戲、心理測試、個案研究心理分析法、宣泄疏導法、暗示法等,讓學生參與心理游戲或心理測試,在游戲中找到自我,在心理游戲、心理測試的引導下,坦城地交流,讓各種思想交鋒,從而提高個人素質。
教師還應通過課程設計和相應互動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做到最好、爭得第一并不是最重要的,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心理素質才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紛繁復雜的環(huán)境和接踵而來的挑戰(zhàn)。
家庭教育篇
正確看待朋友的“冷淡”
我曾看過某電視訪談節(jié)目,很多成年人表示,影響自己最深的人是初中時的同學,最懷念的時光也是初中時光。因為初中生告別了小學時的幼稚,不再“人云亦云”,能夠自己選擇與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這個時候,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更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期。
剛上初中時,很多孩子都和小學同學保持聯(lián)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課業(yè)的日益繁重或其他原因,很多孩子會和小學時的朋友疏于聯(lián)系,感情也會逐漸變淡,這就要考驗孩子的適應能力了。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在孩子感覺受到朋友“冷淡”的時候,及時開導孩子,鼓勵孩子和現(xiàn)在的同學開始新的友情。
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交友觀,給孩子一個衡量的標準,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性格特點,選擇跟自己性格互補或性格相似的孩子成為朋友。家長可以讓孩子邀請小伙伴來家里玩兒,鼓勵孩子和朋友一起看書、學習、娛樂。
把握男女生交往尺度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出于對異性的敏感和好奇,往往會使孩子對表現(xiàn)出色的異性同學產生好感,有的孩子會陷入單相思或早戀中不能自拔,甚至做出讓自己后悔一生的事。
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早戀的苗頭,應該主動跟孩子聊天,問孩子在學校里有沒有喜歡的異性同學,如果孩子坦然承認,家長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用輕松、好奇的口吻,問孩子對方有什么值得其學習的地方,聽孩子傾訴內心的糾結和煩惱,為孩子“支招兒”;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青春期時的“小秘密”,以切身感受告訴孩子,即使上大學時喜歡的人,都未必是能和自己相伴終生的伴侶,要理性對待自己的情感。
同時,家長要積極和老師取得聯(lián)系,讓老師關注孩子的動態(tài),切忌“聯(lián)合打壓”,而應“聯(lián)手引導”。比如,老師在班會課上可以對孩子進行男女生之間友情的正向引導,或鼓勵男同學在學校運動會上展現(xiàn)勇敢、奮發(fā)、拼搏精神,鼓勵女同學為男同學加油打氣,讓青春萌動轉化成自然的友情,以性別優(yōu)勢相互助力。
網(wǎng)絡交友須謹慎
網(wǎng)絡不僅能讓孩子更迅速、全面、快捷地接受多種知識,還為孩子的交友提供了便利。無論是微信、微博、博客,還是抖音、快手、微視,在增強孩子社交能力、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的同時,也讓孩子得到了陌生人的關注和交流。
這就更需要家長為孩子把好網(wǎng)絡交友關,家長應囑咐孩子無論在哪個平臺,都要注意保護個人、家庭、學校、家長的信息和隱私,不要穿校服出鏡,不要發(fā)送家庭或學校的定位,不要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條件。
電影《網(wǎng)絡迷蹤》中的情節(jié),如果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里可不太妙。所以,家長要和老師及時聯(lián)系,時刻關注孩子在校內外的表現(xiàn),特別是杜絕孩子背著家長見陌生網(wǎng)友的現(xiàn)象,一旦發(fā)現(xiàn)不好的苗頭,要堅決抵制,甚至可以向警方求助。
面對日益凸顯的中學生心理問題,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成為課程、教材、學生學習的橋梁,而且要通過多種方式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作為家長,對于孩子的交友要擦亮眼睛、把好關,教育孩子必要時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只有教師和家長雙管齊下,才能讓孩子的青春更加精彩飛揚!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