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獸醫(yī)治療馬騾草噎

2021-03-27 19:05張廣杰
中獸醫(yī)學(xué)雜志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布帶候溫棉球

張廣杰

(甘肅省臨洮縣洮陽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甘肅臨洮 730500)

草噎又名食道阻塞或食道梗塞,是食道某段被食團或異物阻塞所引起的不能下咽的急性病癥。

1 病因病理

多因飼養(yǎng)管理失宜,在劇烈勞役后,喘息未定,口沫未清,乘饑急食,咀嚼不細,吞咽過猛;或因飼料調(diào)制不當(dāng),如混雜異物、豆餅未泡開等,阻塞食道而發(fā)病。此外,食道麻痹、憩室、擴張、狹窄以及痙攣等也可繼發(fā)。

2 臨床癥狀

突然發(fā)病,停止采食,表現(xiàn)為緊張不安,反復(fù)伸頭縮頸,頻頻吞咽,不斷咀嚼,欲咽而不能咽下,欲吐而不能吐出,搖頭噴鼻,口鼻流涎,且有泡沫,氣促喘粗,咳嗽連聲,肚脹不安,脈象洪數(shù)。若阻塞物在食道上部,則在左側(cè)頸部可能摸到阻塞物;若阻塞物在食道下部(胸部食道段)則從外部不能觸及阻塞物,可用水灌服,如灌水后不久又隨即逆出者,即可初步診為食道下部受阻[1];如愈后又反復(fù)發(fā)作者,應(yīng)注意是否有因食道狹窄,加之用胃管推移用力過猛致使食道局部發(fā)炎,甚至使食道破裂等存在。如因食道狹窄而使局部瘀血發(fā)炎者,多表現(xiàn)能飲水而不能咽下;如系破裂者則患畜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在原阻塞物側(cè)方外方呈現(xiàn)彌漫性腫脹,觸按有捻發(fā)音和波動感。

3 治療

通利食道,排除阻塞物;若繼發(fā)食道病變應(yīng)采用內(nèi)治與外治相結(jié)合療法。治療以手術(shù)為主,并輔以藥物配合,排出阻塞物。治療措施可根據(jù)阻塞部位、阻塞物的形狀、性質(zhì)和大小分別采取以下措施。

3.1 方法一

直取法,若阻塞物在咽部食道時,將患畜站立保定后,用開口器打開口腔,一手拉住舌頭,另一手從口伸入咽部,取出阻塞物。

3.2 方法二

徒手按摩、推送及捶擊法,若阻塞物在頸部食道又較柔軟時用此法,可用手在患部輕輕揉開食團,同時灌服麻油與水混合劑,邊灌邊揉邊推,使阻塞物逐步進入胃中;若阻塞物是硬塊飼料,則將患畜站立保定,兩側(cè)各站一人,同時用手將阻塞物由下而上輕輕地向上推至咽部,然后以直取法取出;若阻塞物是塊根飼料,可在阻塞物對側(cè)頸部墊以硬板,然后以木槌(墊以布塊或橡皮等柔軟物)對準(zhǔn)阻塞物將其打碎,隨之用胃管通于胃內(nèi)。

3.3 方法三

通法,若阻塞物在胸部食道時用此法,事先灌入5%普魯卡因10~20ml,以防食道痙攣,同時灌入100~200ml植物油,然后用胃管插入食道輕輕推送,使阻塞物入胃,但不要強行推送,以免損傷食道。

3.4 方法四

急驟通噎法,無論阻塞物在頸部還是在胸部,當(dāng)不完全阻塞,病程又短時可用此法。事先灌入植物油50~10ml,然后將韁繩游離端系于一后肢的系部,盡量使患畜頭低下,驅(qū)趕患畜快速前進,使其借頸部收縮的力量,將異物送入胃內(nèi)。

3.5 方法五

打氣與打水法,無論阻塞物在胸部還是頸部食道,皆可用打氣或打水法。將病畜作一般站立保定,將胃管插入食道內(nèi),試探阻塞物的部位,同時灌入適量溫水,隨即將灌入的溫水導(dǎo)出,再灌入食油(或石蠟油)50~100ml,并用手捏住咽部下邊的食道與胃導(dǎo)管(勿使打入的空氣返出來),另一人將自行車打氣筒接在胃導(dǎo)管外口端,用猛力打氣數(shù)下,阻塞物即可隨食道擴張而進入胃內(nèi)。亦可用水泵通過插入的胃管猛力壓入食道3~4L水,在壓水過程中同時將胃管不斷向前推移,直至阻塞物進入胃內(nèi)為止。

3.6 方法六

食道不完全破裂,癥狀表現(xiàn)為阻塞物側(cè)外方呈局限性腫脹,約雞蛋大或鵝蛋大,觸及如面團狀。用手握著擠壓,腫脹可消失。如采用此法,事先取兩塊等量脫脂棉,分別纏成兩個約鵝蛋大棉球,再用135cm長紗布一塊,折成13cm寬的帶子,再準(zhǔn)備縫合針一根,穿上縫合線備用。將患畜保定,局部剪毛消毒,涂碘酊。然后將囊腔內(nèi)容物徹底壓擠于食道內(nèi),再用胃管將其推入胃內(nèi)。隨即把棉球放在局部按壓住,將另一個棉球放在健側(cè)同一位置上,將布帶系在頸部,壓住兩個棉球。為防止棉球移位,再緊靠棉球和布帶的前后和皮膚各縫一針(即將棉球、布帶同皮膚縫在一起)。為防止頸部布帶滑脫,可再系一條胸帶,然后用繩從鬃領(lǐng)部將兩條布帶連在一起。內(nèi)服中藥(方藥見治法3.7),連服3~4劑之后,可隔日1劑,服7~8劑即可。需精心護理,注意觀察,如發(fā)現(xiàn)棉球移動和布帶松動,應(yīng)及時調(diào)整,在10數(shù)日內(nèi)嚴禁喂草,可給流食,注射一些濃糖,每天要飲足水,如無異常變化,有治愈希望。

