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涼州傳之天子起事

2021-03-28 02:31徐兆壽
延河 2021年3期
關鍵詞:張騫匈奴

徐兆壽

蠻荒之問

我出生時頭發(fā)有些稍稍發(fā)黃,且很軟,但總體上是黑的。我們家鄰居,我的一個侄子頭發(fā)是卷的,自來卷,不用燙,且特別硬。80年代時流行燙發(fā),我們常常開玩笑說他省有很多錢。我的一個表妹眼睛很大,眼球發(fā)藍,極為漂亮。我的奶奶眼睛很大,眼窩深陷……那時候,我們會議論誰誰誰如何,就像現(xiàn)在議論誰誰誰的衣服如何如何,是家長里短,并未曾意識到什么。

可是等我20歲上大學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總是有人會問我,你是回族?我疑惑地看著對方笑。對方就會說,看你的皮膚很白,眼睛深陷,頭發(fā)也跟漢民的不一樣。

我第一次聽說我與漢民不一樣的話。后來又有人說,你是歐羅巴人。我還是一臉不解地看著對方笑,對方就會說,看你的鼻梁,那么高,眼睛深陷,還有頭發(fā),都不像是漢族人,倒看著像個歐洲人。新世紀以來很多人開始染發(fā),有人喜歡發(fā)黃的,像歐洲人的那樣。有人就對我說,你這發(fā)型好,不是故意染的嗎?四十多歲快五十歲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胸毛、胡子都開始發(fā)黃,有些還發(fā)白。我愛人每次去我們家時,看到那么多人時驚呼,你們這邊的人怎么不像是漢族人。她看見我那個表妹時說,完全是個新疆美人。她看著我奶奶的照片問,奶奶是新疆人嗎?我說,不是,武威人。

我這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這邊很多人確實與內(nèi)地的漢人有很多相貌上的不同,但因為我們從來都是漢族人,便未曾“看見”過什么不同。我們以為天下的中國人與我們是一樣的。再后來,不遠處的永昌縣有個驪軒村,據(jù)說是羅馬人的后裔。英國歷史學家德效謙考證得出一個結(jié)論,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存在了612年的驪軒城,這個驪軒城便是古羅馬軍團的落腳地”。永昌人便抓住這一點搞旅游,但甘肅一些歷史學者否定此事,他們以出土的漢簡為例,說明在所謂的那個軍團來此之前,已經(jīng)有驪軒縣了。歷史學者還說,整個的河西走廊,過去有月氏人、烏孫人、匈奴人、粟特人等非蒙古人種長時期生活過,這些人都是印歐語系人種,歷史上常常描繪他們是“高鼻梁”、“深眼窩”,所以河西走廊有這樣特征的人比比皆是,無法證明永昌的驪軒人就是羅馬人。這種說法也自有道理。不過,我也在想,既然拉丁語中的驪軒就是指“l(fā)egion”,指羅馬軍團的意思,那么,早已存在的驪軒縣是不是早已來到中國的羅馬人在此生活的一個據(jù)點呢?其實,歷史的疑問始終不斷。永昌縣的本土學者和在蘭州的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都不能完全能說服我。

因為我就是一個依然保留著某種特征的鮮活的人種,一個明證。于是,當我不斷地向本地和西向探看的時候,就越發(fā)覺得我自己本身是一個謎。它是歷史形成的一個結(jié)。要解開它,卻難之又難。歷史上的很多線索都像流星一樣轉(zhuǎn)瞬即逝,看上去明明存在過,但你無法把它們串成一條明亮的線。你無法給人看,無法說清楚。

我是誰?我是漢人,還是羅馬人?抑或是羌人、月氏人、烏孫人、粟特人……還是這一切的混血兒?

我從哪里來?是從中原來?還是從中亞或西亞甚至羅馬來?

