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出版有《世間的陀螺》《錯認他鄉(xiāng)》等書,任上海電視白玉蘭獎、華鼎獎等影視獎項選片人、評委。
3月下旬,三星堆考古最新成果公布,出土的金面具、彩繪銅頭像、青銅神樹等讓人大開眼界?!罢l是三星堆文明的終結者”“三星堆和外星人有沒有關系”等老話題被重提。不過這一次,發(fā)達的社交媒體為三星堆討論披上了一層娛樂的外衣。
反應迅速的四川媒體,率先制作了一條名為《我怎么這么好看》的電音視頻,被形容為“三星堆國寶大型蹦迪現(xiàn)場”;一些參觀者在三星堆博物館留言簿寫下的留言,也因具有段子手的氣質而廣為傳播;網友把新發(fā)現(xiàn)6座祭祀坑稱為“連開6個盲盒”,這一說法帶動三星堆盲盒搜索量與銷售量大增……
還有一件引發(fā)爭議的事是,三星堆的相關新聞把作家南派三叔送上了熱搜。在接受連線采訪時,南派三叔將盜墓與考古扯上關系,被網友認為“很不嚴肅”,這一爭議,也導致某盜墓題材動畫片在三星堆博物館的首映被取消。這是考古與流量一次最直接的交鋒。很顯然,通常無往不利的流量利劍,這次折斷了。
考古事業(yè)應一絲不茍,容不得曲解與誤導,這是原則問題。但三星堆話題的娛樂化,本質上是否在有意挑戰(zhàn)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也并不能簡單下結論。近年,文物知識普及的網紅化氛圍與流量意識已經形成了,包括但不限于故宮文創(chuàng)產品的走紅,《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綜藝的火爆,河南衛(wèi)視春晚《唐宮夜宴》的出圈……其實,如果文化內核足夠堅硬,這些節(jié)目或產品是經得起被娛樂化打磨的。而愿意去欣賞、去消費,恰恰也是公眾的一種認同態(tài)度。
不知不覺間,文物推廣與娛樂流量已經有了無形的粘連,想要將兩者嚴格區(qū)分開,已經不太可能了。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是,在專業(yè)領域內,要聽權威機構的意見,修建一道擋水堤,別讓娛樂的大水漫灌到核心領域,為考古工作帶來困惑;另一方面,對于核心區(qū)之外的周邊話題,不妨寬松一些,適度娛樂化能滿足公眾的好奇心,增加他們對文物的興趣,從而讓喜愛文物與研究文物的門檻更容易跨入。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在其任職期間,聯(lián)系、團結了一大批專家服務于文保事業(yè);同時又推出火遍全網的明清帝王賣萌圖,開設生意火爆的故宮文創(chuàng)店。這種兩手都硬的文保作風深受歡迎。受單霽翔啟發(fā),不少地方博物館緊隨其后開始走網紅路線,收效甚佳。
在英國,有一個舉辦多年的“考古文化節(jié)”,每逢節(jié)日都會有千余項考古活動舉辦,“面向所有人的考古”是這個節(jié)日的口號。中國目前大有走進全民考古時代的氛圍,在吸引公眾進一步理解考古活動的實質之前,這樣的氛圍需要得到保持與升華。
當然,流量路線只不過是文物保護與推廣的應用工具。絕大多數(shù)時候,文物的核心地位不能被挪移,不能成為流量的附庸。在此前提下,一切皆可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