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xué)們好,歡迎來到國學(xué)講堂。本期我們來看一個悲傷但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叫做“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先來讀一讀原文。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曰:“驅(qū)!驅(qū)!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旁??鬃颖佘嚺c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xué),游諸侯,以后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庇谑情T人辭歸而養(yǎng)親者十有三人。
1.被褐擁鐮:穿著粗布衣服,拿著鐮刀。
2.辟車:走下馬車。
3.以后吾親:耽誤了養(yǎng)親的時間。
4.間:阻隔。
5.交游:交往。
6.有:通“又”。
本文出自《孔子家語》,講的是孔子在路上所遇見的一件令人嘆息的事。
孔子在趕路時聽到有人哭得十分悲痛,于是說:“快,快去看看,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一個叫皋魚的人,穿著粗布衣服,拿著鐮刀,在路邊痛哭。孔子下車問他:“你家中有喪事嗎?為什么哭得如此傷心呢?”
皋魚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xué),周游列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愿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lián)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fēng)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jīng)不在了!過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后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啊?!庇谑?,有十三名弟子辭別了孔子,回家贍養(yǎng)雙親。
皋魚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孝敬父母最好的時機就是當(dāng)下。隨著我們的成長,父母將不可避免地老去。如果總是想著“等我長大了再孝敬父母吧”,皋魚的經(jīng)歷就是前車之鑒。只有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真真切切地為父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辜負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
拓展延伸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古人在評價一個人時,先看德行,后看才能,而德行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孝敬父母。因此,在我們漫長悠久的歷史中,流傳著許多歌頌孝道的故事,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吧。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為人光明磊落,重情誼、講信義、守承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
仲由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經(jīng)常吃野菜。長大后,仲由總是想:我如何能為父母準備好一點的飯菜呢?家里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飯,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奉養(yǎng)雙親。一百里路是非常遠的,沒有車子,仲由只能步行。嚴冬寒風(fēng)刺骨,夏日汗流浹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幾天幾夜,才能趕回家里。人人都覺得這樣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
在父母雙雙過世之后,仲由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dāng)官,給他很優(yōu)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百輛馬車跟隨,每年給他的俸祿有萬鐘之多。仲由所吃的飯菜也非常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但是,父母已經(jīng)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并沒有因為物質(zhì)條件變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感慨。他是多么希望再回到過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夠重現(xiàn),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遠無法回到他身邊,給他盡孝的機會了。仲由思親孝親之心,沒有隨著父母的過世和他自己今日的顯達而變得淡漠,他對父母始終念念不忘。
孔子稱贊仲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人。盡孝并不是用物質(zhì)來衡量的,而是要看對父母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敬。在孔子門下,幾乎所有的學(xué)生都是非常孝順父母的。仲由百里負米的孝行也垂范后世,成了千古美談。
五跪慈母
開國上將許世友一生都奉行孝道,他“五跪慈母”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苦操勞。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fēng)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yǎng)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jié)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后,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后,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后,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xiāng)。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遇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qū)司令員,他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dāng)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后當(dāng)著數(shù)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么能當(dāng)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dāng)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里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后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里實在難過?。 敝钡侥赣H答應(yīng)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