從上大學時埋下的這個疑問的種子,到三十六歲(那一年我開始研究絲綢之路旅游文化)開始不停地向西漫游的時候就拼命地生長,到四十二歲時我去了上海,原以為可以停止這疑問,誰知道在上海我看見它已經(jīng)長出我的身體,高過我的頭頂。我越是拼命地去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它也就拼命地低頭尋問我,使我每停筆,回頭遙望蠻荒中的河西走廊。

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是還鄉(xiāng)。那時我并不信。那時,讀那些文章時才三十多歲。那時,我相信人性是真理的本原,人的真理在人本身,與世界無關。那時,讀荷爾德林的詩只覺得有一種壯美的荒原感。諸神在荒原上哭泣。那時,諸神還是西方的諸神,是古希臘的天空。

四十二歲以后——哦,四十二歲,這個年齡也在《史記·孔子世家》里出現(xiàn),那時,孔子完成了《詩》《書》《禮》《樂》,多少有些自滿。他想去從政,未遂,于是回家繼續(xù)教書,繼續(xù)學習知識?!且荒辏乙踩ド虾@^續(xù)求學,但就在遠離故鄉(xiāng)之時,竟情不自禁地在精神世界里還鄉(xiāng)了。

當飛機從東方明珠塔和黃浦江畔飛起,從綠色叢中飛起,在崇山峻嶺間漫游,云山幻海無窮無盡地向天邊展開,我便睡著了,醒來之時,便看見亙古的荒原,同樣是崇山峻嶺,可這里看不見一根草。從飛機上往下看,確實無法相信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

當飛機從中川機場和黃河之畔飛起,在荒原上升入天空,慢慢地,你看見它進入綠色,再看見水,然后同樣也是云山幻海,同樣又是進入夢鄉(xiāng),醒來時,已是江水之上,藍色的大海向你展示它迷人的身姿。

一來一往,從西北的乾位,來到東南的巽位,這是何等地對比啊。然而正是這樣的對沖,我的精神世界才響起史詩般的交響。此時,便確知,還鄉(xiāng)是詩人的天職,冥冥之中的命運。

從四十四歲開始,我便沿著絲綢古道這條舊大路還鄉(xiāng)??赡睦锊攀俏业墓枢l(xiāng)?

蘭州?顯然不是,這是一個驛站。

涼州?是,又不是。故鄉(xiāng)比它更遼闊,更無窮,更深邃。

是絲綢古道?是,也不是。故鄉(xiāng)在這條大河里流淌,經(jīng)變。

是中亞、西亞、歐羅巴?顯然不是,但又不能完全否定。不能一直向西,那是太陽沉沒的地方。還要往東,向太陽升起的地方。

那里是古中國,一個在現(xiàn)代中國之下沉默著的古中國,一個需要人喚醒且重新建設的古中國。故鄉(xiāng)與它相關。

這已是整個的中國史,又幾乎是整個的世界史。難道我必須同時踏進這兩條廣闊的河流,才能找到真正的故鄉(xiāng)?

一個聲音從遙遠的未來空曠地滾來:必須是,你必須重新回答何為中國,何為世界。

我則小心地說道,現(xiàn)在,我必須要做的是,重新回答何為涼州,何為中國,何為絲綢古道。然而,當我翻開歷史之時,卻發(fā)現(xiàn)它是半部歷史,它的上部是空缺的,那就是漢武帝與霍去病逐鹿西域之前的歷史。

此時,我卻聽到一個從遙遠的過去逶迤而來的聲音,沙啞地說道,這就是你的使命,你必須重新發(fā)現(xiàn),必須重新去傾聽古老的聲音,必須重回古老的曠野。

我終于聽到了諸神的聲音。

天子起事

1

小時候,我常常在太陽升起的時候和弟弟們跑到院門外面。那時候,并不是因為我們喜歡看日出,而是因為日出就意味著陽光普照,意味著可以取暖。涼州的冬天太涼了,但太陽只要照到身上,身子便不那么冷了。所以,我們對何時出太陽特別敏感。我們總是在太陽剛剛要升出地平線時就能沖到院門外,讓第一縷陽光照到我們臉上,并看著它冉冉升起。那時,我們看見涼州無垠的大地從我們開始,向四周無限地張開。我們不知道天地的邊界在哪里。

所以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常常登上屋頂,向四方望去。南方是藍青色的祁連山,山頂上終年積雪,有一座古塔立在山腰上,發(fā)著斑駁的光輝。其它幾方則都是平原。我曾經(jīng)騎著自行車向遠方駛?cè)ィ詾槟茯T到邊疆,結(jié)果進入戈壁的荒野時便迷了路。

