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松
(潞安集團 左權阜生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左權 032600)
綜放開采一次采出煤厚較大,這將導致極為嚴重的地表沉降和大規(guī)模的地表裂縫,在地表產(chǎn)生大量臺階,使得采煤塌陷區(qū)范圍內(nèi)的道路受損,并對地表環(huán)境產(chǎn)生極其惡劣的影響[1-3]。因此,非常有必要對綜放工作面地表移動及下沉進行觀測,并制定嚴密的地表修復措施,對裂縫及時進行回填和修復[4]。
阜生煤業(yè)1106綜放工作面開采15號煤層,煤層為黑色,半亮型~半暗型煤。煤層內(nèi)生裂隙不發(fā)育,見平行層狀節(jié)理,含黃鐵礦結核及散晶。15號煤層結構較為簡單,含0~3層夾矸,煤層厚度約5.8 m,傾角5~16°,平均9°。工作面切眼長度為132.5 m,走向長度為675 m,如圖1所示。采高3.0 m,放煤高度2.8 m,采放比1∶0.966,工作面循環(huán)進度為0.8 m。工作面標高為+1 031~1 163 m,對應地表標高+1 222~+1 310 m,工作面埋深為+59 ~+252 m。
1106綜放工作面總體呈東北向高、西南向低態(tài)勢,為一北西傾向單斜構造,煤層局部地方底板有起伏變化,形成小型褶曲,褶曲轉折端煤層及頂板裂隙極為發(fā)育,煤層較為破碎。1106工作面巷道掘進期間共揭露3個構造,分別如下:F10斷層,距運巷開口約97 m,落差2 m、走向32°、傾角48°,不在回采范圍內(nèi),不會對回采產(chǎn)生影響;X15陷落柱,影響工作面推進約46 m,沿切眼方向約31 m;X21陷落柱,影響工作面推進27 m,沿切眼方向約11 m。
為獲得阜生煤業(yè)1106綜放工作面較為準確的地表移動情況,根據(jù)工作面上賦巖層結構特點、地表地形及地物分布情況,按照前期預測得到的工作面開采地表沉陷結果,分別在工作面上方對應地表布設了2條觀測線,并設置巖移觀測站。沿1106綜放工作面走向布設1條走向觀測線A,共布置測站66個,測線方向與工作面走向一致,沿1106綜放工作面傾向方向布設傾向觀測線B,共布置測站34個,且傾向線與走向觀測線A垂直; 走向觀測線長度為800 m,傾向觀測線總長度為200 m,如圖2所示。
從1106綜放工作面開始回采到1106綜放工作面回采結束后6個月,現(xiàn)場共計進行全面地表移動觀測30次,依據(jù)觀測數(shù)據(jù)繪制了工作面對應地表走向移動觀測線A和傾向觀測線B的下沉曲線,如圖3所示。圖3橫軸為測點編號,在工作面走向測線A從開切眼到停采線測點編號從小到大依次增加。傾向線B測點編號由北至南從小到大依次增加。
圖3 不同時期的地表下沉曲線
由圖3(a)可知,走向下沉曲線A在工作面走向方向具有明顯的起伏變化,這是由于1106工作面走向方向上煤層厚度不斷變化造成的,但開采造成的地表移動盆地在走向方向具有明顯的盆底特征,走向方向地表剖面形狀呈明顯盤形,這表明地表已經(jīng)達到充分采動狀態(tài),因而具有盆地特征。由圖3(b)可知,工作面傾向下沉曲線B則無明顯盆底特征,屬于非充分采動狀態(tài),這是由于工作面長度較短,使得上覆巖層不能充分垮落,且采空區(qū)處垮落巖層未能得到充分壓實作用,因而,地表移動和變形具有顯著的連續(xù)漸變特點。
充分采動狀態(tài)下,當在煤層傾角α小于50°時,地表下沉系數(shù)為[6]:
q=Wcm/(m×cosα)
(1)
式中:Wcm為地表最大下沉值,m為煤層厚度,α為煤層傾角。傾向線B煤層厚度為6.3 m,最大下沉點Q19處的地表下沉值為5.1 m,傾角9°。計算得,地表下沉系數(shù)q≈0.82。地表水平移動系數(shù)為最大水平移動值與地表最大下沉量的比值,實測數(shù)據(jù)中,地表最大水平移動值為1.6 m ,地表最大下沉值為5.1 m,計算得到水平移動系數(shù)為b= 0.31。
煤層開采后,覆巖應力將發(fā)生重新分布,在采動應力作用下采空區(qū)巖層將發(fā)生破壞、垮落,并逐步影響至地表,導致地表沉降。在此過程中,地表下沉速度從零開始逐漸增大,并在達到最大值后逐漸減小,最后趨于零。地表下沉速度的變化主要與煤層采高、頂板管理方式、覆巖破斷形成的結構等因素密切相關[5]。圖4為不同時期最大下沉點地表下沉速度及下沉量曲線,橫坐標t為時間(單位:月),縱坐標W表示垂直下沉量(單位:mm),縱坐標V表示下沉速度(單位:mm/d),縱坐標L為水平移動量(單位:mm)。由圖4可知,本次地表移動觀測中,在工作面回采期間觀測區(qū)域范圍內(nèi)的地表最大下沉速度較大,為142 mm/d,這說明1106綜放開采地表沉降非常明顯,地表變形極為劇烈。
圖4 1106綜放工作面最大下沉點的地表下沉速度
地表移動持續(xù)時間是指地表從開始發(fā)生移動下沉到地表移動下沉穩(wěn)定的時間間隔,一般可將這一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6]。
1) 地表移動初始期:從地表發(fā)生移動下沉(地表最大下沉量達到10 mm 時即為地表移動的開始時間)到地表下沉速度達到1.7 mm/d的這一階段稱為地表移動初始期。
2) 地表移動活躍期:地表從開始發(fā)生移動下沉到下沉速度大于1.7 mm/d 的階段。
3) 地表移動衰退期:從地表下沉速度小于1.7 mm/d開始到連續(xù)6個月地表下沉值均小于30 mm的這一階段。
由圖4可知,1106綜放面地表移動初始期約為23 d,活躍期時長約為142 d,衰退期約為40 d,地表移動延續(xù)時間約為205 d。
1) 阜生煤業(yè)1106綜放工作面為走向充分而傾向非充分采動工作面,通過計算可得地表下沉系數(shù)為0.82,而水平移動系數(shù)為0.31。
2) 1106工作面對應地表的最大下沉速度約為142 mm/d,工作面地表移動持續(xù)時間約為205 d,其中地表移動活躍期達到總時間的68%,活躍期相對較長,說明綜放開采的地表沉降較為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