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葦
個性是莫扎特歌劇中的多聲對抗,共性是貝多芬《歡樂頌》中的大合唱;個性是山坡上五彩繽紛的野花,共性是城市廣場上的井然有序。美是什么?美就是個性在左,共性在右。(開篇巧用比喻,但論點“在左”“在右”沒有鮮明地表明“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整齊劃一的共性,締造了《理想國》中的美好城邦。“最大的正義就是各司其職,美美與共。”柏拉圖的智慧在書中流淌。在那里,每個人都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在那里,不再有私人財產和貪欲;在那里,人人都懷有一顆善心,一個共同的夢想,沒有紛爭,沒有損人利己。這樣的社會秩序,這等偉大的共性,何嘗不是一種大美呢?正如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認為的,接受宇宙給人們的共性,和諧地存在著。共性者,美也!
參差百態(tài)的個性,才能避免《1984》中的可怕場景?!巴祟惖乃记?,讓人們在身體和心靈上同時臣服。”奧威爾的講述讓人不寒而栗。在《1984》的世界里,不再有百家爭鳴的繁榮;不再有真情實感的表達;不再有個性的張揚和萬物和而不同的場景。這樣的極權社會,當然是丑陋無比的,因為一旦失了個性,就如同天地失了白云草地,失了野花,上帝所應許我們一切美的千姿百態(tài),也失了。所以,美者,不可失個性也。(第2、第3兩段的開頭有總起句,但并不是論證中心的觀點句、知識材料的概括句,舉例后沒法兒再展開分析提升。)
個性在左,所以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蓬勃發(fā)展;共性在右,所以有了十幾個五年計劃的高效推進。2020年,中國在確保全部人口“脫貧摘帽”的共同目標完成時,也兼顧了5G、AI等各項創(chuàng)新技術的繁榮。我們新時代的建設者不僅要看到孟子說的“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也應看到國慶閱兵式上軍人的步履鏗鏘。(本段應該是聯系現實印證觀點,展開論證時還可以再具體些,要有具體事實的概括描述。如“個性在左,所以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蓬勃發(fā)展”,促進改革開放的“個性”指什么語焉不詳,要具體化。)
因為共性,柏拉圖的理想之歌千古傳唱;因為個性,《1984》的警示仍留存于人心。而因為個性在左,共性在右,中國復興的英姿勢必為世人矚目。(前兩個例子都是西方的,然后就引出中國復興,有些不順暢。換成我國的例子,再講中國復興會更合適。)
不足之處
整篇文章沒有統一的思路,事例左沖右突,缺乏論證的嚴整性。要在立意上占據高位,找到論證的支架,然后把材料與觀點融合起來,文章才能一氣呵成,減少行文的搖擺不定。
寫作前不妨先寫提綱,行文中用例要緊緊圍繞觀點有節(jié)制地展開論證。文章內容單薄,可把平日熟悉的關于審美的名句和講審美觀念的《病梅館記》的名段運用于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