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
父親兩兄弟不及成年,爺爺便已過世。一路相依相靠的兩兄弟格外情篤,大伯入住老年公寓后,父親隔三岔五便尋了空去探望。
記得有一年夏天,我恰巧得了機會陪父親同往。大伯住的是雙人套間,洗浴室、陽臺、并排單人床、桌案、衣柜、空調(diào)、電扇配置完備。這時,我發(fā)現(xiàn)床頭柜上還擺了兩柄蒲扇。
“大伯,您這兒空調(diào)、電扇齊全,怎么還有這古老玩意兒,豈不多此一舉?”
“你知道什么?這里很多老人都有風(fēng)濕病,吹不得空調(diào)、電扇,更何況我們這把年紀的人,哪個不是使慣了蒲扇?!?/p>
原來,即便空調(diào)、電扇樣樣不缺,可每年夏天,老年公寓還是會替老人們早早備下蒲扇,入秋再集中回收保管。
臨行,門邊的幾把雨傘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皢?,大伯,你們平時也不出門,這傘也太多余了吧?”
“那不是給我們老人準備的,而是給探望老人的親屬準備的,每個房間都有這樣的備用雨傘?!?/p>
回程路上,我深深為自己的短見而慚愧??此啤岸啻艘慌e”,原是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來的一舉,竟是那么貼心入微的一舉!
其實,往往正是因為我們知之甚少,才妄下“多此一舉”的結(jié)論。
有幾次,看見灑水車過路穿巷,雨中作業(yè)。聽得路上有人議論,下雨天灑水,多此一舉不說,還浪費水資源!另有人說,有的路面積泥較多,雨天泥濘,路面濕滑,才更要灑水,況且落葉被沖到路邊,也方便環(huán)衛(wèi)工人清理。
下結(jié)論并不難,難的是有憑有據(jù),有理有斷。
記起出差途中的兩則小事——
一次是在北方的一個小鎮(zhèn)出差,夜幕未降,黃昏未盡,可司機早早開了車燈。微弱的光束在起伏的鄉(xiāng)間小路上探頭探腦。日光尚在,還不需要借助燈光探路,此時打開車燈,實在多此一舉。
不想司機解釋:車燈不是用來照路前行,而是讓鎮(zhèn)上的人遠遠就能看到。鎮(zhèn)上人家多數(shù)養(yǎng)羊,一片寬闊的草地與村鎮(zhèn)隔路相望,此時,羊群正好晚歸呢。
一次是結(jié)束出差,買了夜班車票。來接我的出租車上,除了紙巾和礦泉水,另備有一沓方便袋和一條套在薄膜袋里的毛毯。想來,紙巾、礦泉水偶爾也能派上用場,其他的,多少有些多余吧?
司機如此答疑解惑:原來,他跑夜班,常會搭載一些喝醉酒的人。酒后嘔吐甚是尋常,如果停在路邊等待客人,一來不夠安全,二來夜風(fēng)襲人,大家都容易受風(fēng)著涼,方便袋正好一用,也不至于弄臟了車座,一舉兩得。至于毛毯,假使客人在后座上睡著,剛好打開蓋上,醉酒之后,是更加不宜受寒的。
這樣的“多此一舉”,實在是多多益善。
(孤山夜雨摘自《今晚報》2021年1月6日,趙希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