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
秦檜當(dāng)政的時候,鄭亨仲等幾個人都因不肯附和秦檜,而被放逐到廣東境內(nèi)。那時,方滋任廣南東路經(jīng)略使,對這幾位被放逐的大臣以禮相待,給予了很多照顧。這事漸漸被秦檜知道了,有一天,秦檜和一個門客聊天,他問門客:“聽說方滋在廣東,對于凡是獲罪被貶到那里的人,都特別用心保護。這難道不是為自己將來的后路著想嗎?”那個門客想了一下,回答說:“方滋的為人,天生就是個忠厚長者,對待別人總是以周旋保護為目的,并非只對被貶到那里的官員是這樣的?!鼻貦u聽門客這么一說,才放下心來,從而解除了對方滋的懷疑。在當(dāng)時那種情況下,門客的回答能夠左右方滋的命運:他說一句好話,方滋就平安無事;他說一句壞話,方滋就會倒大霉。誠如洪邁所評價的那樣:“假如當(dāng)時問到的這個門客是一個陰險奸詐的人,他只要稍稍說點壞話,方滋就會被秦檜問罪?;卮饐栐挼倪@個門客,真可以說是個大君子?!?/p>
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喜歡激化他人的矛盾,自己好看熱鬧。但也有更多堂堂正正的君子,在需要說話的時候,盡可能地去彌合矛盾、講一句善言,從而使原本劍拔弩張的人際關(guān)系趨于和緩。
(據(jù)《中國紀(jì)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