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源
卷羽鵜鶘從繁殖地向我國東南部越冬地遷徙的路途中需要穿越近1500公里的干旱區(qū)域,黃河寧夏段是卷羽鵜鶘遷徙途中的停留地,近幾年寧夏的觀鳥人士多次觀察、記錄到卷羽鵜鶘在寧夏停留。尤其是2020年年底~2021年1月,觀鳥人士共記錄到卷羽鵜鶘8只,其中3只戴有黃色環(huán)標志,分別是N169、N176、N177。
卷羽鵜鶘是一種大型的白色水鳥,體長1.6~1.8 米,體重可達10 公斤,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鵜鶘;體羽灰白,眼淺黃,喉囊呈桔黃或黃色,頸背具卷曲的冠羽;生活在內(nèi)陸淡水濕地,也出現(xiàn)在海岸潟湖及河口,在小島的大片蘆葦或空曠處營巢繁殖;覓食時張嘴,以囊袋撈入大量水,濾去水后吞食其中的魚;飛行時頸部回收,雙翅緩慢振動,常在水面做長距離滑行;以魚類為食;分布于歐洲東南部、非洲北部和亞洲東部一帶,中國見于北方,冬季遷至南方。
卷羽鵜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被列為“易?!蔽锓N,其數(shù)量呈逐年遞減的趨勢。據(jù)估計,全球卷羽鵜鶘的數(shù)量在1萬~2萬只,其中有4000~5000對配偶。卷羽鵜鶘分布從東南歐經(jīng)中亞一直可達中國東部,在其分布區(qū)內(nèi)形成了西部、中部和東部3個彼此孤立的種群,其中繁殖于蒙古西部的東部種群形勢最為危急。2006年濕地國際將東部種群的數(shù)量評估為僅剩50只,2007年蒙古學者估計繁殖于蒙古西部越冬于我國東南部的這一種群數(shù)量不到130只,東部種群被廣泛認為已達到極危。它也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列入附錄Ⅰ,對其貿(mào)易進行嚴格管控。在我國卷羽鵜鶘則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為什么卷羽鵜鶘東部種群會如此稀少呢?卷羽鵜鶘東部種群如今全部在蒙古西部的濕地中繁殖,當?shù)啬撩衩孕庞鸣Y鶘嘴做的馬刷來清潔馬匹能夠讓它們變得更強壯,跑得更快。2007年當?shù)睾谑猩弦恢基Y鶘嘴能換到10匹馬和30頭羊。經(jīng)濟利益驅(qū)使下的盜獵被認為是導致近30年來蒙古卷羽鵜鶘數(shù)量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獵殺,人類活動對卷羽鵜鶘棲息地的影響也嚴重威脅著它們的生存。該種通常只在內(nèi)陸濕地中被蘆葦環(huán)繞,具有良好隱蔽條件,陸生食肉動物又難以接近的小島上筑巢。而當?shù)財?shù)量快速增長的牲畜所導致的過度放牧,毀壞了鵜鶘的適宜筑巢地。同時人們不加控制的捕魚,侵占了鵜鶘的食物資源。
讓寧夏許多愛鳥人士感到心痛的是,在2021年1月20日記錄到的帶有標志環(huán)N176的卷羽鵜鶘身體右側(cè)有明顯圓形傷痕,觀鳥人士找來2020年12月這只卷羽鵜鶘的影像資料發(fā)現(xiàn)那時它并沒有受傷,也就是說很可能這只卷羽鵜鶘是今年在寧夏停留時受的傷,根據(jù)傷口的情況判斷,彈珠所致的可能性較大 。如果這一情況被證實是人為所至,將是一件令寧夏蒙羞的事情。自治區(qū)公安廳、吳忠市公安局森林分局的干警以及寧夏所有野生鳥類觀察記錄愛好者和吳忠市黃河濕地保護工作者都十分關(guān)注這只卷羽鵜鶘受傷的情況,所幸的是,N176目前覓食正常,飛行正常。
祈愿若干年后,我們的孩子不是只能從圖片、影像中看到了這些大鳥,而是這些可愛的生物依然能淡定地從他們頭頂緩緩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