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
疫情之下,我們的活動空間、活動種類難免受到一定影響。無論作為處境的孤獨還是作為心境的孤獨,都比以前多了起來。所以今天談談孤獨,莫言的孤獨,我的、我們的孤獨……
莫言2000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演講,講的題目倒是叫“饑餓和孤獨是我創(chuàng)作的財富”,似乎他喜歡孤獨,實則不然。例如,他講自己小學就輟學放牛了,在村外幾乎只見草不見人的空曠野地里放牛?!拔蚁敫U務?,但牛只顧吃草,根本不理我。我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看著天上的白云緩慢地移動,好像它們是一些懶洋洋的大漢。我想跟白云說話,白云也不理我。天上有許多鳥兒,有云雀,有百靈,還有一些我認識它們但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它們叫得實在是太動人了。我經(jīng)常被鳥兒的叫聲感動得熱淚盈眶。我想與鳥兒們交流,但是它們也很忙,它們也不理睬我?!痹趯W校老師不理,在家里父親不理,放牛時狗理不理不知道,但牛不理鳥不理白云不理則是事實。夠孤獨的吧?但莫言到底是莫言:哼,讓你們都不理俺,俺拿個諾貝爾文學獎,看你們理還是不理?星移斗轉(zhuǎn),夏去秋來,2012年莫言果然拿了諾獎。拿了諾獎的莫言是不是大家就都理而不再孤獨了呢?那也未必。同年12月7日莫言再不放牛了,忽一下子飛去斯德哥爾摩,在瑞典學院發(fā)表演講:“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p>
喏,你看,無論是小時候光著膀子在荒草甸子放牛的莫言,還是像模像樣身穿燕尾服面對瑞典國王時的莫言,照樣有人不理他,孤獨照樣存在。我倒是認為——莫言本人未必認為——有沒有人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孤獨的時候是否仍會為什么“感動得熱淚盈眶”,亦即是否懷有激情,是否具有感動與被感動的能力。有,孤獨便是財富;沒有,孤獨則可能導致無聊。
捎帶說一下我的孤獨。論事業(yè)成就和聲望,我當然遠遠比不上莫言。但在孤獨經(jīng)歷這點上,和他頗有相似之處——如何孤獨絕非諾獎得主的專利。莫言沒念完小學;我沒念完初中,只念到初一就因“文化大革命”而“停課鬧革命”。鬧了一陣子就回鄉(xiāng)干農(nóng)活了。薅地,鋤地,割地,日出日落,風里雨里,累得都不知什么叫累了。說實話,當時我很羨慕放牛的同伴。你想,騎在牛背上吹著柳笛,那豈不美上天了?美得幾乎讓我想起那首《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币舱驗榉排J沁@樣的輕巧活兒,所以輪不到我。我只能跟幾十個大人們一起“修理地球”。而我又與人寡合,上工下工基本獨來獨往,孤獨得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叫孤獨了。或者莫如說孤獨都已經(jīng)是一種奢侈。就在那樣的環(huán)境與心境中,收工回來路上不知有多少次獨自爬上路過的小山岡,坐在岡頂上遙望遠方或金燦燦一縷橫陳的夕暉,或紅彤彤掛滿半個天空的火燒云。有時豪情滿懷,有時黯然神傷,偶然潸然淚下。而后扛起鋤頭,“邁動”打補丁的褲管沿著下行的山路,走向自家那座茅草房。晚飯后,在煤油燈下,把遙望火燒云的感受寫在日記本里。幾年后,我放下鋤頭,“邁動”沒打補丁的褲管奔赴省城,進入一所高等學府。在某種意義上,是孤獨中的感動拯救了我?;蛘哒f和莫言同樣,即使在孤獨中也沒有失去感動或被感動的能力。也許,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孤獨才會成為一種財富。
古代文人中,最孤獨者莫如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全國了解自己的人一個也沒有,何其孤獨!其他可信手拈來的,如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如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薄氨婙B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比缍鸥Γ骸坝H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薄捌铺旃策h,永夜月同孤。”如辛棄疾:“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蹦憧?,孤獨成了一種境界,一種詩意。
現(xiàn)代文人中,最孤獨者莫如魯迅。“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誰都知道,這是魯迅《秋夜》里的話。表面上描寫的固然是后園風景,但我寧愿解讀為這是心境、心中的風景:除了自己,還是自己;除了魯迅,還是魯迅。一代史學大師陳寅恪的孤獨也格外令人動容:“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笔堑模陋氃谶@里同樣成了一種境界,一種情懷,一種格局,一種自勵。
那么,當下的我們的孤獨呢?問題首先是:我們是不是不再孤獨了呢?應該說,我、我們?nèi)匀还陋?。但孤獨和孤獨不同。我們的孤獨,大部分已不再是屈原、陳子昂等古人問天問地、憂國憂民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也不同于魯迅、陳寅恪“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獨——這樣的孤獨不妨稱之為大孤獨。甚至,也不同于莫言那種特殊社會環(huán)境或個人語境中的不大不小的孤獨。相比之下,我們的孤獨,尤其大多數(shù)城里人的孤獨似可稱之為小孤獨。它或許來自洶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對個體存在感的稀釋,或許來自各種監(jiān)控攝像鏡頭對個人品性的質(zhì)疑,或許來自物質(zhì)主義、消費主義對詩意棲居的消解,或許來自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對賴以寄托鄉(xiāng)愁的田園風光的損毀,或許來自西方文化對民族文化血脈和精神家園的沖擊,或許來自碾平崇高的喧嘩眾聲對理想之光的冷嘲熱諷,甚至來自身邊親人對手機餓虎撲食般的全神貫注、如醉如癡……這樣的孤獨,似乎虛無縹緲又總是揮之不去,似乎無關緊要又時而刻骨銘心,似乎不無矯情又那樣實實在在。說極端些,這樣的小孤獨正在鈍化以至剝離我們對一聲鳥鳴、一縷夕暉的感動,正在扭曲乃至排斥我們擁有感動或被感動的權(quán)利和能力。
所以,當務之急,我們是不是應該修復這樣的感動和感動的能力?用一聲鳥鳴、一縷夕暉、一朵牽?;ā⒁豢霉肺膊?、一片落葉,或者一本書、一首詩……94F0A381-21DF-4785-BBDB-0F33F1B792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