讀書使人明智。后來便知道涼州雖然不是中國的邊疆,但也差不多了,而且它是中國很小的很不起眼的一個地方,還特別落后、封閉、貧窮,才知道中國和世界意味著什么。于是,便有一種力量拼命地促使我走出涼州。

許多年之后,當我再回想起童年的經(jīng)歷時,便是另一番滋味。那冉冉升起的太陽成了最美的風景之一,那向荒野里探尋的經(jīng)歷成了一生的夢境??嚯y變成了美酒,無知和封閉變成了自足。

但也由是便向歷史屢屢發(fā)問,我們足下的土地何時文明肇始,何時又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我的故鄉(xiāng)涼州,向中國乃至世界貢獻了什么?我們怎樣敘述涼州?從何時開始敘述?

這才發(fā)現(xiàn),涼州進入文字記載的歷史基本上到了漢武帝時。如果說中華文明是上下五千年,涼州能說得清的歷史才兩千一百多年。它之前的歷史飄渺杳然,無人能說。這多少令我感到茫然而無措。

2

最早講涼州及河西史地的人,是一個名叫張騫的漢中人。按司馬遷的描述,張騫本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我猜想他讀了《山海經(jīng)》等很多關于上古地理方面的書,且勇猛剛烈。他可能始終在等待一個機會建功立業(yè),甚至于說,他是專門來這世上做一件事的。

讀完《史記》,我常常在想,有四個人生在武帝之時,似乎是天命在茲。第一個便是董仲舒。他數(shù)年不窺家里的園子而讀書,就是等著有一天天子召其出山,為中國融合百家,重建儒道,樹立千秋基業(yè)。第二位是霍去病。他在這世上僅僅活了二十三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打匈奴,把匈奴趕往漠北,封狼居胥,祭地姑衍。第三位是張騫,他的一生就是為漢家江山探險,鑿空西域,溝通世界。第四位則是司馬遷,一生只寫一本《史記》,身殘志不屈,為中國人立下一部精神的《圣經(jīng)》。

漢武帝何其榮幸?。〈怂娜?,是改變和創(chuàng)造古代中國的四子啊。張騫,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且毫無家世傳承的人,一個郎官,竟有如此之豐功偉業(yè)。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是有幸的。

有幸的人總是懷揣夢想。張騫也一樣。不知為什么,他到二十五歲時始終沒有結(jié)婚,似乎就在等著天子招募。《史記》中記載他為人寬厚、堅毅、勇敢,這些都符合漢武帝少年天子的要求。與他一起應招的還有一百多人。他是郎官,便成為帶頭人,成為出使西域的第一個外交官。十三年之后,當他再次回來的時候,人們才知道這個失蹤很久的人一出隴西就被匈奴俘虜,單于敬其義,給他娶妻生子,但他從來不改節(jié),終于在一個黑夜里逃出河西,西至大月氏。然后又是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回到故鄉(xiāng)。

十三年前,一百多人跟著他浩浩蕩蕩西出隴西,向未知的西域挺進。那時,張騫的胸中鼓蕩著的是豪情熱血,那些挑選出來的勇士個個都懷著出使回來后被封侯加爵、光宗耀祖的夢想。整個草原和沙漠上都飄蕩著他們雄性的荷爾蒙。可是,十三年之后,回來的只有兩人,張騫和他的隨從——匈奴奴隸甘父,他們倆人的確被封侯加爵。跟著他們回來的還有兩個人,張騫在匈奴的夫人和兒子。

最重要的是,張騫還帶來了一張世界地圖。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描繪除中國之外的廣大世界的外交家。從他那里,人們知道了昆侖在哪里,黃河的源頭在哪里,匈奴在哪里,月氏去了哪里,還知道了大夏、大宛、條枝等。他還聽說西王母國去了遙遠的條枝國,西王母還活著……

張騫遂成為那個時代的傳奇。

司馬遷盛贊其“鑿空西域”。這個修辭很了不起。仿佛西域是一塊石頭,是一般力量打不開的,而張騫花了13年,以頑強的生命力終于將其“鑿”開,于是,一個浩大的西域世界便呈現(xiàn)在漢帝國面前了。

