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日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醫(yī)院,吉林 通化)
上腹部癌痛是臨床上常見的晚期腫瘤的癥狀,是患者晚期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藥物進行治療不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更有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若不能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3]。臨床上常采用腹腔神經叢毀損術進行疼痛治療,臨床效果來看,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此技術是一種神經毀損性阻滯技術[4]。臨床上傳統(tǒng)的腹腔神經叢毀損術不能對于疼痛部位準確定位,所以近年來,腹腔神經叢毀損術的進行常在CT、超聲以及MRI 的引導下進行,由此可以進行準確定位,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5]。為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上腹部癌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接收的進展性上腹部癌痛患者32 例。對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治療一段時間后,對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用SF-36 評分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接收的進展性上腹部癌痛患者32 例。其中男性18 例,女性14 例,年齡45~73 歲,平均(59.21±2.21)歲;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經過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以及穿刺活檢確診為上腹部腫瘤患者;疼痛評分VAS 評分≥6 分,且時間>1 個月;止痛藥等對于疼痛無效。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接收的進展性上腹部癌痛患者32 例。對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治療一段時間后,對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VAS 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生活質量用SF-36 評分進行對比分析。手術前告知患者要禁水、禁食,要注意不可長時間禁食,禁食6 h 即可。利用三星RS80A 超聲系統(tǒng)進行檢查,頻率1~5 MHz。囑咐患者采取仰臥體位,首先對患者的腫塊的大小進行評估,對于內部回聲、血流的情況以及各個動靜脈之間的關系進行觀察,從而確定穿刺的路徑。穿刺路徑確定好后,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麻醉等步驟。在超聲引導下將15 cm 的穿刺針進針到腹腔干根部,回抽,確認無回血,將卡多卡因與羅哌卡因混合液注入,同時觀察多普特圖像,疼痛緩解后,注入無水乙醇最后利用生理鹽水沖管拔出穿刺針。醫(yī)生操作均由經驗豐富的超聲科醫(yī)師完成。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VAS 評分進行記錄,分別記錄1 d、1 周以及1 個月的VAS 評分。同時對SF-36 評分的各項指標進行記錄,實時監(jiān)測患者的情況,記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所得數據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則使用秩和檢驗,若P<0.05 則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VAS 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生活質量用SF-36 評分進行對比分析。
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治療后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s, 分)
表1 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s, 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1 d 治療后1 周 治療后1 個月VAS 評分 7.50±1.20 4.30±1.40* 3.10±1.01* 2.58±1.04*
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SF-36 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SF-36 評分對比(±s, 分)
表2 治療前后SF-36 評分對比(±s, 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1 d 治療后1 周 治療后1 個月SF-36 32.43±2.31 58.32±3.87* 61.32±4.97* 74.21±4.27*
32例患者中,1例患者發(fā)生惡心,1例患者發(fā)生穿刺點疼痛,不良反應共發(fā)生2 例,占6.25%,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
大量上腹部癌癥患者(如胃癌和胰腺癌)受到疾痛困擾,當疾病發(fā)作,疼痛出現的時間、輕重和持續(xù)的時間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臨床轉歸造成十分重要的影響[6]。對于晚期腹腔內惡性腫瘤患者,控制疼痛是最重要的治療問題。疼痛緩解是厭食、體重減輕、虛弱、失眠和生活質量低下的原因之一。與癌癥相關的疼痛可能會極大地致殘,減輕疼痛仍然是疼痛緩解專家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7]。通常,上腹部器官癌的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并充分證明了神經溶解性腹腔神經叢阻滯在減輕疼痛強度和阿片類藥物消耗方面的功效。腹腔神經叢阻滯可通過后路,前路或內窺鏡途徑進行,以治療上腹部癌痛。它可以通過骨標志物、熒光檢查、超聲、內窺鏡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或磁共振成像進行引導。腹腔神經叢毀損作為一種治療疼痛的技術能夠有效緩解上腹部癌痛程度。目前對于引導腹腔神經叢毀損影像學的方法主要采用CT 和超聲內鏡,但是采用超聲引導的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進行研究的并不多[8]。
為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上腹部癌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接收的進展性上腹部癌痛患者32 例。對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本研究顯示,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治療后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前VAS 評分為(7.50±1.20)分,治療后1 d、1 周以及1 個月的VAS評分分別為(4.30±1.40)分、(3.10±1.01)分、(2.58±1.04)分,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生存質量SF-36 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治療前SF-36 評分為(32.43±2.31)分,治療后1 d、1 周以及1 個月的SF-36 評分分別為(58.32±3.87)分、(61.32±4.97)分、(74.21±4.27)分,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2 例患者中,1 例患者發(fā)生惡心,1 例患者發(fā)生穿刺點疼痛,不良反應共發(fā)生2 例,占6.25%,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對于上腹部癌痛患者利用超聲引導進行下腹腔神經叢毀損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指數,對于患者的生存質量可以有效提高,且不易發(fā)生不良反應,可以進行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