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捷,邵洵
(鄂州職業(yè)大學,湖北鄂州436099)
疫情期間,各地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控措施,打破了人們日常的生活規(guī)律,企業(yè)推遲復工復產,學校開展網絡在線教學。 只能宅在家里的高職學生,除了利用手機學習在線課程以外,很多人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拿起手機查看信息,無時無刻地盯著手機,不停地刷朋友圈,或者通宵看電視劇,或沒日沒夜地打游戲,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發(fā)現自己離開手機會魂不守舍,坐臥不寧。 手機就像學生身體的延伸, 像固定在手上的額外器官,高科技帶給人們快捷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種新型的心理問題——手機依賴癥。 本文旨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對高職學生手機依賴、 抑郁癥狀影響機制再探討,研究在疫情下,以“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下,提高學生自我認知,開展網絡在線教學”成效機制,旨在激發(fā)大學生主觀效能,激發(fā)高職學生的內驅力,培養(yǎng)良好的習得,擴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樹立良好價值觀和人生觀,養(yǎng)成積極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由于疫情打破了人們日常生活規(guī)律,也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因此運用積極心理學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 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發(fā)展的新方向為我們建立了一座更幸福的心理里程碑,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它采用積極、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正面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 面對突如其來疫情,很多學生感到焦慮、恐懼,麻木、彷徨......他們正在經歷著重大的消極事件, 身心正在對這種急性的應激條件產生著反應,而如果當前這個時候,沒有關注于自己的心理,及時處理不良的情緒,就會發(fā)展成急性應激障礙,而這時候,如果我們的心態(tài)更積極,保持正念和感恩之心,就可以提高我們的抵抗力。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Cohen 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 發(fā)現積極情緒可以提高人們對感冒的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癥狀和疼痛。
為了解疫情期間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現狀,本課題組對湖北省鄂州市所在的高職院校學生使用手機情況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 其中具體內容如下:對象與方法:(1)調查對象:主要是鄂州地區(qū)某高職院校學生(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以百度問卷星網絡開展網絡數據調查);(2)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進行網絡問卷調查,調查采用課題組自行設計問卷, 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手機使用的情況、使用頻率、使用時間、個人生活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和手機使用心理7 個方面。 疫情期間發(fā)放問卷6174 份,回收有效問卷6028 份,有效率為97.6%。 問卷題型為等級性選擇題。
結果與分析:(1)問卷一般情況:在6174 份有效問卷中, 調查對象年齡在17~23 歲, 其中男性為1428 人,約占21.3%,女性為4746 人,占78.7%。 據調查數據顯示,高職學生手機擁有率高達99.95%,半數以上的受調查者(51.29%)是在進入大學后家長才同意購買手機的。 (2)手機使用基本情況上:調查數據顯示,71.69%的被調查者認為手機作用非常大, 是離不開的手機的;90.86%的受調查者認為手機最大的吸引力“方便與他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通訊工具”;89.02%手機下載過手游或資訊APP。 受調查者認為手機最主要的五項作用分別是: 學習網課、 查閱資料 (91.14%), 社交聊天(85.89%),玩網游(55.59%)聽音樂(85.62%),網絡視頻(83.11%)。(3)在手機依賴癥及產生的抑郁傾向的問題,本小組設計了20 個相關問題,選項A-BC-D 的給分分別是4-3-2-1 分, 涉及了被調查者手機使用情況、手機對生理、心理影響等相關情況:據統(tǒng)計,疫情期間受調查學生中,平均每天使用手機5 小時以上的占47.51%。 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機的頻率44.36%,56.87%的學生表示偶爾會追追網絡熱劇和觀看抖音視頻等, 居家網購,開展移動支付的占82.75%;疫情期間因為玩手機而熬夜55.22%,為緩解人際交往的尷尬而玩手機的占70.51%,填補無聊的生活的占76.14%。
46.58%學生反映在疫情期間存在長期使用手機后會出現頭暈,惡心,精神不振、全身無力等現象,嚴重的人還會出現手腳發(fā)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癥狀;56.29%的受調查者表示如果手機沒帶在身上時就會出現缺乏安全感, 焦慮,暴躁等情緒時,其中,有31.19%的表示“感覺強烈”;75.21%的受調查者表示一段時間手機沒響就會感到不適,并下意識地查看手機時,在對學生普及教育“手機依賴癥”時:有52.34%的受調查者聽說過“手機依賴癥”,而被問及在讀大學期間,是否會存在手機依賴癥時, 有63.27%的受調查者表示 “存在”。 在21 個測試題中,最高得分為43 分,最低得分為12 分,平均為31.07 分。 得分≥39 分者,即每題的平均分達到3 分,我們認為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手機依賴癥狀,共有927 人得分≥36 分,占到受調查者的15%?;谝陨险{查可見,疫情期間大學手機依賴癥傾向得到進一步強化。