3

現(xiàn)在我們不得不先來認識一下張騫,看看他為什么要來河西走廊和西域世界。先得從秦朝說起。

從各種史料可以看出,在西周和春秋之際,西域世界往往不被看成中國版圖,還在化外之中。那時,史籍中稱在河西一帶生活著的一個民族或國家叫禺知,其實就是后來《史記》等史書中所講的月氏。從星星點點的記載中可以看到,月氏人一直伴隨著周人生活,是周人的鄰居。但后來,從北方襲來另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把月氏人趕到了伊犁河畔。顯然,那里的草原沒有河西的豐美。史學家們用了很大的勁才劃開出一條時間之線,說在公元前174年(前元六年),匈奴中的右賢王擊敗了月氏人。匈奴人又占領了河西,成為涼州的先民之一。

事實上,早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際,匈奴已經(jīng)很強大了,她趁華夏諸侯們相互征伐之時,侵占了中原河套地區(qū),就是我們在地圖上看見的黃河“幾”字形的那些彎曲的周邊地區(qū),在那里扎下帳篷,牧馬放歌。秦始皇很生氣,就在公元前214年派大將軍蒙恬率領大軍抗擊,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匈奴“十年不敢南下而牧馬”。

我有兩次驅(qū)車走過那里。一次是2008年,一次是2010年。我從蘭州出發(fā),到白銀,再到銀川,在銀川與石嘴山中間的某個小城里吃了炒面,然后便一路看著無邊的向日葵和正在開采的煤礦向東駛?cè)ァT诎頃r分,穿越烏海邊的一片花海,夕陽把正在沙化的草原照耀得凄迷又輝煌。

這段連霍高速基本上就沿著黃河在延展,使我每每想起古代草原民族就在這里徘徊,躍馬南望。兩千多年來,自從將匈奴趕往歐洲,漢家天子不知在這里進行過多少次的開荒屯田,也不知從中原和河西遷來過多少人口,但這里依然是戈壁橫亙,人煙稀少。我的車一直在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奔馳,但仍然覺得太慢。那時,我就不禁為古代匈奴、西夏、蒙古人感到既惋惜又羨慕。惋惜的是那樣寂寞的長途他們是如何度過的,中間連一個歇馬的地方也沒有。羨慕的卻也正是如此。他們可以騎著馬隨心所欲地奔跑,可以拼盡全力向天邊飛去,但天邊依然無限遙遠,在這樣英雄而又無奈的境遇中,在如此遼闊而又不知所措的局限里,馬頭琴便不得不嗚咽,蒙古包便不得不以歡娛的歌舞來沖淡這無邊的孤獨。

我的朋友賀雄飛是蒙古人,他來蘭州時,我們一起在黃河邊喝酒唱歌,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唱了一曲蒙古歌,歌聲悠揚動聽,唱功極好,他卻說,你唱的不是蒙古歌,蒙古歌一定是憂傷的。是的,我同意他的美學。在那樣無限的天地里,被情感所困的渺小的人類,必須是憂傷的。蒙古詩歌、音樂與舞蹈的美學基調(diào)就是憂傷,甚至服飾看上去有多燦爛,它的內(nèi)心就有多么憂傷。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走地見牛羊。在漢語詩歌史上,它常常以雄渾、蒼茫而與南方的靡靡之音形成對比,但就其自身來講,則懷著巨大的憂傷。那是天地的憂傷,絕非人的憂傷,可是,蒙古人、匈奴人以及整個北方馬背上的人類無時不刻地要背誦這浩大的憂傷,承受這巨大的傷心。

車在無人的高速上飛奔,越是進入空曠,我就越是感到巨大的悲傷,同時也感到從未有過的自由。這種悖論是如此地和諧,如此地完善。夜幕中,我們駛?cè)胍蛔咴系男〕?。第二天,我們到了包頭。在一個公園里,有人告訴我,那里就是張騫當年放羊的地方。

我有些愕然,但同時也覺得合理。我站在那里,向西遙望。要從那里往西走,再穿過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差不多將近兩千公里。飛機最快也要飛兩小時,開車要兩天,而以馬的速度,則需要半月甚至更多。張騫是以何等的毅力穿過戈壁和千里河西的呢?

