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城中謠
漢樂府
城中好高髻,
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廣眉,
四方且半額;
城中好大袖,
四方全匹帛。
【出處簡介】
漢樂府是繼《詩經(jīng)》之后,中國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作品題材廣泛,五言居多。在詩歌史上,以其深刻的現(xiàn)實性和完美的藝術性,閃現(xiàn)著奇異的光彩。
全詩由三個具有因果關系的復句組成。三個復句中,前半句說的都是西漢時期流行于京城長安(“城中”)婦女中的打扮與服飾,后半句,接著講述各地(“四方”)如何跟風效仿。
詩中說,由于京城里的婦女風行高聳頭髻的發(fā)式,各地婦女便都照樣跟風,梳起一尺高的發(fā)髻;京城婦女時興寬廣的眉飾,各地婦女便紛紛把自己的眉毛描畫得能夠蓋住半個腦門兒;京城流行肥大的衣袖,各地又都群起效尤,甚至用整匹的綢緞來剪裁制作。
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譏諷跟風時髦、追新逐異的社會風尚。實際上,詩的意旨要深刻、復雜得多,說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揭示風行草偃、變本加厲這一富含哲理意蘊的重大社會問題。即便說的是風尚民俗,那也是由在上者的行為所決定的。上頭喜歡什么、追求什么,直接影響到社會風尚,決定著人們的精神風貌。
這就牽涉到本詩的由來、出處?!逗鬂h書》記載,名將馬援之子馬廖,擔任衛(wèi)尉之職。當時,宮中馬太后躬行節(jié)儉,諸事崇尚簡約。馬廖擔心好事有始無終,于是上書皇太后,建言朝廷要率先垂范,持之以恒,以收全國正風勵俗之效。他在奏書中說,老百姓一向是看上面做什么,而不是說什么。他還引用了“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chuàng)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和“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等諺語,說明要想使節(jié)儉之風遍行天下,根本在于上面(宮中、朝內(nèi)、京城)必須帶好頭。太后認為他說得對,采納了他的建議。
事實上,有關強調居上位者的表率、示范作用之類的話,古代圣賢說過很多。講得最明確、最深刻的,是《禮記》記載的孔子之言:“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表率)也?!?/p>
全詩句式整齊,層次清楚;特別是運用重疊的格式、形象化的語言、夸張的手法、漫畫式的描寫,鮮明地反映出民謠的特點,既便于記憶,也有利于說唱與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