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鍇
回溯歷史,南宋與金國一直在和與戰(zhàn)之間搖擺。歷經(jīng)紹興和議、隆興和議與嘉定和議,雙方大體處于相持對峙的狀態(tài)。直到蒙古崛起和聯(lián)宋滅金,南宋與金的和戰(zhàn)才宣告結(jié)束。
紹興和議是南宋高宗在紹興年間與金國訂立的和約,前后兩次。第一次紹興和議是在紹興八年(1138年),第二次紹興和議是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
北宋滅亡后,金國繼續(xù)發(fā)兵南侵,遭到了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比如,紹興三年至四年(1133—1134年),南侵的金軍在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首次遭遇慘敗。在這次戰(zhàn)役中,完顏宗弼(即金兀術(shù))率10萬步騎進攻和尚原,宋將吳階和吳璘率軍用強弩輪番射擊金軍,并以奇兵攻襲敵營,大敗金軍,繳獲鎧甲數(shù)萬計。岳飛率軍相繼收復了襄陽、郢州、隨州、鄧州、唐州、信陽六郡。這是南宋抗金之戰(zhàn)中一次大規(guī)模的反擊戰(zhàn)。
由于軍事上進展不利,1138年,金熙宗采納主和派完顏宗磐等人的建議,與南宋議和。1139年十月,金國遣右司侍郎張通古出使南宋,秦檜代宋高宗接受和議,主要條款包括: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貢歲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國把陜西、河南歸還南宋,以改道后的黃河為界;金國歸還宋徽宗的棺木及宋欽宗、宋高宗生母韋氏與其他宗室等。
第一次紹興和議遭到了金國權(quán)臣完顏宗干與完顏宗弼等人的極力反對。1139年,完顏宗磐以謀反罪被誅殺。次年五月,金熙宗背棄盟約,以完顏宗弼為統(tǒng)帥,再次南侵。但是,金軍在順昌、郾城和潁昌被宋軍擊敗。
盡管金國對南宋還具有一定的戰(zhàn)略優(yōu)勢,但是苦于應對山東、河北的各路義軍,已無力繼續(xù)南侵。對于南宋而言,要想北伐收回中原失地,也需要時間積蓄力量。因此,雙方在紹興十一年底再次開始議和,即第二次紹興和議。和議主要內(nèi)容為:南宋向金國稱臣;劃定疆界,東以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guān)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南宋將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割讓給金國;南宋每年向金國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自紹興十二年(1142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第二次紹興和議并未改變南宋與金之間不平等的關(guān)系,其意義在于確立了兩國以淮河為界的對峙局面。
在第二次紹興和議后不久,金國內(nèi)部爆發(fā)了政變。1149年,完顏亮弒金熙宗,即皇帝位。1153年,金國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158年,完顏亮遣張浩修筑汴京,不久再南遷。
1161年,完顏亮大舉南侵,欲一舉滅宋。同年十月初七,東京留守完顏雍起兵自立,稱帝于遼陽,改元“大定”,后世稱其為金世宗。完顏雍稱帝后下詔貶完顏亮為海陵王。完顏亮聞訊,繼續(xù)率軍南下,于十月初八渡過淮河。同年十一月,金軍抵達和州后,準備從采石渡過長江。
當時,負責防務(wù)的宋軍主將被罷免,新任主將尚未到任。所幸,中書舍人虞允文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正在采石犒師。他臨危受命,組織軍民迎擊,利用水軍優(yōu)勢,在長江中截擊金軍船只,金軍敗回長江北岸。南宋水軍繼而直逼金軍在長江北岸的渡口,焚毀金軍敵船,完顏亮被迫移師揚州。完顏亮強令金軍在三日之內(nèi)從瓜洲渡江,這一舉動迫使金軍部將完顏元宜等人率軍嘩變,射殺了完顏亮并率軍回撤。
以1161年的采石之戰(zhàn)為分水嶺,金國相對于南宋的戰(zhàn)略優(yōu)勢被進一步削弱。
從金國這邊來看,金世宗忙于收拾局面并穩(wěn)固統(tǒng)治。完顏亮在位期間橫征暴斂,迫使義軍紛起,襲擊金軍后方。其中,聲勢最大的是契丹人撒八、移剌窩斡領(lǐng)導的反金武裝。1161年,移剌窩斡率軍攻破金國的臨潢府,并于年底稱帝,改元“天正”。次年,紇石烈志寧(原名撒曷輦)率金軍鎮(zhèn)壓了這支反金武裝。移剌窩斡被殺,其部分余部降于南宋,長期與金對抗。
再看南宋這邊,采石之戰(zhàn)獲勝后,宋高宗于次年傳位給宋孝宗趙眘。宋孝宗主張抗金,不僅為岳飛父子平反,還在1163年擢升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遺憾的是,宋軍在符離大敗于金軍,金軍的統(tǒng)帥正是前文提到的紇石烈志寧,他的岳父就是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后來,紇石烈志寧歷任平章政事、樞密使等職,官至右丞相,封廣平郡王,后進封金源郡王。經(jīng)歷符離之敗后,南宋一時無力再北伐,金國也有和談的意愿。1164年,宋孝宗派魏杞赴金,重訂和議。次年訂立和議,議定南宋對金國不再稱臣,改為侄叔關(guān)系;南宋與金之間仍維持紹興和議后的舊疆,東以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guān)為界;南宋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為歲幣,銀20萬兩、絹20萬匹;南宋再割讓商、秦兩州給金國;金國逃到南宋的人員不再追回。隆興和議是南宋與金國實力對比改變后的產(chǎn)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紹興和議時南宋與金之間的不平等關(guān)系。由于此次和議是在乾道元年(1165年)達成的,后世也稱之為“乾道之盟”。
