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澤
國家速滑館即景
工作人員在國家速滑館內(nèi)調(diào)整賽道旁的緩沖圍擋。
國家速滑館大氣磅礴。
國家速滑館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1月22日,國家速滑館速度滑冰賽道首次制冰順利完成,等待三年,“冰絲帶”終于有冰了。
國家速滑館工程于2017年4月奠基。此后的1000多天里,在冬奧建設(shè)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實現(xiàn)了精耕細作、拔地而起、編制天幕和絲帶飛舞等重大施工節(jié)點目標,于2020年12月25日完工。建成后的國家速滑館由22條晶瑩美麗的“絲帶”狀曲面玻璃幕墻環(huán)繞,因此被稱為“冰絲帶”。完工后的“冰絲帶”與雄渾的鋼結(jié)構(gòu)“鳥巢”、靈動的膜結(jié)構(gòu)“水立方”,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標志性建筑群。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國家速滑館將承擔速度滑冰比賽,這里將誕生14塊金牌。
今年1月,國家速滑館開始向下一個目標——最快制冰邁進。
考慮到賽后場館的可持續(xù)利用,國家速滑館采用了全冰面設(shè)計,冰面總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包括3條400米的速度滑冰賽道、1條速度滑冰練習道、2塊多功能冰場和1塊活動冰場。賽后,這里既能舉辦速度滑冰、花樣滑冰等項目的比賽,也為全民健身提供了新的場地,可以接待兩千人同時進行冰球、冰壺等多種冰上活動。此次制冰的區(qū)域是速度滑冰賽道,冰面面積約為5500平方米。
負責此次制冰工作的馬克·梅塞爾來自加拿大,曾擔任索契冬奧會和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的制冰師。國家速滑館場館運行團隊的工作人員知道馬克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在他回國前準備了一份禮物——一枚刻有他名字“馬克”的鐘鼎文印章。在中國工作人員的指導(dǎo)下,他饒有興趣地將印章沾滿墨水后,小心翼翼地印在了一張餐巾紙上,雖然口罩遮住了表情,眼中卻閃爍著喜悅。馬克說:“這是我參與冬奧會工作留下的一份個人印記,我覺得非常榮幸。在這里得到這樣的禮遇,以前我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很高興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更棒的是得到認可的不僅是我,還有這座場館的所有建設(shè)者,以及參與制冰的工作人員?!?/p>
馬克是冬奧組委體育部特聘的制冰專家,他和兩位助理以及四位從長春、哈爾濱選拔的制冰師組成了制冰團隊。制冰的過程非常復(fù)雜,包括底板清潔、底冰澆筑、噴漆劃線、分層多次澆冰等多道工序。四位中國制冰師也都經(jīng)驗豐富,但是他們在與馬克的合作中有了新的收獲。制冰師何小龍說:“馬克先生在制冰細節(jié)方面非常出色,比如澆冰,以往我們沒有時間限制,就是灑水以后等待凍結(jié)。馬克要求一圈要在45分鐘內(nèi)完成,這樣勻速澆水制成的冰特別平?!?/p>
冰面外有一圈麻繩,是馬克教給中國制冰師的另一個妙招。北京國家速滑館經(jīng)營有限責任公司常務(wù)副總經(jīng)理宋家峰說:“馬克讓買幾根直徑2.5厘米的繩子,我們很奇怪是干什么用的。冰板的細節(jié)設(shè)計上,馬克說麻繩必須在混凝土板內(nèi)側(cè)10厘米的位置,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通過首次制冰,我們知道了它首先起到一個擋水的作用,達到了邊際控制的效果,其次確定了防護的位置?!瘪R克對細節(jié)的把控令工作人員嘆服。
馬克和中國同事們相處得很融合,他說:“我希望能為這座場館留下奧運遺產(chǎn),所以需要培養(yǎng)人才,讓他們在奧運會后繼續(xù)為場館制冰。這些中國制冰師已經(jīng)是團隊的主力,我們知無不言,一起學習,大家的收獲和在團隊中的責任都是一樣的。”
