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氣
最近對比閱讀了孫大雨、朱生豪、辜正坤諸先生翻譯的莎劇《哈姆萊特》,對主人公哈姆萊特有了新的了解。
對哈姆萊特,他的戀人奧菲利婭的評價應(yīng)該是最全面的。她覺得哈姆萊特?fù)碛小案哔F的心”“高貴無上的理智”“無比的青春美貌”,是各方面的翹楚:“朝臣的眼睛、學(xué)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保ǖ谌唬?/p>
劇中還透露出他臨時中斷了在威登堡的學(xué)業(yè),年齡在學(xué)生中偏大,應(yīng)該有30歲。因為第五幕第一場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小丑甲:我開始干這營生,是在我們的老王爺哈姆萊特打敗福丁布拉斯那一天。
哈姆萊特:那是多久以前的事?
小丑:……那正是小哈姆萊特出世的那一天……
小丑甲:我在本地干這掘墓的營生,從小到大,一共有三十年了。
30歲這個年齡與他思考的成熟、深刻也是相稱的。他喜歡劍術(shù),“練習(xí)得很勤”,但是身形有點臃腫,王后曾說“他身體太胖”。他會吹笛子,愛好戲劇和詩歌,能嫻熟地指導(dǎo)戲班排演,并能輕松地往劇本中加戲,雖然自謙“我的詩寫得太壞”,但寫出的情詩想象綺麗、感人至深:“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移轉(zhuǎn),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話;可是我的愛永沒有改變。”
他最大的特征,是特別愛思考。他是一個時刻處在反思狀態(tài)的思想者。
作為哲學(xué)愛好者,他常常忍不住“談玄說理”(第二幕),劇中,他兩次提到哲學(xué)。他說:“天地之間有許多事情,是你們的哲學(xué)里所沒有夢想到的呢。”(第一幕)還說:“我的叔父是丹麥的國王,那些當(dāng)我父親在世的時候?qū)λ绻砟樀娜耍F(xiàn)在都愿意拿出二十、四十、五十、一百塊金洋來買他的一幅小照。哼,這里面有些不是常理可解的地方,要是哲學(xué)能夠把它推究出來的話?!保ǖ诙唬┻@是劇中其他人物從沒有提及的。
他幾乎無時無處不在思考,在忍辱偷生與快意恩仇之間抉擇,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形式與實質(zhì)、生命與責(zé)任、事功與不朽、時間與記憶、愛情與欲望、美麗與貞潔、言辭與表演、理智與自我、寬容與榮譽(yù)等問題。別人隨口的一句話,都能引發(fā)他的反思,例如他請波洛涅斯“去找一處好好的地方安頓這一班伶人”,波洛涅斯認(rèn)為“按著他們應(yīng)得的名分對待他們就是了”,哈姆萊特馬上想到了每個人身上的過錯:“要是照每一個人應(yīng)得的名分對待他,那么誰逃得了一頓鞭子?”當(dāng)聽到別人用“掛機(jī)”來稱呼劍上的鉤子,他就又對這個詞語是否合適進(jìn)行了反思。他用“吃飯”來比擬死亡,考慮脫卸了身份之后的最本質(zhì)生活:
“我們喂肥了各種牲畜給自己受用,再喂肥了自己去給蛆蟲受用?!?/p>
“胖胖的國王跟瘦瘦的乞丐是一個桌子上兩道不同的菜?!?/p>
“一個人可以拿一條吃過一個國王的蛆蟲去釣魚,再吃那吃過那條蛆蟲的魚?!保ǖ谒哪唬?/p>
看到掘墓人擲起一個骷髏,哈姆萊特反思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誰知道那不會是一個律師的骷髏?他的玩弄刀筆的手段,顛倒黑白的雄辯,現(xiàn)在都到哪兒去了?……他的雙重保證人難道不能保他再多買點地皮,只給他留下和那種一式兩份的契約同樣大小的一塊地面嗎?這個小木頭匣子,原來要裝他土地的字據(jù)都恐怕裝不下,如今地主本人卻也只能有這么一點地盤,哈!”(第五幕)
列夫·托爾斯泰寫過題為《一個人需要許多土地嗎?》的小說來反思同樣一個問題,或許正是受哈姆萊特這段話的啟發(fā)。
看到骷髏,哈姆萊特還想起生命的終極:
“誰知道我們將來會變成一些什么下賤的東西……誰知道塞在酒桶口上的泥土,不就是亞歷山大的高貴的尸體?”
