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在夏至篝火晚會上,我遇到了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一個家庭。為了與對方打開話題,我特意說自己很喜歡奧地利斯特勞斯家族的舞蹈作品。的確,斯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波爾卡、馬祖爾卡等舞曲,我大部分耳熟能詳,提到旋律幾乎能說出個名字。聽到遙遠(yuǎn)的東方人對自己國家的舞曲如數(shù)家珍,奧地利人自然顯得熱情。
曲目熟悉,但是跟隨曲目跳起來,我卻沒試過。篝火燒得正旺,旁邊的手風(fēng)琴樂隊休息片刻,便拉出一段不知名的波爾卡。恰好,這個晚上的音樂主題就是“波爾卡”,而這正中奧地利人的下懷。
樂聲響起,奧地利家庭的女主人請我到草地上共舞一曲。跳了沒多久,我的腳步就開始錯了。沒過多久,女主人的臉就開始陰沉下來。坦白說,我是一個沒怎么跳過舞的人。兩人的舞步幾乎到了無法再繼續(xù)下去的時候,奧地利女士輕聲地對我說:“左腳……右腳……轉(zhuǎn)圈……左腳……右腳……”
兩分鐘的波爾卡顯得無比漫長,而旁人也拍下了我為避免踩到女士的腳不得不一直低頭的笨拙模樣。在之后的聊天中,我們才知道,聞名世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奧地利本土直播的時候,國民在家中都紛紛起來跟著旋律起舞。
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早期,指揮家們幾乎是清一色的本國人士,他們熟知奧地利人的跳舞習(xí)慣,也知道怎樣的力度和速度能讓跳舞的人更加舒服。在1987 年之后,走向國際化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全球直播,請來的指揮家都是世界范圍內(nèi)知名的“大咖”,演奏的風(fēng)格卻不再在奧地利本土“接地氣”了。
走入殿堂之后,圓舞曲、波爾卡、馬祖爾卡、波羅乃茲這些中東歐地區(qū)的傳統(tǒng)舞曲,成為了音樂廳里給專業(yè)音樂家演奏的復(fù)雜曲目。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德意志民間舞曲一般人幾乎難以跟著節(jié)奏跳起來,肖邦筆下的波羅乃茲和馬祖爾卡也不是普通平民能夠跟著完成的作品。于是,在音樂廳里一動不動,正襟危坐聽著這些舞曲也就成為了現(xiàn)在的常態(tài)。
那個夏夜讓我很難忘,不僅因為我跟奧地利女士失敗的波爾卡舞經(jīng)歷,而是回歸到?jīng)]被嚴(yán)肅作曲家包裝前的那種返璞歸真的狀態(tài)。到了晚上十點(diǎn),東北歐原野上空依然光明如白晝,人們戴著花環(huán),拿著啤酒,吃著烤串,享受著高緯度地區(qū)難得的漫長陽光。銅錢一樣大小的蚊子隔著褲子咬到了我的大腿,大部分人卻不顧蚊蟲滋擾,依然忘我地翩翩起舞。直到那篝火慢慢熄滅,他們依然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