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偉,胡利軍,朱佳敏,沈翼輝,茅吉鋒,王杰,岳俗甲
(1 慈溪市氣象局,浙江慈溪 315300;2 寧波市氣象網絡與裝備保障中心;3 寧波市北侖區(qū)氣象局;4 人保財險慈溪中心支公司;5 寧波市鄞州區(qū)氣象局;6 寧波市奉化區(qū)氣象局)
慈溪市地處東海之濱,杭州灣南岸,年平均氣溫16.9℃,極端最高氣溫41.3℃,年平均降水量1343.1mm,其中6~7 月為梅汛期,降水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7%,年平均日照1861.5h,氣候溫和濕潤,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條件適宜蜜梨的生長。
慈溪蜜梨種植歷史悠久,明成化年間就有種植記錄,距今已有500 多年的栽培歷史,慈溪市周巷鎮(zhèn)被評為“中國黃花梨之鄉(xiāng)”“慈溪蜜梨”獲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近年來,隨著慈溪蜜梨產業(yè)的發(fā)展提升,翠冠梨因其成熟期較早,7 月底可收,品質優(yōu)良、果肉細嫩、果形較大、商品性好、豐產性好[2],逐漸成為慈溪蜜梨的主導品種。周巷鎮(zhèn)是慈溪蜜梨面積最大的主產地,2020 年蜜梨種植面積約677.33hm2,其中翠冠面積400hm2,占總面積的59%。6~7 月是翠冠梨果實膨大——成熟期,該時期正處于慈溪梅汛期,多受暴雨、高溫等災害性天氣影響,直接降低采摘期的翠冠梨果產量和品質。
利用慈溪國家基本氣象站2018~2020 年梅雨天數、梅雨量和出梅后至7 月31 日日最高氣溫資料。翠冠梨2018~2020 年成品果產量、采摘期品質等資料來自周巷鎮(zhèn)農業(yè)農村辦公室。數據統(tǒng)計分析采用Ecxel 軟件。通過分析梅雨期天數、降水總量及出梅后高溫情況探討梅雨期間降水及梅雨后高溫情況對蜜梨產量的影響。
翠冠梨果實膨大明顯時間7 月,果實成熟期7 月底前后(多數農戶在7 月中旬采摘上市)[2],采摘期約15d。根據慈溪市林特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本地翠冠梨一般7 月15 日成熟(多數農戶為提高經濟效益于7月8 日開摘)采摘,7 月31 日基本采摘完畢,除市場銷售外,其余轉入冷庫保存。2018~2019 年采摘接近于常年,而2020 年本地翠冠梨7 月20 日成熟開采,比常年偏遲約5d。
根據周巷鎮(zhèn)農業(yè)農村辦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翠冠梨產量在1650~2000kg/667m2,根據氣候年景不同和梨農的種植情況各異產量存在差異。2018~2020 年產量呈下降趨勢,且產量下降幅度較大。
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交替影響,慈溪市災害性天氣呈現多發(fā)、頻發(fā)趨勢,氣候年景正常到偏差,2018~2020 年梅雨也呈現不同特征:2018 年6月20 日入梅,梅期19d,梅雨量180.3mm;2019 年6 月17 日入梅,梅期30d,梅雨量388.4mm;2020 年5 月29日入梅,梅期50d,梅雨量621.2mm。從數據來看(見圖1),2018~2020 年,慈溪梅雨呈現:入梅時間逐年提早、梅期增長、梅雨量增加的特點,2020 年的梅雨量更是偏多達150%。其中2018 年梅期偏短,梅雨量偏少,梅雨非典型,2019 年梅雨開始轉入正常到偏多年份。
圖1 2018~2020 年梅雨與翠冠畝產的關系
伴隨梅雨期增長,出梅日期也呈逐年推遲狀態(tài),2020 年出梅日是7 月17 日。由圖2 可知,2018~2019年出梅后,慈溪市最高氣溫處于30~35℃,時間長達5d 及以上,由梅汛期的濕度大、氣溫高向晴熱高溫的過渡。在我國氣象學意義上的高溫是指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的天氣,2020 年出梅直接進入35℃以上的高溫天氣。
圖2 2018~2020 年出梅后高溫情況
隨著梅雨期增長、降水量增多,河道水位高起,梨園排水困難,溝渠長期保持較高水位,部分地勢低洼的梨園甚至出現被水淹沒的樹體,從而導致土壤水分過多。由于土壤水分過飽和、土壤分子間隙充滿水分,導致梨樹根系呼吸困難,影響果實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嚴重抑制梨樹吸收有機物,梨樹營養(yǎng)失調,葉片發(fā)黃掉落,增加爛果,降低成果產量,增加成品果果皮發(fā)黃現象,降低品質。由圖1 可知,2018~2020 年隨著梅雨量的逐年增多,翠冠梨的單位產量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同時,由于梅雨期的增長,降水日數增加,光照減少,光合作用減弱,有效積溫受到影響,從而延長翠冠梨生理期,2020 年比常年延長5d,采摘期縮短,影響果農的采摘進度。特別是采摘前陰雨寡照,使果實著色不良,降低品質;光照不足時,枝梢易徒長,抗逆性差,病蟲害增多,對果實品質和產量不利[3]。
出梅后,一般有一段時間的過渡,但2020 年出梅后馬上轉入高溫天氣。氣溫過高會降低光合效率,生理機能受阻;氣溫過高往往日照過強,果實易發(fā)生日灼[3],加速成熟果實脫落,產量下降,同時翠冠梨果皮發(fā)黃,品質變差。由圖1 可知,2018~2020 年慈溪梅雨期的梅雨量和梅雨天數的年際增幅基本接近,但2020 年翠冠梨產量卻比2019 年明顯下降,梅雨后的高溫天氣在一定程度產生了疊加效應。
2020 年采摘后的翠冠成果衰老、變質腐爛現象也較往年加劇,進一步影響商品果的產量,同時加大采摘后的成果保鮮難度,成本上升。慈溪市農業(yè)農村局林特中心資料顯示:近3 年慈溪市翠冠梨種植面積保持穩(wěn)定,栽培面積約786.67hm2,商品果產量在1.48 萬t,商品果平均產量在1250kg/667m2,2020 年產量1210kg667m2,比2019 年下降15%。
(1)慈溪蜜梨分為早熟和中晚熟,其中處于翠玉和黃花梨之間的翠冠受梅雨的影響比較大。梅雨期的增長,梅雨量的增加,造成成熟采摘期的翠冠梨產量和品質雙下降,且存在一定的負相關。
(2)出梅后立即進入35℃,結合梅雨量的增加,導致落果增加,對成果采摘后容易發(fā)黃,保存難度增加。特別是2020 年7 月在無臺風和局地強對流產生的大風影響下,降水量大、出梅后高溫是導致成果落果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3)根據梅雨期與梅雨量對翠冠梨的影響,需要早做準備,及時排水,保持土壤干爽,及時清除潰爛的樹根和爛果。在采摘后期,根據天氣變化,在高溫來臨前加快采摘,避免高溫對成品果的二次傷害,有效增加成果的保存度。
(4)有效加強果樹管理,適當調整蜜梨氣象指數保險,提高梨農收入,保護慈溪蜜梨產業(yè)。可以采取一品一策,避免因大風指標單一而忽視不同品種不同采摘時期造成的落果原因,增加梨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