4

秦始皇很快死了,秦二世也沒幾年就被推翻了。剛剛統(tǒng)一的國家又一次大亂起來。等到劉邦和項羽大戰(zhàn)之時,匈奴再次乘機南下和西進,整個河套地區(qū)和河西走廊都成為匈奴的天下。此時冒頓殺了自己的父親后成為新單于(公元前209年),他東滅東胡,西征雍州月支,把月氏趕到了新疆一帶,然后又征服了當時西域的小國家二十多個,成為北方霸主。

等到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國家后,匈奴已經(jīng)鐵板一塊,還設僮仆都尉,向各國征收繁重的賦稅。僮仆就是奴隸的意思,也就是把西域諸國當成了奴隸之國,這也使西域諸國對匈奴不滿。然后,匈奴便考慮南下。

那時候打仗要考慮正義不正義,為了求得正義,所以要使一些手段。匈奴就經(jīng)常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侵占漢朝的領土,試圖要與漢朝一決雌雄。

公元前201年,即漢高祖六年,這一年秋季,冒頓率領10萬鐵騎圍攻一個叫馬邑的地方,在這里與劉邦打了一仗,結(jié)果劉邦被圍了七天七夜,最終還是通過賄賂冒頓的王妃逃了出來,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當時,劉邦盡管有32萬大軍,但大多都步兵,一旦進入空曠的草原,就不如匈奴的騎兵了。據(jù)說,當時劉邦因為連年戰(zhàn)爭,當了皇帝要找同一種顏色的幾匹馬拉車,都有些難。這雖然有些夸張,但說明當時漢朝雖有兵,可缺馬,而馬是當時戰(zhàn)爭中的利器。

那次受辱之后,還屢屢受辱,打又暫時打不過,所以就只能通過和親政策緩和關系。一口屈辱之氣一直在大漢天子和朝臣的胸中憋著。在七歲就被確立為太子的劉徹,早在童年時就常常聽到宮里的咆哮聲,那是對匈奴的怨氣,他以為大戰(zhàn)在即,可是,不久之后,就聽到嘆息聲,聽到某個公主又去和親的消息。

公主的哭聲從漢家宮廷響起,一直與淚水相伴,去了遙遠的草原上。不久,那哭聲以另一種方式又傳回宮里。他便知道自己的親人受了欺負。又是咆哮聲,又是嘆息。

少年天子便發(fā)問,為什么不去打仗?為什么要忍氣吞聲?于是,就會有人告訴他高祖如何受辱、國家如何貧困、匈奴如何強大,如此之下,處理的方式只有一個,忍辱負重,韜光養(yǎng)晦,等待強國之時再一報此仇。

少年便發(fā)誓,如果有一天自己做了皇帝,一定要報這個仇。這口氣一直憋了十幾年。

5

十幾年之后,十六歲的少年劉徹終于登上大寶。他想,終于可以有機會吞出這口濁氣了。他急不可待地欲施新政,但幾重大山阻礙著他的雄心壯志。

第一重是朝綱混亂,人心浮動。與此相連的便是第二重,整治腐敗,諸侯自大,中央力量衰弱。第三重是文景盛世之下的兩極分化,大地主崛起,挾持朝政,而農(nóng)民失去土地,無依無靠,變?yōu)榱髅瘢瑒觼y隨時會發(fā)生。第四重是國庫空虛。第五重是匈奴壓境,無力抗爭。

古人說,要攘外,先治內(nèi)。年輕氣盛的漢武帝以為自己是皇帝,就可以自己作主。天子喜歡文學,也作為不少詩賦,如《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等,其中尤以《天馬歌》最似天子之詩,好有氣派。明人王世貞評論其詩賦成就在“長卿下、子云上”。長卿乃司馬相如,子云乃楊雄,皆為漢時才子。王世貞以為劉徹之才在二者之間,此評價已是史上最高了。要說武帝有文才那是自然的事,但如此高的評價恐怕還是有些過高了。武帝說到底,是一位真正的文學愛好者,其才非文學所能概括,而是帝王之大才。《天馬歌》便能說明問題。

因為如此,在他當了皇帝的當年,就起用研究《詩經(jīng)》最好的學者趙綰為御史大夫,拜自己的文學老師王臧為郎中令。此二人,皆為儒生,試圖推行儒學。他們還向天子推薦自己的老師山東的申培公,于是天子“束帛加璧、安車駟馬”以迎申公。