多項研究表明手機成癮會造成身體器官和心理損傷,危害不容小覷,即:手機依賴狀態(tài)越嚴重,就會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效率、睡眠模式和感情產生深遠的影響, 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對大腦造成傷害,罹患抑郁、焦慮、失眠和沖動性癥狀較高, 甚至有罹患抑郁癥和孤獨癥風險, 給家庭、社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1.面對疫情,家庭教育層面,開展感恩教育
家庭環(huán)境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 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助于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特別是當前時期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傳統(tǒng)家庭生活從有序進入無序階段, 家長變成老師,老師變成網紅,學生成路人甲,父母角色發(fā)生變化,居家期間一方面要應付網絡辦公,一方面要監(jiān)管高職學生網課學習情況, 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的事件頻頻發(fā)生。 據2006 年發(fā)表在《行為研究與治療》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 感恩和健康的相關程度0.3,對健康的貢獻值9%。 一項針對于31000余人的大規(guī)模研究中發(fā)現: 懂得感恩的人擁有更好的主觀幸福感。 因此,越是在防疫之時,家長越需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理解和尊重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鼓勵高職學生寫感恩日記,用10 到20 分鐘把想要記下來的事情和對于他人或自己的祝福都寫下來,而且要感謝他們,強化他們的積極意義;面對疫情所導致的生離死別,家長應讓孩子明白很幸運的事情是——你的周圍還有你愛的和愛你的人, 可以將對他們的感恩通過感恩信的方式表達出來, 當家長和孩子形成了這樣的感恩關系的時候,雙方都會變得更健康。 這種愛和被愛的感受幫助學生意識到生活的美好, 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并且讓他們感知到自己的幸運。 記得一定要欣賞他們,就和欣賞自己一樣。 理解孩子不能去學校上課的焦慮感,克服獨自上網課的惰性,幫助孩子建立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提升家庭關系品質,同時,適當地給予孩子釋放、宣泄壓力的空間,培養(yǎng)對美好生活的感激、欣賞和向往之心。
2.與時俱進,學校層面在網絡教育教學上改進方法,豐富內容,促進學生心智成熟。
2020 年3 月9 日,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就有序、有效、深入開展“停課不停學”工作再次提出指導意見,明確“停課不停學”的含義不僅僅是補課,而是幫助學生過好超長假期, 做好疫情指導和心理健康指導工作,于是各種健康打卡APP,在線學習APP層出不窮。 高職學生在家學習,不但沒有減負,反而考核、作業(yè)更多,如果開設網課的目的真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那就應當是學科教學與網上文化活動并舉,重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同步進行,開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責任教育、公民教育、 興趣教育等等內容多樣化的網絡教育, 用開闊、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學生,積極引導學生樂思樂學,針對有特長的學生,學校應該給予多方面重視和培養(yǎng),形成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生培養(yǎng)體系把學生積極樂觀的一面調動出來,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3.在自我認知層面,樹立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的積極認知
對自我的認知(self-cognition)是一切的基礎,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兩個部分。 其中,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jié)的重要條件。 怨恨真正傷害的是怨恨者本身, 而寬容是能將怨恨和痛苦的感受轉變成中性, 甚至有時最終變成積極情緒的一種強有力的方法。 積極心理學強調個人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正確引導疫情期間高職學生積極樂觀的認識自我, 通過引導學生觀看疫情期間很多一線醫(yī)護人員變身為戰(zhàn)士,逆行救死扶傷的英雄事跡引導高職學生合理的社會比較。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 遇到疫情是個糟糕的事情,可是患難見真情,我們發(fā)現身邊出現了很多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戰(zhàn)“疫”過程中,盡管還有很多不足,但全國上下協同一心,共克時艱,10 天建成一所醫(yī)院,積極的信息帶來積極的力量。有學者研究發(fā)現,在這次疫情發(fā)生后,我們中國人的心理品質在寬恕、勇敢、自控力、正直、公平、謙虛、好學、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等方面都有了提升。 其中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這三項是中國人的強項,分值很高。 這項研究讓我們看到,人們的潛能同樣會在災難面前被激發(fā)出來。 疫情期間,通過引導高職學生積極正確地看待自己、 接納自己的各個方面,包括自己的成長經歷、外在性格、家庭出生以及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等, 樂觀地看到自己發(fā)展的未來,不念過往,不懼未來,積極愉悅地發(fā)展自我,腳踏實地地學好自己的專業(yè)課程,擁有適當的客觀目標和抱負, 透過這次危機事件更好地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對自我和未來充滿希望,讓幸福之路越走越長。
疫情還未結束,外出活動還受限,手機依然是學生處理日常事務及與外界交流的主要工具和途徑,“手機依賴”現象和“手機依賴癥”心理問題將長期存在, 高職院校管理部門及教師需要進一步探索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以“家庭教育環(huán)境為基礎,提高學生自我認知,開展高效網絡在線教育教學”成效機制,進一步尋求降低學生手機依賴癥, 減少或緩解抑郁傾向的方式方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