國家速滑館主場館的建筑面積約為80000平方米,能容納大約12000名觀眾。身處場館內(nèi),一般攝像機的廣角鏡頭也無法完全捕捉到場館的壯觀。除了一目了然的宏大與壯美,國家速滑館還暗藏著很多高科技。這里是全球首個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的冬奧會速度滑冰場館,力求打造世界上平原地區(qū)滑行速度最快的冰。想提高在冰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溫要均勻,二氧化碳制冷劑的環(huán)保性和可持續(xù)性最好,碳排放趨近于零,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nèi),有利于運動員創(chuàng)造好成績。
這種新技術(shù)對冬奧建設(shè)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速滑館制冰聯(lián)合體項目經(jīng)理李燕敏說:“‘冰絲帶的冰面下是120000米的管道,加上主管到機房的管道,差不多130000米,也就是130公里,相當于北京到雄安的距離。”場館團隊要保證所有管道不能有任何泄漏,因為里面是流動的低溫二氧化碳,保證制冷效果。整個制冷系統(tǒng)有11000多道焊口,疑似檢測合格率達到了99.27%。到比賽那一天,所有的焊口會100%合格。宋家峰說:“二氧化碳管道做得非常平,打上混凝土后的誤差在5毫米之內(nèi),保證制冰之后冰面的光滑平整?!?/p>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句話用來形容“冰絲帶”的制冰工作再合適不過。1月22日,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研究,國家速滑館速度滑冰賽道完成了首次制冰。
“冰絲帶”的這塊冰實戰(zhàn)效果如何,運動員自然最有發(fā)言權(quán)。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速度滑冰項目競賽主任王北星成為第一個踏上“冰絲帶”冰面的人。她是溫哥華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500米季軍,與她“比賽”的是國家速滑館總經(jīng)理張紹輝。一個曾經(jīng)是專業(yè)運動員,一個是滑冰愛好者,對“冰絲帶”的體驗也有不同的感受。
張紹輝少年時喜歡在什剎海、紫竹院的冰場馳騁,這是他第一次踏上專業(yè)的冰面。張紹輝說:“這個冰感覺很硬,業(yè)余選手適應(yīng)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在自己制造的冰上滑冰還是非常激動?!蹦軌騾⑴c“冰絲帶”的首次試滑,王北星前一晚激動得險些失眠。她說:“好多年沒有滑這么快的速度了,冰面平整度很好,整體上不錯,目前的硬度更適合短距離項目?!?/p>
馬克說:“這次制冰只是用來測試,冰的狀態(tài)并不完美,這不是我們能制的最好的冰。第一次的經(jīng)驗讓我們可以檢測設(shè)備,測試各種制冰工具,熟悉溫度和各種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每次制冰我們都會有收獲,冬奧會來臨的時候,我們會制造出最好的冰?!?/p>
在如此大的速滑館觀賞比賽會覺得冷嗎?工作人員的解釋讓人打消了顧慮。宋家峰說:“國家速滑館的溫度、濕度采用分區(qū)控制,比賽區(qū)和觀眾席的空調(diào)是不一樣的通風系統(tǒng),冰面在賽時要保持在零下7到零下9攝氏度,觀眾區(qū)會保證溫度舒適?!庇^眾席的座位下方有出風口,比賽期間會送出暖風,保持體感的舒適。
在去年底完工之后,國家速滑館從建設(shè)階段轉(zhuǎn)入運行階段,測試賽運行團隊已經(jīng)進駐場館多時。王北星深入場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是她的職責所在。王北星說:“我們正在模擬賽時的狀態(tài),盡快讓工作人員以賽事為中心去開展工作,還要把疫情防控做好。辦賽的過程雖然難度很大,但我們會把困難想在前面,把準備做在前面?!?/p>
首次制冰已經(jīng)完成,場館運行團隊開始工作,這標志著國家速滑館已經(jīng)具備了迎接測試賽的條件。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國家速滑館的運行團隊會繼續(xù)打磨細節(jié),做到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