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華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譽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他出生于德國的一個音樂世家,后來成為著名的宮廷樂長,其作品主要是服務于宗教禮拜。巴赫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數(shù)量龐大,幾乎包含所有的音樂形式,主要分為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在器樂作品中的《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被譽為“小提琴演奏的圣經(jīng)”。
《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由三首奏鳴曲和三首組曲組成,三首奏鳴曲分別是g小調(diào)、a小調(diào)、C大調(diào)奏鳴曲,組曲分別是b小調(diào)、d小調(diào)和E大調(diào)組曲。奏鳴曲是專為教會或是教堂而寫的,組曲則是世俗音樂。三首奏鳴曲嚴格遵循奏鳴曲形式,以“慢——快——慢——快”四樂章組成,以a小調(diào)奏鳴曲為例,則是“莊板——賦格——行板——快板”;賦格即第二樂章,是整首奏鳴曲的軸心,第一樂章像是一首曲子的前奏,第三樂章是間奏,第四樂章通篇的單音,像是一個樂曲的結(jié)尾。巴赫是巴洛克時期把復調(diào)音樂推向巔峰的作曲家;復調(diào)作品意味著不止一個聲部,而是由雙聲部及以上聲部組成的作品,這對于小提琴演奏者來說十分困難,雖然沒有跟帕格尼尼或是其他炫技性作曲家的作品那樣的高把位,或是十分快速的速度要求,但卻能很好地呈現(xiàn)一位小提琴手在演奏技術(shù)上的掌握程度及其個人的音樂修養(yǎng)。
《莊板》是《a小調(diào)奏鳴曲》中的第一樂章,它與第一首奏鳴曲(《g小調(diào)奏鳴曲》)的柔板有所不同,莊板的速度比柔板更緩慢,且作品更是多了莊嚴的氣氛,節(jié)奏更為復雜,但旋律線條沒有那樣《柔板》的朗朗上口,因此《莊板》在技巧上稍微難一些;在演奏《莊板》的過程中,我們要同時兼顧左手的準確性和右手的流動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把作品表現(xiàn)出來。
音準是表現(xiàn)音樂的首要條件,也是每位小提琴或是弦樂器演奏者的終生追求。如上文所提到,此奏鳴曲是一首復調(diào)作品,因此在《莊板》中許多雙音或是和弦的演奏,都需要我們細致的分開練習。
《莊板》中第一個和弦便是“噩夢”的開始。第一個和弦由一個純八度(a-a)和兩個大三度(a-c、c-e)組成,在練習時我們先用空弦對準三弦上的四指a,然后再去找底下g弦低八度a,這時g弦上一指的a會比平常我們習慣演奏的要稍稍高一些,那么我們在演奏時要有意識的去調(diào)整一四指的關(guān)系,然后再從低到高依次去找后兩個大三度的手指關(guān)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最后一個大三度(c-e)的時候,c即二指需要往前挪動一些,由于小提琴在演奏雙音或和弦的時候使用的是純律,而定弦中使用的是五度相生律,而五度相生律得到的大三和弦中的三音是不協(xié)和的,在純律中這個大三度的關(guān)系要近一些,因此c在演奏是為了音程的協(xié)和要稍高一些。
在練習這個八度抑或是諸類雙音或和弦時,我們在練習時候要把演奏單音時候起落指運用起來,每個音都敲在指板上,然后感受手指間的關(guān)系、距離;而不要用手在指板上摸音,這樣練習只會事倍功半。
在同一小節(jié)的第二拍的f使用四指伸指可以減少右手的跨弦壓力。伸指中同樣可以使用起落指來練習,而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在f-e的交替中出現(xiàn)的滑音痕跡,因此在交替的時候,左手需要先放松然后再挪動,若是直接挪動,則會出現(xiàn)明顯的滑音痕跡。
雙音演奏是小提琴手必備的硬功夫,但也是許多小提琴手的噩夢。從本科到研究生的演奏練習中,我慢慢摸索到一些練習雙音與和弦的心得。一開始筆者進入一個誤區(qū):用手指去調(diào)整音準,這里的“用手指調(diào)整”意思是首先想用肌肉的記憶去調(diào)整雙音中出現(xiàn)的音準問題,這是一個有點自欺欺人的辦法。在小提琴的學習中,若要提高手上的技能,首先要解決的不是手上的問題,而是先提高耳朵的監(jiān)管能力;同樣,我們在雙音練習中,通常會在拉不準的時候,第一時間說自己耳朵差,這是一個逃避問題的借口,這么說似乎所有拉不準的音都可以歸結(jié)到耳朵不好,我認為我們應該理性的、積極的去分析、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經(jīng)常對雙音的敏感度很低,這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雙音的熟悉度過低,甚至在拉一些音程或和弦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應該是什么樣一個效果,但若把它換成單音,那么這個音準問題就會好很多。當然從中有手指框架的穩(wěn)定問題,但是意識的轉(zhuǎn)變更為重要。當我們?nèi)フf一個音準與否或找一個音的時候,通常是從我們的經(jīng)驗或是記憶中去找到音、辨別這個音準不準。其實,可以得出音的準度是比較而來的,我們首先要建立這個音程協(xié)和的音響效果的記憶、感覺,在練習中感受手指間的關(guān)系、距離,以耳朵做把控,調(diào)整音準。
