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良
《左傳》這部經(jīng)典不管在中國古代文學,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亦或是語言學方面,都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已經(jīng)被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而且收獲頗豐?!蹲髠鳌分刑撛~有很多,比如『於』『于』『以』『也』『為』『之』『其』『何』『焉』『所』等,其中以『以』字的用法最為多變和豐富。對《左傳》『以』字的連詞用法進行探究,不僅有助于了解『以』字的詞性演變情況,也有助于明了『以』字的詞義發(fā)展情況。
《左傳》,即《左氏春秋》,也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相傳由魯國君子左丘明所作,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主要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七二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四五三年)之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內(nèi)容,是研究中國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同時,它作為古代漢語的用語典范,保存了中國古人的書面語言風貌。歷代文人在進行書面文學創(chuàng)作時,選詞用意大多來源于《左傳》,現(xiàn)代漢語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能夠在《左傳》中找到。
可以確定『以』字最開始是作為動詞使用的,有『提攜、攜帶』『帶領(lǐng)、率領(lǐng)』『致送、帶來』『使、令』『任用、使用』『認為』等多個義項。不管其本義是什么,都存在一個由本義向引申義、向『認為』義發(fā)展的過程。介詞『以』由連動式中動詞『以』虛化而來,表示伴隨功能,也可以引介憑事、因事、境事、施事、受事、與事等。連詞『以』有兩種情況:其一是由動詞『以』直接虛化而來;其二是由介詞『以』虛化而來。主要有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修飾等功能。
根據(jù)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左傳》中『以』字總共有三千四百三十四個,其中『以』作為動詞用的有三百二十四個,作為介詞用的有一千四百七十六個,作為連詞用的有一千六百二十八個。以連詞用法數(shù)量最多,所以,筆者將重點介紹『以』字的連詞用法。
當連詞『以』表示并列時,既可以連接名詞性成分,多翻譯為『和』一類意思,也可以連接形容詞或動詞等謂詞性成分,多翻譯為『而』一類意思。根據(jù)趙大明先生對《左傳》的考察,《左傳》表示并列關(guān)系的『以』出現(xiàn)了七十三次,全是連接動詞的用法,如下所示。
①(季武子)賦《常棣》之七章以卒。(襄公二十一年)②孝而安民,子其圖之!與其危身以速罪也。(閔公二年)③如是可矣,何必瘠魯以肥杞。(襄公二十九年)
人們將表示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作為承接連詞或順承連詞?!阂浴坏某薪舆B詞的用法是一種比較虛化的用法,側(cè)重時間的先后順序,相當于承接連詞『則』,如下所示。
①冬,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于武城。(僖公六年)②穆、襄之族率國人以攻公,殺公孫固、公孫鄭于公宮。(文公七年)③鄭子良相成公以如晉,見,且拜師。(成公七年)④與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襄公二十五年)⑤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lǐng)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隱公三年)
對于目的連詞『以』,何樂士在《左傳虛詞研究》一書中提出著名觀點:『這類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的句子大都含有施動者的主觀意圖。當其后帶有﹁圖﹂﹁報﹂﹁求﹂﹁誘﹂﹁待﹂和﹁說﹂等詞時,表示目的的意義就更加明顯?!痪唧w如下所示。
①為宋災(zāi)故,諸侯之大夫會,以謀歸宋財。(襄公三年)②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昭公元年)③陳穆公請修好于諸侯,以無忘齊桓之德。(僖公十九年)④欲弒公以說于晉,而不獲間。(襄公二十五年)
(四)表示因果
連詞『以』字表示因果關(guān)系,既可以連接原因句,也可以連接結(jié)果句。
⒈表原因連詞『以』的這種用法可翻譯為『因為、由于』,如下所示。
①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僖公十五年)②邾人驟至,以諸侯之事,弗能報也。(襄公二十年)
⒉表結(jié)果因為連詞『以』連接兩個動作行為有因果關(guān)系,前者含有原因義,后者有結(jié)果義,所以『以』在這里表示結(jié)果,如下所示。
①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唬ㄙ夜辏诔清е?,晉無楚備,以敗于邲。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于鄢。(昭公五年)③鄭子產(chǎn)作丘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于路,己為蠆尾,以令于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子產(chǎn)曰:『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唬ㄕ压哪辏茏赢a(chǎn)為豐施歸州田于韓宣子……宣子受之,以告晉侯。晉侯以與宣子。(昭公七年)⑤衛(wèi)侯固請見之。不獲命,以其良馬見……衛(wèi)侯以為乘馬。(昭公二十年)
以上例子中『以』的后面都表示結(jié)果,表示事情最后的發(fā)展狀態(tài)。
連詞『以』連接兩個成分,若是兩個成分之間存在修飾與被修飾的關(guān)系的話,我們就說『以』有表示修飾的功能。一般都是前一成分對后一成分進行修飾,修飾『以』后的行為動作的方式或狀態(tài),形成狀中結(jié)構(gòu),如下所示。
①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襄公二十五年)②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昭公十三年)③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非禮,何以主盟?(襄公九年)④靖以待命猶可,動必憂。(昭公二十五年)⑤日,我先君共王,引領(lǐng)北望,日月以冀。傳序相授,于今四王矣。(昭公七年)
通過分析以上例①到⑤,我們發(fā)現(xiàn)『以』和其后的部分確實形成狀中結(jié)構(gòu),『以』前后兩部分之間存在修飾與被修飾關(guān)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以』從動詞到介詞到連詞,有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以』字的連詞用法豐富,且這些用法都被保留和繼承了下來。當然,在探究『以』字連詞用法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分類標準的問題,到底孰優(yōu)孰劣,并沒有固定答案。通過對『以』字連詞用法的論述,能夠加深對《左傳》及其他先秦文獻的了解,能夠繼承并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指導(dǎo)現(xiàn)代漢語中詞匯的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