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爾
期待多年,曲藝教材《中國少數民族曲藝藝術》終于出版了。這是曲藝界、教育界值得慶賀的一件喜事。這本教材的初稿,本人曾經應邀審讀過。再次翻看付梓之后的文本,依然能感到有股海納百川、異彩紛呈的氣息撲面而來。顯然,曲藝教材《中國少數民族曲藝藝術》,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該教材的觀照對象,是幅員遼闊的中國版圖中所有少數民族的曲藝。采用如此開闊的視野,涵蓋如此繽紛的內容,在教材編寫史上是較為罕見的。長期以來,在曲藝界較少見到正式出版的曲藝專業(yè)教材,遑論對于面廣量大的少數民族曲藝的描述與概論了。因此,稱其為首創(chuàng)應該不為過。
起源于民間的說唱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表現樣式多彩多姿。有的以說為主,有的以唱為主;有的且說且唱,有的似說似唱;還有的既說又唱、載歌載舞并融匯了傳統(tǒng)戲曲的諸多表演方法。后來,中華民族一切說唱藝術統(tǒng)稱為曲藝,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那是在1949年7月召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得到確認的。最近若干年來,中國曲藝家協會一直在推廣“大曲藝”這個概念,其精妙之處,在于可以將56個民族的民間說唱視為一個整體,歸為一個類別,以便不同民族的說唱藝人相互學習、攜手并進、共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這本教材的編寫者,正是站在“大曲藝”的制高點上,梳理了少數民族曲藝的發(fā)展歷程,提煉了少數民族曲藝的主要成就,厘清了少數民族曲藝的區(qū)域分布,并對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白族、朝鮮族等55個少數民族的曲種一個不落地進行了詳略適度的介紹。能夠做到這一步,實屬不易。其意義的重要性,不僅有利于中華曲藝的大繁榮、大發(fā)展,甚至溢出了曲藝本身。有了這本教材,許多少數民族的曲藝,結束了有淵源無記載、長期以來名不見經傳的歷史。有了這本教材,許多少數民族的曲藝人,從此走出了有傳承無名分、歸屬長期不明朗的困惑。
曲藝的源頭雖說可以追溯到先秦,各民族的曲種雖說也已經突破了500個,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曲藝界的人才培養(yǎng)還一直在沿用口傳身授、名師帶徒的古老、傳統(tǒng)模式。曲藝的教育與傳習,也一直游離在高等教育體系之外。
近年來,在中國曲協的反復呼吁與大力推動下,在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與積極支持下,曲藝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不同層次的曲藝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目前,全國至少有8所普通高校率先開展了曲藝的本科教育,至少有8所高職院校開展了曲藝的大專教育,至少有16所中專學校在培養(yǎng)曲藝的創(chuàng)作、表演人才。此外,還有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內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設了曲藝鑒賞類課程。有些高校及科研院所,還在培養(yǎng)專攻曲藝的碩士、博士。當人們在為這一變化而鼓與呼的時候,同時也發(fā)現教材的匱乏成了曲藝發(fā)展的瓶頸。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告訴我們,教材是課程建設的關鍵,教材是教學質量的保證,而教材的編寫又是需要經過一段艱苦而漫長的過程。曲藝教材《中國少數民族曲藝藝術》的出版,真像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曲藝教育的燃眉之急。
編教材不是寫專著,原則上是不鼓勵別出心裁、自由發(fā)揮的。一本合格的教材,較之于個人專著,要求條理更加明晰,觀點更加公允,論述更加縝密,語言更加規(guī)范。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審視這本教材,其編寫者還是嚴謹、慎重、注意學術規(guī)范的。尤其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介紹各個少數民族的重要曲種、經典作品時,編者還為讀者遴選、準備了相關的音頻與視頻。只需掃一下書上的二維碼,便可聽到、看到許多精彩的表演,進而使得這本教材的實用性,又上了一個臺階。
在這本教材中,描述顯然多于論證,介紹也多于闡釋。但是,前半部分的幾個章節(jié)理論色彩還是較為濃厚的。編者論述了少數民族曲藝的基本屬性、分類方法,追溯了少數民族曲藝的起源、發(fā)展及審美追求,從創(chuàng)作題材、表演技巧等多個角度論述了少數民族曲藝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并對少數民族曲藝的區(qū)域分布做出了理論、數據兼?zhèn)涞年U述。這些全景式的描述與介紹,為中華曲藝史論,尤其為少數民族曲藝史論的進一步研究,劃定了紅線,奠定了基礎。
2011年,長期隸屬于文學的藝術學升格為一個獨立的門類了。學科目錄的這一變化,為曲藝學的最終設立帶來了曙光、增添了新的希望。作為中國藝術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曲藝學,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獲得它在學科體系中重要的地位。因此,曲藝界應為曲藝學的最終建成做好必要的準備。誠然,曲藝理論大廈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學科建設尤其是新學科的建設過程中,開疆辟壤、劃定紅線、搭建框架的基礎工作,必須先行,且須盡快完成。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教材,可以說它為曲藝學大廈的建構,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參照。對于曲藝理論的深度研究,也是有啟迪意義的。
當然,一本優(yōu)秀教材的形成,需要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需要經歷多次修訂與完善。這本教材的不足之處,正如編者在后記中所言:“該書的編寫盡管經過艱苦的努力,但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少數民族曲種的收集中,流傳下來的資料很少,可能有的就沒有收集進去,這部分只能留下深深的遺憾?!蔽覀兿嘈?,該教材在修訂、再版的時候,一定能夠彌補上述缺憾,使之更具開創(chuàng)性、實用性以及奠基性。
(作者: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