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貓
對敘利亞的向往源于曾經看到的一條旅游廣告——絲綢之路上的“敘利亞傳奇”,頓時讓我浮想聯(lián)翩。2009年,就在決定成為攝影師的那一年,我毅然奔赴這個中東古國。
入選時間:1980年
遺產編號:23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帕爾米拉堪稱敘利亞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它位于大馬士革的東北方,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城內現(xiàn)仍保存有當時的許多紀念性建筑。公元1世紀至2世紀,帕爾米拉處于幾種文明的交匯處,所以其藝術和建筑能夠將古希臘羅馬的技藝與本地的傳統(tǒng)及波斯的影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沿著地中海東岸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沙漠邊緣,我們從大馬士革向東北開了215公里,終于進了一片綠洲。“帕爾米拉”源于希臘語,被沿用至今,而敘利亞阿拉伯語則稱之為“泰德穆爾”,兩者均有“椰棗林”的意思。帕爾米拉原本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驛站,也是古代中國長安和羅馬之間的貿易中轉站。而今繁華散盡,古城遺址矗立在荒涼的沙漠上,其中既有保存完好、羅馬風格的圓形階梯劇場,又有歷盡滄桑、只剩下殘垣斷壁的貝爾神廟……透過這些古老的廊柱、拱門和雕塑,依稀可見一個時代昔日的輝煌。
1957年,敘利亞沙漠中部綠洲上,石油管道工程的施工人員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處地下墓穴,歷史便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敞開了它深邃的通道。巨大的石塊、聳立的圓柱、碉堡般的墓穴重見天日,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在提醒人們,這里的文明曾經多么偉大。這便是公元前1世紀建立的帕爾米拉,一座集敘利亞、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古城。
午后的陽光非常刺眼,干燥的空氣讓人有些喘不過來氣。我頂著烈日走進著名的貝爾神廟。建于公元32年的貝爾神廟供奉著帕爾米拉人所敬仰的貝爾神,他也是巴比倫的天地之神、帕爾米拉的守護神。廣場正中的主殿雄偉莊重,佇立的斷壁上不僅有雕刻精美的窗飾,還留有斑駁的石刻壁畫,讓人驚嘆于當年工匠的高超技藝。神廟廣場四周曾被數(shù)百根高達15米的巨型石柱圍繞,如今只剩下西側的7根相對完整。依然巍峨的石柱,靜默而蕭瑟。
游走在神廟中,僅存的三座殿堂呈“U”形分布,圍成一個廣場,15米高的希臘圓柱環(huán)繞在神殿四周。神廟正面有扶墻柱,長方形的窗戶上方有三角形裝飾,在城中曲道回廊處有一個古羅馬角斗場,邊上是宮殿殘墻和高甍畫棟的遺跡。公元1世紀末,作為地中海東岸重要的商業(yè)城市,帕爾米拉已成為連接波斯王朝與羅馬、獨霸西亞的交通發(fā)達的貿易中心,繁榮達300余年之久。帕爾米拉地處幾種文化的交匯處,其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藝術和建筑既有古希臘、古羅馬恢宏大氣的風格,又有本地傳統(tǒng)和波斯文化的神秘與華麗。
