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盛祥
峨日朵雪峰之側(cè)
昌耀
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額,
驚異于薄壁那邊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
正決然躍入一片引力無窮的
山海。石礫不時滑坡,
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
像軍旅遠去的喊殺聲。
我的指關(guān)節(jié)鉚釘一樣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鷹或雪豹與我為伍。
在銹蝕的巖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憐的蜘蛛
與我一同默享著這大自然賜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刪定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是現(xiàn)代詩詞,單元主題是青春,選材豐富多樣,有《沁園春·長沙》的青春激情與凌云壯志,亦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青春狂飆與張揚,有《紅燭》青春理想的徘徊與堅定,更有《致云雀》的歡躍與光明。這些都是青春的本色,然而其中有一篇很不一樣的現(xiàn)代詩,是昌耀在1962年寫的《峨日朵雪峰之側(cè)》。這首詩與單元主題——青春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對青春又有著怎樣的啟示?
詩歌分為兩節(jié),從開頭到“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為第一節(jié),詩人運用雪峰、太陽、石礫等意象,營造了一種雄奇、壯美的意境,而詩中的“我”,則是在此意境中的一位勇敢頑強的攀登者。壯美雪峰之景配上勇敢頑強的攀登者可謂非常和諧,展現(xiàn)了生命的頑強。
真正的轉(zhuǎn)折是第二節(jié)。在第二節(jié)詩的開頭,詩人渴望與雄鷹和雪豹為伍。從整體意境上來說,是非常貼切的,因為前有壯美、宏闊的意境,再搭配雄鷹、雪豹這等高遠的意象,是符合常人的思考的。然而詩人來了一個神反轉(zhuǎn),最后與“我”一同享受這自然的恩賜的卻是一只小得可憐的蜘蛛。
那么,這一轉(zhuǎn)折帶來了什么呢?不可否認,這一轉(zhuǎn)折單純從意境的和諧角度來說,是有一些瑕疵的。一邊是壯美的雪峰之景和“我”高遠的人生追求,另一邊卻是渺小的、容易讓人忽視的甚至卑微到極致的可憐的小蜘蛛。放在一起,總有一些不協(xié)調(diào)。然而正是這種不協(xié)調(diào),體現(xiàn)出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考,也成就了這一神來之筆,使得詩歌達到了另一高度。首先,小蜘蛛的出現(xiàn)形成了宏闊與渺小、高遠與卑微之間的對比,這就給整首詩帶來了強烈的張力。讀者在這種張力中,不自覺的會忘記之前詩人構(gòu)建的壯美環(huán)境,將目光停留在這只小蜘蛛上,甚至愿意與其一起享受自然的恩賜。這便是這種不協(xié)調(diào)、這種張力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藝術(shù)效果。
再高明的技巧,也僅僅是技巧。若說這首詩,真正動人的地方是對弱小卑微生命的關(guān)照。高遠、美麗的事物比如:雄鷹、雪豹,人人都渴望擁有,也會不自覺地關(guān)注,這是人的本性使然。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愿意俯下身來,去關(guān)注那小得可憐的蜘蛛呢,更何況是那些青春無限、心比天高的年輕人呢?故而,詩歌中蘊含的這份對渺小生命的關(guān)照、謙卑便顯得如此珍貴。同樣,這種關(guān)照與謙卑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如果我們再結(jié)合時代背景來看待這種生命的關(guān)照與謙卑,便更能發(fā)現(xiàn)其珍貴。在多次政治運動中,無數(shù)的正派人士被迫害和摧殘,而出手者不乏青年。也許很大原因是青年人身上有太多的青春的張揚與狂飆,唯獨沒有這一份對生命的關(guān)照與謙卑,對生命的敬畏。不可否認,青春是美好的,也是有力量的;然而,若缺乏對弱小卑微生命的關(guān)照與謙卑,稍不注意,青春的利劍,終究也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我們崇尚青春的激情、青春的靈動、青春的理想、青春的狂飆,但我們絕不能少了對渺小卑微的生命的謙卑與關(guān)照,我想這也許是編委的良苦用心所在吧。
(作者單位:深圳實驗承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