申公何人也?自孔子之后,學成六藝者七十二賢人,分散在各地講學。但其實七十二賢人,也并非都能掌握六藝,至少《周易》不易通解,史書上講,子夏之流者講《易》多是皮毛。七十二賢,各能從六經(jīng)中得其一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所以六經(jīng)各有分野。比如對《春秋》的釋讀本就有著名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三傳,還有《鄒氏傳》《夾氏傳》等。其它各經(jīng)也有釋讀本,到漢時則稱為注??鬃与m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仁政實踐,但其學生和學生的學生都陸續(xù)以此為業(yè),有如他講經(jīng)者,有從政者。如他者,則延續(xù)了以圣人(絕對當代以來所講的個人)的方式向世人訓導,以經(jīng)教世。這種傳統(tǒng)一直持續(xù)到董仲舒和司馬遷時。司馬遷曾徒步去瞻仰圣人,看見孔府禮器猶在,禮容在演,于是感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彼抉R遷還記載當時之世研究六經(jīng)的儒學大家,“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逼鋵嵤俏褰?jīng),《樂經(jīng)》亡佚了,無經(jīng)師繼承。這其中的深義,恐怕非“亡佚”二字所能概括的。

于是,我們從昏沉而浩茫的歷史中看見了申培公這個人。他是講《詩經(jīng)》的,自然應當是一個詩人才好,但文學史上未曾見過他的名字。他是一個教授。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申公教的便是如何言說的本事。漢家天子從派人去山東接申公開始,就一直在想,這下終于可以有請教的人了。時申公已年過八十,不知走了多久才到達長安。終于上了殿,天子下來接見,有些恭敬地問老人家:“請教先生如何治理亂世?”申公說:“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碧熳鱼等?,不知如何應對,只好沉默。懷了那么多的期望,必然也就有了無法想到的失望。但畢竟申公名聲在外,還是要用他,給他以太中大夫的官做做。

三人成眾。天子與此三人以及眾儒生早已形成了一股鮮明的勢利,天天言詩說禮,批評不正之風,誰知他們還想進一步,僅僅一年便上書武帝不必再聽東宮太后懿旨,結(jié)果觸了竇太后的逆鱗,被下獄致死。其余丞相竇嬰、太尉田蚡皆被免。太后者,一直念黃老之書,提倡萬物皆由其自性成長,不必拘于禮,可現(xiàn)在她顯然不能再沉默下去了。

少年天子只好收手,開始韜光養(yǎng)晦。六年好不容易過去,竇太后死,二十二歲的漢武帝終于可以重新大展身手了。他第二次向民間舉賢良。董仲舒便應聲而出,并提出以儒家為宗主而融合各家的思想。此思想立刻得到漢武帝的認同,于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jù),將周代以來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jié)合起來,融法家、道家、陰陽家、農(nóng)家等思想,建立了一個自孔子以后更為集大成的思想體系。“三綱五?!?、“天人感應”、“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春秋訣獄”等思想應用于不同的倫理范疇與日常生活中,使天下一統(tǒng),人心思歸。“五四”以來,因為我們要打倒傳統(tǒng),接引西方思想,所以一切以希臘思想和西方近代以來的民主、自由、科學、博愛為價值觀來重新評判古代中國,所以,孔子和董仲舒便首當其沖,成為被批判的對象。

然而,按照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整個世界無時不刻處在變化之中,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歷史之規(guī)律。炎黃之時,天下紛爭,于是黃帝統(tǒng)一天下,結(jié)束了動亂;春秋之時,諸侯紛起,天下大亂,于是諸子奮起,個個尋求大治之道,故有百家之言,及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然人心未歸,遂焚書,排異見,車同軌,書同文,事業(yè)未竟身已死。漢高祖劉邦只是個二傳手,將天下轉(zhuǎn)幾手交給漢武帝,故而始皇帝的事業(yè)由武帝繼承。司馬光曾批評武帝在外表上類似于秦始皇,是可憎的,皆用法家酷刑法世,但是,內(nèi)里又不一樣,終似江山永固,封建事業(yè)后繼有人。這內(nèi)里的不同就在于有一個圣人在起作用,這便是儒生董仲舒、司馬遷等硬生生樹立起來的道統(tǒng)觀念。人心始治。