帕爾米拉有個動人的名字——沙漠新娘,不知道此說法的確切出處,但是帕爾米拉的歷史確和一個女人有關,她的名字叫作澤努比亞。她是帕爾米拉國王奧登納圖斯的第二任妻子,在國王被殺后接替了王位。當歷史遇到了聰明美麗的澤努比亞,便有了太多可以書寫的傳奇。歷史學家這樣描述女王澤努比亞:膚色微黑,牙齒雪白如貝,一雙黑色的大眼睛閃爍著非同一般的神采,卻又是那樣溫柔,令人迷戀。
當然,身為一國之君光有美貌是不行的,澤努比亞聰明能干,能文能武,是一位巾幗英雄。她精通希臘語和阿拉伯語,著書立說,曾自編了一套東方歷史概況。由于經常和夫君奧登納圖斯到野外打獵,澤努比亞練就了強健的體魄。后來貴為一國之主時,她也不喜坐在帶篷子的豪華車駕中,更愿意騎馬代步。有如此資質和歷練的女王,怎可能甘心做一個小小的帕爾米拉國君?澤努比亞的野心是問鼎羅馬,稱霸西亞。
公元3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多事之秋,史稱“三世紀危機”。趁羅馬帝國內外交困無暇東顧之際,澤努比亞揮戈西進,羅馬帝國的一些行省紛紛倒戈,女王很快占領了整個敘利亞,勢力一度擴展到北至小亞細亞、南達埃及的廣大地域。阿拉伯、亞美尼亞、波斯等鄰近的國家都害怕與女王為敵,表示希望與帕爾米拉結為盟國。此刻,澤努比亞儼然已成西亞霸主。
然而,羅馬的新皇帝奧德良無法容忍澤努比亞逐漸膨脹的野心,公元272年,奧德良率領軍隊出征,僅兩次交鋒,就把女王逼到了帕爾米拉的圍城之中。澤努比亞頑強抵抗,后來不得不棄城而逃,但還是被奧德良的輕騎兵追上并俘虜。奧德良焚燒了奧登納圖斯建起來的宮殿,帕爾米拉一派狼藉,慘不忍睹。曾經想問鼎羅馬的澤努比亞終于來到了羅馬,不過是戴著黃金做成的鐐銬。一個美麗的女人和一座美麗的城市就這樣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繁榮湮滅在風沙中,只有傳說被載入史冊。
聽罷這個令人唏噓的故事,我再次放眼綿延1100多米的帕爾米拉大道。一條青石道路通向古殿深處,兩側高大精美的羅馬石柱氣勢恢宏,回廊上的階石堅固依舊,昔日鼎盛繁華的文明如今就在這里。走在青石道路上,仰視頭頂上方橫貫城空的天廊水道,一根根間隔10米的浮雕石柱橫托起沉重的青石水槽,石槽橫懸高空并形成一條巨龍,偃臥在藍天白云里,當年商賈云集、車水馬龍的勝景仿佛依稀可見。
黃昏將至,我登上不遠處古城的制高點——阿拉伯城堡,回頭俯瞰山下那片蒼涼神秘的廢墟。它是敘利亞人的驕傲,也是帕爾米拉人對安樂生活和自由向往的象征。夕陽暮色中的柱廊分外迷人,而山丘的另一側,落日沉入茫茫大漠中,帕爾米拉的一天結束了。
當?shù)刈詈玫木频昃徒ㄔ谶z址旁,從房間里便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廊柱拱門。敘利亞式晚宴在戶外臨時搭起的帳篷中舉行。在鼓點和動人的傳統(tǒng)音樂伴奏下,廚師們抬來烤全羊。人們的歡笑聲中,窗外一輪皎潔的圓月不聲不響地升起。古帕爾米拉人早巳消失在歷史的塵囂中,只有沙漠上的遺跡靜靜地佇立著,似乎在回憶著當年的喧囂與偉大。
帕爾米拉古城遺址交融了東西方的藝術智慧,凝聚了古人對神靈的信仰和崇拜。不幸的是,如此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2015年被ISIS占領,并遭到嚴重破壞。同樣令人無比悲傷的是,將自己一生奉獻給帕爾米拉古城保護與研究的考古學家哈立德·阿薩德先生慘遭ISIS殺害,他在ISIS占領帕爾米拉前轉移隱藏了一批文物并拒絕向ISIS透露文物位置。
在歷史長河中,自然災害和戰(zhàn)爭是摧毀人類文明的主要原因。都說浴火重生者更加強大,而我知道,那個靜謐美麗的帕爾米拉月夜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