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藝衡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80后科學家付巧妹,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她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向習總書記匯報了這些年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經常有人問‘你的研究有什么用?我曾在很難維持實驗室的時候,也想過要不要去做熱門研究。希望國家進一步引導不以‘有沒有用為評價和發(fā)展的基礎研究……”總書記聽了以后深有感觸:“對冷門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門的東西沒有用。這種認識可能把一個領域的事業(yè)耽擱了。做科研事業(yè)的評估,要有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p>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有沒有用”的爭論和思考不僅存在于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也同樣存在于一些學習、就業(yè)、生活的選擇中。請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
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的科學家付巧妹在座談會上提到自己常被問到“你的研究有什么用”,由此呼吁國家進一步引導不以“有沒有用”來評價和發(fā)展科研。
她所反映的問題,其實自古有之。中國人自古看重現(xiàn)實利益的“經世致用”思想,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項發(fā)明如果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就不過是“奇技淫巧”罷了。到了現(xiàn)代,這種思想依然盛行。對利益的追逐更加催促著人們對科研即刻“變現(xiàn)”的期待。“冷門”和“熱門”就這樣以實用主義的標準劃分開來了。
對“有用沒用”的糾結,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價值缺乏長遠的目光,折射出急功近利的膚淺價值觀。比如那個被清華、北大“爭奪”的四川女孩鐘芳蓉,最終選擇北大考古系,追隨本心。與研究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相比,考古明顯不太“冷”,竟也遭到不少網友的抨擊,理由正是“沒用”和“沒前途”的世俗論調。
當“有沒有用”成為一種通俗的標準時,我看到短淺的功利主義成為一塊鋒利的絆腳石,把堅持在科研之路上跋涉的科研者的雙腳磨得鮮血淋漓,這實在是一種悲哀。所謂的“熱門”,因其致力于解決短期問題,幾乎“立竿見影”而倍受追捧。大至科學,小至職業(yè),功利之鞭催促人們趨之若鶩,由此造成的重復建設、投入過剩無疑成為了社會前進的負擔;而人們對那些“未來的科學”的輕視和不屑,不光傷了那些不計名利的純粹之心,更扭曲了對科學研究的尊重與呵護的社會風氣。
若干年前,當國外科學家們“傻傻”地研究納米小車,舉行“賽車”比賽而樂此不疲時,沒有人預見這些“無用之物”在今天會成為靶向治療中裝載藥物,定向瞄準癌細胞的“抗癌利器”。除了敬佩科學家們的長遠目光和堅守的勇氣,還應反思:如果一味以當下“有沒有用”的眼光去評判一門科學或一種選擇,誰去為我們的未來保駕護航呢?民族和國家,乃至人類想要延續(xù),需要“未來的智慧”,而關鍵就在于摒棄功利之心,以“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對一切事業(yè)理性客觀評價。
“無用”之物的價值被認識的時代應該早早地到來,別讓功利之心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編輯:關曉星)
評點:尹華
文章選材獨到,思路清晰。在簡練地引述材料后,呈現(xiàn)了自古至今世人所持“有用沒有”評價標準的客觀事實。隨后點出這種評價標準是世俗的,并分析了只關注淺近利益的危害,鞭辟入理,引人深思。然后從正面舉例,指出科學研究應保有長遠的目光和堅守的勇氣,作出深刻提醒——“別讓功利之心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全文層層深入,漸入佳境,論證方法多元,說服力強,語言精煉富有思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