然而世界在永轉(zhuǎn)不息,穩(wěn)固的東西轉(zhuǎn)瞬即逝,就開始向著分化進行。所以,從六經(jīng)注我的圣教便慢慢轉(zhuǎn)向我注六經(jīng),何宴、王弼之流者便開始重釋經(jīng)典,講自己的話,釋放自我。這便是魏晉時刻的到來。人們都說魏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階段,其實,這何嘗又不是人心動蕩的時期。動則亂,亂則求治,求治則圣人出?!度龂萘x》中所講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是表面的尋求統(tǒng)一,思想的統(tǒng)一則是真正內(nèi)在的需求。這樣的統(tǒng)一則一直到了宋明理學產(chǎn)生才實現(xiàn)。然而,一旦實現(xiàn),便意味著分化,因為統(tǒng)一就意味著對個體的束縛,束縛便要尋求解放,尋求自由,所以在經(jīng)歷明清現(xiàn)代思想的探索之后,向新的思想借鑒力量,這便是西學。馬克思主義也是西學之一種。然而這樣就又面臨思想的紛爭,故而“五四”時期和改革開放幾十年便是思想碰撞的兩個時期。這樣的紛爭必然又迫使人們尋求統(tǒng)一。這就是今天這個時代的任務: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西學等整個世界文化的融和。

西方世界的歷史又何嘗不是如此。從《荷馬史詩》就開始的希臘諸島長久的戰(zhàn)爭,迫使希臘諸子們尋求統(tǒng)一的思想。如同中國一樣,最早出現(xiàn)的往往是法家,但是法家可以用武力和強力統(tǒng)一肉身,卻不能歸服人心,所以,蘇格拉底哲學王的思想便出現(xiàn)了,柏拉圖有關美德、靈魂的探討也及時地出現(xiàn)了,最后是亞里士多德試圖用知識和道德來統(tǒng)一人心。短暫的理性的統(tǒng)一就此完成。亞歷山大還試圖把這樣一種文化推行至整個世界,這就是他的東征和希臘化運動。然而,邏輯的推理雖然使人服氣,但如果沒有諸神的幫助和信仰,這些知識和邏輯便成為空談。羅馬帝制時代的統(tǒng)一蘊藏著的是人心的墮落、動亂,所以,羅馬面臨新的危險。此時,另一種大一統(tǒng)的思想降臨了,這便是從猶太教誕生的新的宗教基督教。中國的宗教與西方的宗教不同在于,中國的宗教始終是方外之教,很少有政教合一的情況,而西方宗教則不同,它永遠參與政治。這是因為西方的知識缺少宏觀性,由短暫的知識和邏輯構(gòu)建的世界總是被新的發(fā)現(xiàn)動搖,所以,其知識不穩(wěn)固,但基督教恰好提供了一種關于世界起源、關于倫理道德的知識,所以它才變得穩(wěn)固。但是,這種穩(wěn)固面臨的又是對人心的束縛,所以文藝復興時代便應運而生。后來的這五六百年,其實正是西方世界人心動蕩、宗教面臨科學的解構(gòu)、百家出世、重新尋求統(tǒng)一的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人類其實正面臨著一次集大成的融合。這也許正是漢武帝和董仲舒、司馬遷們當年的選擇。中國人的時間是非常有意思的,從一個甲子到另一個甲子是六十年一個輪回,歷史也在不斷輪回。但西方人時間是一樣,它像射出的箭一樣,無法回來,消失在黑暗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文化的宏觀理論要比西方人的完善得多。這也是中國文化為什么非常穩(wěn)固的原因。

如此來解釋少年天子和董仲舒是想告訴人們一個不同于以往解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自然是想解釋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重新回到那個令中國人自信滿滿但又疑惑重重的時代,重新回看那個意氣奮發(fā)的少年天子和老成持重、從不越禮節(jié)的儒生。

一老一少,這世界被平衡得如此既有叛逆者的朝氣又充滿亙古不變的秩序。在我看來,這便是中國古代社會治理體系的完成。后來的兩千多年,三綱五常未變,儒學體系未變,變的只是一個個皇帝的姓名而已。

6

當然,漢武帝也許未曾想到自己創(chuàng)立了如何偉大的功業(yè)。他只是想讓帝國聚精會神,想讓他的號令從未央宮直達邊陲小鎮(zhèn)。就像清朗之夜那樣,一眼可以看見天空里的圓月。

