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若楠
今年,我們在老家陪著奶奶過年。這天下午,我和奶奶在土灶前燉臘肉、煮粥,媽媽和爸爸去了市場買瓜子、點心,一家人都在為馬上到來的年夜飯而雀躍。
農(nóng)村的土灶連著鍋,也連著比紅磚房高一點點的矮煙囪。干燥得發(fā)脆的木柴,在灶旁緊貼著墻壁堆得整整齊齊,為即將到來的年夜飯做足了準備;?爐子里每時每刻都燃著發(fā)紅光的裂紋木炭,不時發(fā)出火星爆開的噼啪聲。木碗疊在土灶上,鍋巴粥在大鍋里熬得咕嚕咕嚕響,柄已經(jīng)磨的油光發(fā)亮的炒菜的大勺,永遠反扣在灶臺的圓木鍋蓋上。這時候,寒冬臘月里的雪、里屋地板上的霉,都和土灶旁的溫暖干燥無關(guān)了。
在缺少陽光而雨雪不斷的日子里,屋里比其他任何地方更明亮溫暖。因為,灶膛前添柴火的那不到2平米的地方,仿佛能給整個屋里帶來光亮和溫度。外面的冷和暗,都是給這屋里的氣氛加溫,給這灶里的火加光的。下午的天色越是陰暗,那爐膛里的火越是鮮明、熱烈起來。
被雪水打濕的老黃狗早就湊過來取暖了,在以前每個沒有溫暖光顧的時刻,?我和奶奶也會坐在這沒有時鐘的灶前,消磨無聊的時光。過去一年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節(jié)奏,這也讓人格外享受此刻爐灶前的這份安寧。在快要過年的今天,我們知道昨天的有些事還想不明白,明天將會發(fā)生的也不能預(yù)計,無論雪什么時候停,太陽總歸是要出來的先讓這細碎的溫暖填補心口上的那一點點缺,待到太陽出來,這些細碎的小東西也會像爐膛里的火星一樣噼啪著裂開,亮得像星星映在池塘里一樣,年味兒也就在火星噼啪聲和臘肉的咸香味里越來越濃
過年時,我們家鄉(xiāng)有做油面的傳統(tǒng),所以總是會多出很多油面頭。油面頭難煮爛,屬于不太好烹飪的食材。?這天下午,我和奶奶坐在灶前烘手,橙紅橙紅的火光映在我的手上,也映在奶奶壯大的布滿溝壑的手上,我倆一會兒將手心對著火,一會兒將手背對著火,就這樣坐著,奶奶突然問我:“你知道我們小時候沒有吃的,拿什么當零食嗎?”
奶奶隨手從草垛里挑出一根干凈的稻草,我看著稻草在奶奶手中扭動,不一會就被纏成了一個規(guī)整的球形。她的手指靈活且粗壯,骨節(jié)突出,大拇指的指甲長成了兩半,奶奶說,那是因為她年輕時被秤砣砸裂了指甲。
她捻起油面頭,向熱水里一蘸,油面頭就變得有些粘,再稍稍用力地貼在稻草球的外部,奶奶的雙手合起來,將它們捏在一起,便做成了一個油面皮稻草芯的面球。奶奶直接把面球埋在爐膛的灰里,旁邊燃著些紅炙的炭塊。
奶奶絮絮叨叨地和我講著,爐膛里的草木灰,看起來很臟,其實它最干凈,那畢竟是經(jīng)過千百年風(fēng)吹雨打的樹,經(jīng)過千百次烈火灼燒的洗禮才化成的灰。原來爐膛里的木灰,是熱烈、純粹的樹的靈魂。這木灰捂得熱紅薯,捂得熟板栗,暖得化數(shù)九寒冬的冰天雪地,為新年帶來滾燙的氣氛做完這些,我倆就等待著油面球熟透的那一刻。奶奶一邊盯著明亮得有些晃眼的灶膛,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我講著,油面頭難熟,在火里烤的話,只有外面一層能熟透,所以里面要包稻草她一句一句地講著,臉頰漸漸紅起來了,有眼病的眼睛也亮起來了,我樂滋滋地等著木灰里埋著的美味。奶奶惦記著灶上煮的粥和臘肉,揭開看的時候,熱騰騰的氣一下子從鍋中躥出,難耐地向上擠,清粥里的米粒上下翻騰,也是樂開花的樣子到了傍晚,粥煮好了,臘肉也燉好了,奶奶像變魔法似的做出了一桌子好菜。
上大學(xué)后我身處異鄉(xiāng),常常感覺自己丟掉了歸屬感,無論是曬太陽、開暖氣。都沒辦法找回。坐在土灶前準備年夜飯只短短一下午,我卻感覺好像心里缺失的那一部分被填滿了。土灶和柴火燃燒了一片溫暖陪我,告訴我不用憂心,教會我在灶前把時間掰開了揉碎了過,把苦痛都碾成粉末,把短暫的快樂延長。過年是對生活的認真,細心的準備年夜飯是對舊一年和新一年的負責(zé)。陪伴家人、將生活過得認真、將時間放慢,讓往后的日子里這些細小的溫暖也能有歌有舞地跳上心頭。
責(zé)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