雙音出來的聲音效果與單音是不同的,雙音是兩個聲音碰撞出來的感覺,協(xié)和的雙音碰撞會產(chǎn)生兩個音外之音,如莊板中的f-a這個小三度,若是協(xié)和,它會碰撞出f-a外的音,若演奏時旁邊有大提琴,當演奏f-a這個音程足夠協(xié)和時,大提琴的D弦也會振動。在練習時,我們先不急著去找雙音的感覺,我們先聽清兩個音,同時腦袋也要清楚兩個手指頭應該要干什么,若是音程的連接,我們不妨先按著雙音的手型,但右手分開拉上下聲部的旋律,熟練后再進行雙聲部的練習;這樣不僅能清楚上下聲部的旋律走動,而且能讓自己清楚兩個手指應該干什么。我們常常在拉一些雙音的時候,稀里糊涂的就拉過去了,相信通過分開練習會讓手指和腦袋更加清晰。
同樣是兩個音的碰撞,協(xié)和的碰撞像是石頭扔進大海里,會掀起同心圓般的漣漪;而不協(xié)和的碰撞則是如石頭扔進小溪,波瀾不動;在練習雙音時要仔細聽清和辨別兩種不同碰撞的效果?,F(xiàn)在我以為,在雙音的練習中,意識的調(diào)整,聲音效果的記憶,比手上的練習更重要,且音準的準度是沒有極限,需要終生追尋,因此:聽到比拉準更為重要。
在練習《莊板》或巴赫無伴奏的作品時,我們通常會采用小拍子來練習,即以16分音符為一拍。由于以16分音符為一拍,在中間便會出現(xiàn)一個二對三的特殊節(jié)奏型。練習時可以先把三連音分為六個音,即FF-EE-DD,每一拍有三個音,也就是在第二個E打第二拍,找到感覺后便能去掉多余的音,直接按照譜面演奏。
在《莊板》中,我認為跨弦是一大難點:單音間的跨弦、單音接和弦的跨弦。單音后接和弦的跨弦需要左右手緊密配合,在練習時可以先放慢速度,先作單音和和弦低音的連接,左手要先行于右手;由于我在演奏中常常會把和弦前一個音拉短,因此筆者會有意識地拉長一點;這樣才能做到干凈無痕跡的跨弦和換弦。
在接和弦的跨弦中還有一個難點,在筆者演奏《柔板》的時候常常出現(xiàn)。在跨弦時,常常為了聲音的干凈和樂句間的連接,過于關(guān)注右手縱向的運動,以及平面間的轉(zhuǎn)換,而忽略了弓子橫向的運動,加上常急于去轉(zhuǎn)到旋律聲部,因此低音經(jīng)常都不清楚或是根本沒有;那么在練習的時候,如上文提到的意識的重要性,在演奏時有意識的去考慮橫向的運動,在拉音程或和弦時弓速可稍快一些,盡可能地多用一些弓子,從而使整個旋律走動起來。
在巴赫的作品中,和弦的演奏也有所講究,演奏時弓桿稍往外側(cè),同時要注意演奏平面;而在學習巴赫作品前可以先練習《克萊采爾42課》的第13課分解和弦的練習,有助于演奏平面的把握以及平面間的轉(zhuǎn)換。
當代演奏巴赫風格和派別主要有三種:浪漫主義、原樣主義、新古典主義,而本文談及的是新古典主義的演奏風格,新古典主義的演奏風格樸素、自然、有節(jié)制,在現(xiàn)代弓琴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實現(xiàn)巴洛克時期的演奏效果。
在演奏《莊板》的和弦及一些長音時,不能像演奏浪漫主義時期作品一樣弓子一直持續(xù);在《莊板》中這些和弦和長音需要收一下,跟鐘聲一樣,發(fā)出的聲音是一種類似減弱的音響效果。在演奏時開始要稍微沖一下,但不能有音頭,而后弓速減慢,出來的聲音是有弧度的,而不是一條直線。
這是由于巴洛克的弓與現(xiàn)在的弓不一樣,當時的弓子弓尾比弓頭輕,自然出來的聲音便是有收的效果;且當時用的是裸羊腸弦,裸羊腸弦不像現(xiàn)代的尼龍弦反應一樣快,要稍微給點力才能發(fā)出聲音。弓子走動中要放在琴弦上,換弓盡量不出現(xiàn)痕跡,特別是一些涉及到和弦或雙音的換弓,更是需要注意;練習時可以先找到旋律聲部的感覺,再加上伴奏聲部。
在《莊板》中顫音(tr)與平常演奏不同,平常會采用正打,而此作品要采用反打。F這個音上的顫音演奏出來的效果應是g-f-g-f-g-f;這是因為反打顫音才能回到本音上,而顫音不宜太快或太密,顫音的頭g音要稍微撐一下。
演奏巴赫的作品要十分注意揉弦的使用,當時的揉弦起到的只是一個裝飾的作用,因為當時小提琴沒有腮托或是肩墊,持琴的方法也不可能像現(xiàn)在的揉弦一樣的大幅度和高頻率,因此每個長音后稍稍加一些便可以。
演奏巴赫作品時許多人會忽略低音的走動,光想著高聲部的旋律?!肚f板》是復調(diào)作品,每個聲部各司其職,都有各自的旋律,因此在演奏時需要平衡、分配好每個聲部,注意低音聲部旋律化。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個二重奏的作品,我們不妨加入另一把小提琴,一把小提琴演奏旋律聲部,另一把小提琴只演奏低音或伴奏聲部,這樣能更好地抓住低音聲部的旋律,在獨奏時不斷模仿或是在再現(xiàn)雙提琴演奏的感覺。這個辦法不僅在《莊板》中可以使用,在《賦格》的練習中也是一個妙計。
通過以上對巴赫《莊板》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巴赫小提琴無伴奏作品中有許多細節(jié)需要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把握。帕爾曼曾說過:“從技術(shù)和音樂的深度來講,巴赫《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都比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還要艱難?!币虼?,這些作品值得我們不斷去練習、思考與研究。
以上僅是我在筆者淺薄的小提琴知識基礎上對《莊板》及其演奏方法的理解與練習心得,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演奏還是要寄望于今后不斷的練習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