南宋寧宗在位期間(1194—1224年),金國內(nèi)部矛盾紛爭不斷,實力趨于衰落。宋寧宗不滿南宋對金的不平等地位,重用主戰(zhàn)派韓侂胄(北宋名臣韓琦曾孫)。從1205年開始,南宋部署北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206年四月,宋軍西線主帥、四川宣撫副使兼陜西河東招撫使吳曦遣密使至金營,以獻出階州、成州、和州及鳳州為條件,求金國封其為“蜀王”。同年五月,“開禧北伐”開始,吳曦按兵不動,十二月在興州接受金國的“蜀王”封號。次年正月,吳曦公開稱“蜀王”,向金國稱臣,并獻出階、成、和、鳳四州。就在吳曦稱王的第41天,他被部屬處死,獻給金國的四州也并未落入金國之手。但是,由于吳曦叛宋稱王,導致“開禧北伐”最終失敗。1207年,主和派代表史彌遠等人設(shè)伏謀殺了韓侂胄,轉(zhuǎn)而與金議和。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與金國重新訂立和議,史稱“嘉定和議”。和議約定金、宋改稱為伯侄之國;南宋歲幣增至銀30萬兩、絹30萬匹;維持紹興和議時的疆界,金退出所占原屬南宋的淮南、陜西各地;南宋給金犒軍銀300萬兩。
蒙古族貴族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諸部,于1206年在斡難河畔被擁為大汗,號成吉思汗,并建立了蒙古國。
1211—1233年,蒙古對金國發(fā)動了3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逐步削弱了金國的實力。
具體而言,1211—1216年,蒙古軍隊占據(jù)今黃河以北廣大地區(qū),攻破金中都,殲滅金軍的有生力量,擄掠金國的大量人口與財物。在此期間,山東與河北地區(qū)的農(nóng)民起義軍趁勢而起。其中,聲勢最大且堅持時間最長的是紅襖軍。紅襖軍主要分為三路,即山東東部的楊安兒起義軍、中部的李全起義軍和南部的劉二祖、彭義斌起義軍。1214年夏,楊安兒在萊州建立政權(quán),置官屬,年號“天順”。各路紅襖軍轉(zhuǎn)戰(zhàn)各地,一直堅持到1225年。
1217—1226年,蒙古對金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持續(xù)了10年。蒙古軍隊先后攻占了金國的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進一步削弱了金國的實力。1220年二月,金宣宗分封河北、山東、河東的地方官吏與地方武裝首領(lǐng)九人為“公”,兼任金國的宣撫使,以抵御蒙古軍隊兵鋒,收復金國失地。這九人分別是:滄海公王福、河間公移剌中哥、恒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胡天作、上黨公張開、東莒公燕寧,史稱“封建九公”。這九支地方武裝在其后金國對蒙古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終被蒙古軍隊擊潰。盡管蒙古軍隊在戰(zhàn)略上處于優(yōu)勢,但是也存在自身的問題,比如連年征戰(zhàn)導致的補給困難和將士傷亡較多,導致其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滅金。1227年,成吉思汗在臨終前,確定了蒙古聯(lián)宋滅金的戰(zhàn)略決策。
第三次對金戰(zhàn)爭(1229—1233年),蒙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先攻克潼關(guān)等地,繼而攻克鳳翔、河中。之后借道南宋,進兵金國都城汴京,金哀宗棄汴京出逃。蒙古軍隊在三峰山重創(chuàng)金軍,進而取得金國的都城。其間,蒙古遣王楫出使南宋,約定聯(lián)兵滅金。約定滅金后,將河南州郡歸還南宋。
金哀宗從汴京出逃后轉(zhuǎn)遷蔡州,1233年,宋蒙聯(lián)軍圍攻蔡州,金軍堅守至次年正月。就在蔡州即將破城的前夕,金哀宗傳位于完顏承麟,后世稱其為金末帝。金末帝繼位不久,宋蒙聯(lián)軍破城而入。金哀宗自縊而死,金末帝死于亂兵刀下。至此,金國滅亡。不過,金國的殘余勢力在金將郭蝦?的帶領(lǐng)下死守鞏州,一直堅持到1237年。郭蝦?可是金軍中有名的神射手,1223年,他隨軍攻打被西夏占據(jù)的會州,在攻城戰(zhàn)中箭無虛發(fā),射死敵兵數(shù)百,迫使守城的西夏軍出城投降。蒙古軍隊攻破鞏州城時,郭蝦?帶領(lǐng)守軍作戰(zhàn)。據(jù)說,當時他射出三百箭,箭無不中。箭矢用盡后,他投火自焚而死。其他守軍也相繼自焚,城中無一人投降。
金國滅亡后,蒙古并未履行當初許下的承諾,河南州郡并未歸還南宋。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宋理宗命令宋軍收復東京、西京、南京,史稱“端平入洛”。由于宋軍收復之地都是空城,得不到補給,加之蒙古軍隊的伏擊,宋軍被迫南撤。蒙古以此為借口,指責南宋違背盟約,宋蒙戰(zhàn)爭自此拉開序幕。這一年,距離南宋滅亡還有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