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蘭
[摘 要] 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教師要在充分感知文言文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進行誦讀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浸潤,積極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性能力。
[關鍵詞] 聚焦;著力點;言語;訓練;思維能力
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中文言文篇目比重的不斷增加,如何依托古典詩文的特點,訓練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呢?筆者以為可以從誦讀文本、拓展聯(lián)想、情感體驗、積累悅納四個維度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核心能力。
一、從讀準到通透,訓練敏捷的言語思維能力
由于古典詩文與當下的語言差異較大,很多文字學生可能相對陌生,極容易引發(fā)錯誤。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對文言文的誦讀。加之,文言文的語言表達和語法規(guī)則也完全不同,學生很難做到讀通讀順,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如《伯牙鼓琴》一文中“善哉乎”“巍巍乎”等詞語,朗讀起來具有一定難度,“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等,學生在斷詞斷句上也相對困難,教師可以在榜樣示范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多維的訓練途徑,鼓勵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讀準字音、讀通語句,讓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最終達成訓練思維的效果。
事實上,只有在對文言文大意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好地劃分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時不僅要讀準字音,同時也要能夠清楚地辨析其中的意思。如《書戴嵩畫?!芬晃闹小拔泊と雰晒砷g”和“掉尾而斗”,描寫了牛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教師可以借助鮮明而直觀的圖片,引導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辨析:哪一幅圖是“尾搐入兩股間”;哪一幅圖是“掉尾而斗”,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兩幅圖的差異,其描述的過程,也正是對這兩句話進行解釋的過程。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著力不多,但效果卻非常明顯,主要在于教師順應了學生直觀性思維的認知特點,借助圖片,使得學生在不同的觀察中,將機械的解釋與翻譯轉(zhuǎn)化為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片差異,促進對大意的理解融入觀察和描述的思維過程中,達成了“讀懂”和“理解”的境界。
對文言文的感知,尤其是一些關鍵性詞語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字面意識上,更不能將書后的“注釋”作為標準答案。由于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凝練,卻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探尋其中所包含的豐富信息,感受文言文語言表達的內(nèi)在魅力。還以《書戴嵩畫?!窞槔?,牧童“拊掌大笑”,杜處士“笑而然之”,都是笑的意思,但其背后的意蘊則可以借助這樣的教學開掘出來:首先,“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可以交換位置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快速回歸文本,并結(jié)合具體語境辨析語言背后的不同之處。教師從一個“笑”字出發(fā),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其字面意思,更從人物的年齡、身份入手,感受其背后的豐富價值,并且在理解后,將文字讀通讀透,形成了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二、從情境到表演,訓練獨特的言語思維能力
文言文簡潔凝練,預留的空間較大,教師需要在學生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從文本具體的語言情境入手,引發(fā)學生內(nèi)在聯(lián)想,鑄造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
如統(tǒng)編版三上的《司馬光》,記敘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很多孩子早就耳熟能詳了,但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xiàn),還是第一次。教師從學生原始的認知經(jīng)驗出發(fā),并沒有在故事內(nèi)容上過多糾纏,而是先組織學生對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形式進行對比,感受文言文表達的獨特形式,在學生理解內(nèi)容后,緊扣文言表達中所留下的空白進行感知與思考,鼓勵學生借助文本的具體語境,結(jié)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如“群兒戲于庭”,雖然只有短短的5個字,但值得學生品味與拓展的空間卻非常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細致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由于文本故事情境的浸潤,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不僅想象豐富,且能展現(xiàn)圖片中人物“戲”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想象思維趨向獨特。