“亞歷山大死了,亞歷山大埋葬了,亞歷山大化為塵土,人們把塵土做成爛泥;那么為什么亞歷山大所變成的爛泥,不會被人家拿來塞在啤酒桶的口上呢?凱撒死了,你尊嚴(yán)的尸體也許變了泥把破墻填砌?!?/p>
正因為哈姆萊特保持著反思的習(xí)慣,所以他思維縝密、行動周密。例如為了確保見到他父親鬼魂的同學(xué)能夠守口如瓶,他要求他們手按在他的劍上宣誓:“我今后也許有時候要故意裝出一副瘋瘋癲癲的樣子,你們要是在那時候看見了我的古怪的舉動,切不可像這樣交叉著手臂,或者這樣搖頭擺腦,或者嘴里說一些吞吞吐吐的言詞,例如‘呃,呃,我們知道,或者‘只要我們高興,我們就可以,或是‘要是我們愿意說出來的話,或是‘有人要是怎么怎么,諸如此類的含糊其辭的話語,表示你們知道我有些什么秘密;你們必須答應(yīng)我避開這一類言詞?!彼芽赡苄姑艿那闆r都想全了。為了發(fā)掘他叔父內(nèi)心的隱秘,找到更切實的證據(jù)證實他叔父是兇手,他設(shè)計通過演戲來窺測他的叔父,同時要求他的同學(xué)留心注視他叔父的表情,“過后我們再把各人觀察的結(jié)果綜合起來,給他下一個判斷”。在哈姆萊特急欲報仇雪恨時,還是特別審慎,不是抓到一點證據(jù)就立即手起刀落。叔父祈禱時,本是哈姆萊特動手的絕佳機(jī)會,但是他思考后又放棄了,因為他考慮到:殺死一個正在祈禱的惡棍,說不定會讓惡棍上天堂,這就沒有起到懲罰惡棍的作用。
可以說,哈姆萊特有著年輕人的勇敢、執(zhí)著、敏銳,他的行為都建立在知識和理性之上,都是他思考之后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他注意自己與別人的一舉一動,他尋求生命的真義,根據(jù)嚴(yán)密的哲學(xué)思考進(jìn)行抉擇,一旦在思想上得出結(jié)論,就可以不顧流俗、不畏人言,就可以拋棄名譽(yù)、地位甚至生命。他是一個如同蘇格拉底的哲人。
在法國文學(xué)中,也有一個類似哈姆萊特的人物,他就是雨果長篇小說《九三年》里的戈萬(有的譯本譯為“郭文”)。他和哈姆萊特一樣也是三十歲,而且和哈姆萊特一樣接近完美:
“高大魁梧,眼神像先知一樣深沉,笑起來像小孩。他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咒發(fā)誓。他打仗時隨身帶著梳洗用具,特別在意自己的指甲、牙齒和那頭棕色秀發(fā)。行軍休息時,他親自將身上那件布滿彈孔、蓋滿塵土的隊長制服脫下來拍打。他在戰(zhàn)場上一向勇猛沖殺,但從未受過傷。他的聲音柔和,但下命令時會突然變得洪亮。他身先士卒,不論是刮風(fēng)下雨還是下雪,都裹著斗篷,將可愛的頭枕在石上,席地而臥。這是一顆英勇無邪的心靈,但拿起軍刀他便改變了容貌?!?/p>
此外,這位戈萬“愛沉思,善哲理,是位年輕的賢人。他的容貌像阿爾西比阿德,談吐像蘇格拉底”,他也不滿足于用簡單的辦法解決問題,而愛思考一些抽象的問題,愛探求行動背后的理論支點。最終,他為自己的哲學(xué)送了命,被曾經(jīng)最器重自己的老師判處了死刑。蘇格拉底、哈姆萊特、戈萬,屬于同一類人,他們都是為思想而獻(xiàn)身的哲人。
(作者單位:中國民主促進(jìn)會湖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