3.7 方法七

當(dāng)食道阻塞繼發(fā)不完全破裂時可服中藥,黃芪30g、金銀花30g、天花粉30g、黃柏60g、連翹30g、桔梗30g、白芨45g。水煎2次,合一起,分2次灌服。連服2~3劑,灌藥時宜緩慢,防止誤咽,每天多次飲水,嚴禁喂草,可喂易消化的熟料,并配合注射適量葡萄糖。

3.8 方法八

當(dāng)確診是因棉籽餅阻塞食道時,可用黃酒250~500ml,投服,可分數(shù)次投完。

3.9 方法九

鬼臼散,鬼臼、穿山甲、滑石、大戟各50g為末,清油、溫水同調(diào),草后灌服。具有行氣潤腸的功效。

3.10 方法十

通腸散,神曲60g、麥芽60g、香附30g、檳榔30g、烏藥25g、木通20g、大黃40g、芒硝90g、枳實30g、厚樸30g、生地30g、當(dāng)歸30g、火麻仁60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具有理氣寬中,消滯通便之功效,主治馬騾草料不消,肚脹。

3.11 方法十一

白米散,白米灰150g、炒鹽60g、燒蔥30g、陳棗(煮)50個,為末,引酒,水調(diào),草前灌服。具有健牌行氣,潤燥軟堅之功效,主治馬騾脾胃不和,脹結(jié)。

3.12 方法十二

將軍沖關(guān),大黃、滑石、續(xù)隨子各60g,皂角、大戟、番瀉葉各30g,牽牛子、枳實各45g,木香24g、芒硝180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加清油500g,混合灌服。具有攻堅破積,瀉下通腸之功效,主治馬騾草噎。

3.13 方法十三

滑腸承氣湯,郁李仁60g、滑石30g、大黃60g、續(xù)隨子45g、芒硝180g、枳殼30g、厚樸30g、檳榔30g、甘草30g、當(dāng)歸60g,為末,加酥油500g,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具有消積導(dǎo)滯,破氣通腸之功效,主治馬騾草噎。

3.14 方法十四

消積平胃散,炒香附45g、蒼術(shù)30g、陳皮60g、炒厚樸30g、山楂60g、神曲60g、炒枳殼30g、麥芽60g、木香24g、炒牽牛子45g、滑石45g、檳榔30g、炒大黃45g、炙甘草30g、炒萊菔子45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具有消食導(dǎo)滯,寬腸利便之功效。

3.15 方法十五

滑潤散,滑石30g、大黃60g、芒硝90g、炒麻仁1000g,為末,加水500ml煎汁,候溫灌服,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效。

3.16 方法十六

炒陳皮200g、老蘇梗60g。研為末。加蜂蜜120g,水適量服一次灌服,筆者曾用此法治療3例,痊愈率達100%。

3.17 方法十七

炒枳殼45g,高良姜24g,吳茱萸18g,研為末,水沖調(diào)。大畜1次灌服,中小畜酌減。

3.18 方法十八

益智仁30g,檳榔24g,砂仁(后下)24g,肉豆蔻24g,細辛9g,當(dāng)歸30g,五味子15g,川樸30g,草果仁24g,官桂30g,青皮30g,大棗30g,生姜15g。水煎取汁。加黃酒200ml為引。馬騾1次灌服,連服2劑。

4 結(jié)語

草噎在臨床上不常見,診斷治療亦不困難,治療效果也較理想,關(guān)鍵是及時治療,細心護理。上述療法各有獨到之處,均有一定效果,但在諸多方法中,應(yīng)首推打氣與打水療法,具有安全、簡便、療效優(yōu)良與節(jié)省經(jīng)費,既通過插入胃管作為確切診斷,又可通過打氣或打水,擴張食道,使阻塞物安全進入胃內(nèi),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如繼發(fā)食道發(fā)炎、食道破裂時,可視具體情況,行手術(shù)治療,并配以全身對癥治療。

猜你喜歡
布帶候溫棉球
可愛的棉球
小棉球
東部白松物候?qū)W特性及年生長規(guī)律觀測
YJ17型卷接機組煙槍布帶導(dǎo)輥的改進
用姜巧治豬腹瀉
怎樣消除氣逆打嗝
縮短YJ17卷煙機布帶滾輪軸承更換時間
和好,還是絕交
四季劃分啥標(biāo)準(zhǔn)
復(fù)合材料布帶纏繞糾偏模糊控制技術(shù)研究
剑河县| 寿光市| 屏东市| 房山区| 宝鸡市| 高青县| 平谷区| 监利县| 西吉县| 炉霍县| 阜新市| 安阳县| 健康| 旌德县| 阆中市| 徐闻县| 九寨沟县| 巴林右旗| 东乌珠穆沁旗| 宝丰县| 大丰市| 佛山市| 简阳市| 夹江县| 汉寿县| 利辛县| 青海省| 沅江市| 搜索| 登封市| 河北省| 韶关市| 沧源| 东明县| 榆林市| 许昌市| 文昌市| 宣汉县| 万山特区| 白沙|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