其實,這種創(chuàng)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本也不是什么難事。只要懷著一顆圣人之心,把歷史上那些光榮的圣王們的事跡重新梳理一遍,把他們成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為一種規(guī)律,就如現(xiàn)在的科學家們所講的那樣,一種經(jīng)驗如果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檢驗之后是正確的,它就叫科學??鬃铀龅恼沁@樣一項事業(yè),董仲舒又接過孔子的筆,將它寫成了幾個詞:“三綱五?!薄ⅰ疤烊烁袘?、“春秋訣獄”、“表彰六經(jīng)”等。它哪里是什么創(chuàng)造?分明只是一種總結(jié)而已。

有了這樣的思想武器,整個天下就如烹小鮮。諸侯得以安服,吏治得以清理,地主們得以收服,流民們得以安置,然后,開九道,通商道,四海得以咸服,萬民得以富足。

于是,便可攘外,打匈奴。

7

在他十六歲登基之后,他就常常遙望北方,因為從他兒時到現(xiàn)在,那里不時地會傳來壞消息。匈奴又在邊境上搶劫,又在挑釁。

常常是無名之火頓起,但是,也是從小時候就被時時按住仇恨與怒火的習慣也使他很快就平靜了。似乎沒有人能告訴他如何解決這個巨大的難題。他決定自己來解決。

于是,他讓人給他找一些被俘的匈奴人來。他讓他們給他講匈奴人的故事。這就叫知己知彼。漸漸地,他知道了匈奴人是從哪里來的,匈奴人是習俗是什么,老單于是怎樣的人,新的冒頓單于是怎樣兇狠的人。有一個匈奴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個奴隸是早先漢匈沖突中被俘的一個匈奴,是堂邑侯陳午的奴隸。陳午聽說漢武帝在尋找能夠了解匈奴情況的匈奴,便專門上表皇帝,派人帶著甘父從浙江一帶來到了長安。陳午還說,這個奴隸很忠誠,很小時就來到了漢地,家人都已死去,連名字也沒有,他給他取了名字,并一直帶在身邊,教會了他漢語,還為其娶了妻子,且有了兒子,所以也不怕他反叛。

漢武帝就問他如何才能打敗匈奴,甘父說,現(xiàn)在的單于冒頓是殺了父王當上的單于,有才略,但是,匈奴人在河西走廊打敗了月氏國,殺了月氏王,冒頓拿月氏王的頭骨當飲酒的器皿。月氏人嚇得逃跑了,跑到了北方伊犁河邊,所以月氏人恨透了匈奴,一直在尋找伙伴攻打匈奴,為老月氏王報仇。如果能找到月氏國的國王,與他們聯(lián)合,應當可以打敗匈奴。

漢武帝一聽大喜,問他,你熟悉河西一帶嗎?

甘父說,我就是在那里長大的。

武帝便看著甘父說,你愿意再去一趟西域嗎?如果能找到月氏國的國王,說服他們一起打匈奴,回來后朕就給你高官厚祿,再也不為奴隸,你可愿意。

甘父說,我在漢已經(jīng)生活了很多年,堂邑侯待我如親子,我已是多半個漢人,更何況聽說我們本就是大禹的子孫,如果能夠擺脫奴隸身就已經(jīng)知足,哪里還敢想榮華富貴。請陛下差遣。

于是,武帝便下詔書,向全國招募勇士,前往西域。

那一年,武帝已十八歲。

那一年,應詔出使的張騫二十五歲。不知道為什么還是未婚青年,似乎就在等待這一刻的到來。

責任編輯:弋 舟

猜你喜歡
張騫匈奴
張騫探西域
漢朝人為什么嫌棄張騫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寶
義退匈奴兵
西游新記7
張騫——出使西域奔波一生
飛將軍抗匈奴
張騫通西域
三星火退匈奴
化隆| 桃源县| 长白| 车致| 平南县| 永新县| 聂拉木县| 仙桃市| 凉山| 法库县| 墨脱县| 永新县| 红河县| 朔州市| 蚌埠市| 天全县| 安康市| 台中市| 五峰| 乌鲁木齐县| 曲水县| 萨迦县| 桂东县| 建德市| 铁力市| 响水县| 阳原县| 威宁| 遂溪县| 包头市| 且末县| 宁远县| 星座| 通城县| 疏勒县| 阜新市| 德州市| 安丘市| 德安县| 肇州县|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