喜歡表演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角色的置換和體驗,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相機設置表演板塊,嘗試將語言描述的內(nèi)容再現(xiàn)。仍以《書戴嵩畫?!窞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扮演小牧童和杜處士,將自己閱讀文本后的理解,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不僅可以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文本,同時也可以對文本中并沒有完全涉及的言行細節(jié)進行補充與拓展。學生品讀著文字,想象著文本中的故事情景,最終通過想象的方式高效落地,形成彼此間相互影響,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趨向獨特,不僅強化了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同時促進了彼此內(nèi)在思維的高效發(fā)展。
三、從討論到質(zhì)疑,訓練深刻的言語思維能力
古語有云:善讀者,始熟讀而明其章句,繼融合而究其義蘊。學生對文言大意的理解,就是“究其義蘊”的過程,是構(gòu)建內(nèi)在語文實踐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穿越文本語言的藩籬,理解文本語言的內(nèi)在意蘊。
首先,在組織交流中進行深度辨析。如統(tǒng)編版教材六下《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子嘲笑孔子:“孰為汝多知乎?”對于這句話的感知不僅關涉對孔子人物形象的評價,同時也是學生走進文本內(nèi)核主題的重要突破口。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學生的思維陷入“是智者”或“非智者”的局限認知中,而需要鼓勵學生從文本的內(nèi)容入手,緊扣兩小兒“辯日”時的具體語言,分別梳理他們的觀點以及理由,并由人及己,試想:如果我是孔子,會怎樣評價呢?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和評價。這樣的教學并沒有局限在“孰為汝多知乎”的問題范疇,而是從這個問題的指向出發(fā),讓學生形成對孔子全面、立體的感知,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質(zhì)疑探究中明晰文本哲理。一般情況下,學生解讀文言文都是依照順應的方式,即運轉(zhuǎn)思維去朗讀、理解文言文大意,但要想讓學生形成深入感知,就需要在一些關鍵點扭轉(zhuǎn)固定思維,以逆向的方式,形成全新的感知。此時,學生的質(zhì)疑就顯得尤為關鍵,能夠在思維認知形成質(zhì)變的基礎上,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以統(tǒng)編版教材六下的《學弈》為例,課文最后“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作者列舉了一個原因,然后又加以否定。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逆向思考:既然不是智力上的差異,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學生的質(zhì)疑不僅契合文本表達脈絡,同時也對學生的認知進行了反思,將一個直擊文本核心的問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什么都是跟秋學習下棋,卻出現(xiàn)了如此巨大的差異呢?這就需要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對比兩人下棋的具體言行,并將表現(xiàn)兩人具體差異的地方圈出來,提煉其內(nèi)在的根本原因,最終讓學生懂得了“態(tài)度決定一切”的道理??v觀整個過程,學生的質(zhì)疑打破了慣有的認知,讓理解更加深刻,促進了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四、從練習到體驗,訓練靈活的言語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一般都是以鮮活的敘事性文本為主體,因此課后習題基本都設置了講述故事的練習,五年級要求創(chuàng)造性復述,到了六年級就應該對這一復述要求進行具體的深化和鞏固,既強化了學生對文言語言的內(nèi)化,同時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引領學生經(jīng)歷從閱讀理解到內(nèi)化轉(zhuǎn)換,最后到口頭呈現(xiàn)的思維過程,促進學生表達素養(yǎng)的發(fā)展。面對文言文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的特點,怎樣才能更好地借助于講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呢?
還是以《書戴嵩畫?!窞槔處熓紫瓤梢怨膭顚W生緊扣文本中的人物,梳理彼此間的角色關系,理清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提煉故事發(fā)展線索。在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形成了整體認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故事主體上展開想象,注意細節(jié)的添加。學生從整個故事到主要細節(jié),然后再重新回到整個故事中,將歷練語言能力和提升思維靈活性進行有機整合。為了凸顯故事講述的生動性,教師可以通過角色置換或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嘗試以不同的角色來講述相同的故事,以變化的方式來處理文本內(nèi)容,高效歷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教師在充分感知文言文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進行誦讀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效歷練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浸潤,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性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文義.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言語思維能力的提升策略[J].考試周刊,2019(A4).
[2]羅金秀.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如何讓言語思維看得見[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2).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